看紀錄片都是需要特別的狀態與時機點的, 當我心浮氣躁時是無法靜下心來看,但這幾天就很適合,也是看到有人分享,就決定來看看 《狂想之城》,這是由建築師馬岩松主持結合建築的訪談
Ep. 4
安東尼·高迪
"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高迪設計的教堂一直以來也是我想親臨感受的地方,我很喜歡室內彩窗透光的感覺,包含在網上看到別人的家,我特別喜歡那種陽光灑下的感覺,如果窗外又是大自然那更美了。我很喜歡街巷,也喜歡大道,每個地方總會有幾個街道,是給我印象的深刻。可能就某個路口,我就特別喜歡,可能某條街,讓我想起什麼,可能某面牆,總會遇上夕陽與樹蔭倒影的餘輝。每個路口與街道都有自己的味道,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風格,甚至天空的飽和度都不一樣,甚至空氣與味道都很不同。我一直都很喜歡台北,台北就是個集結不同風格的城市,在新舊之間有自己的韻味,在不同的小巷與街道,城市不同的區域與角落都有自己獨有的味道,每次去到台北都有種新鮮感和距離感。
最近朋友都和我說我當階的狀態就是環境問題,不合適的環境,就很多衝突感,是裡外的不適與格格不入,那我的下一站要去哪?何時啟程呢?我很急,可是生命的進程,似乎和我想的不同,每一步都是在準備,而等到合適的時機,會順理成章的做出一個選擇,行動上的實踐。這是我強迫不了的,我越著急衝突感越強烈,這兩年從想逃離到試圖融入這個環境與城市,或是說至少過好當下,不在用排斥心態來過活,每一次事件發生都是一個領悟成長的過程,放掉一些東西,看清一些事情,就可以漸漸的退場離開。無論是入局、出局、破局,你都是贏家,無論回應與否,你都是贏家,因為總有收穫,因為問心無愧。衝突不可怕,但是否有成長意願最關鍵。
我也問自己不成長就很糟?我好像很害怕不成長,不願意成長就彷彿會永遠困住一樣,深陷在沼澤般,如同在泥潭、沙漠之中讓你無法出走,成為你不想成為的人,我最大的恐懼大概是慢慢成為我厭惡的人,這也是我不喜歡衝突,但往往就是我不犯人,人卻要犯我-踩我線,正當反擊的表達就會陷入衝突中的矛盾感,一方面我不想和那樣的人鬥,另一方面該表達的還是得表達出來,不然那個攻擊性最後會成為內耗的自我攻擊。老實說,無論是否把攻擊性表達出來,攻擊性都在,那不如讓對方知道,反正有些人知不知道,他都不在乎、不尊重,跟你發生衝突只不過是因為你的正當反擊讓他們惱羞成怒罷了,你沒招惹他,他先來攻擊你,那正當回擊,他也會繼續攻擊你,都是攻擊。最後,在境外的體驗造成我們內心動盪不安的種種都得回到我們內在從心境上改變,調節自己的神經系統。一次兩次三次,或許觸發的次數變少了,他人帶給我們的影響力降低了,我們做到了!我們力量穩定了!當然這個過程很有可能會是起起伏伏、反反覆覆的。
他讓你不舒服就表達,你態度言詞上合情合理的表達了他卻感到不舒服,他反過來攻擊你,還怪你讓他不舒服,就是因為他沒法接受別人的體面表達與正當反擊,這種人不能慣,把該表達的表達完,見好就可以收了,做到完全無視我會不爽,所以我目前還是覺得該說的得說出來,說完尊重我的感受就可以了,至於對方是否回應,那就是對方問題了
高迪的大膽創新,也成了後人跨時空感受到他的表達與創作之中的另一種鼓舞,不如現代很多直線條方正的建築物或是未來感的曲線,而是有他獨到的線條感,再搭配豐富的色彩和一般教堂給人的莊嚴感很不同,感覺多了一些溫度與接地氣,室內的色彩設計是我挺喜歡的部分,再搭配自然光的照射更是與陽光完美結合帶來的效果。流動性本是生命的狀態,而邏輯、框架、數據、架構、模型有了公式、線性,就成了一筆一豎、一撇一捺,0和1的搭配,可無論是成長還是能量本身一直都是流動、非線性的變化,起起伏伏、延展緊縮的變化
"真正的美在自然裡,真正的意義在時間裡"
馬工說 "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創造的東西也應該是自然的一部分","後來[高迪]很多作品也追求流動性,然後有機的感覺與自然的結合。人要創造一個東西跟自然現象跟物理世界碰撞在一起形成一個對話。這個對話最後是一個藝術的、人文的或讓人感覺是有情感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城市需要的嘛。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他是有文化、有這種意境的。人除了你在這裡邊吃、穿行,他還有一種美和詩意,這個東西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
但現代的許多人在高壓節奏下與生命力、情緒感受都分離了,埋身在數據當中,機械化,這創造出來的東西十之八九是在破壞生命、環境的基礎下,包含容易走向極權掌控的internet of everything
創新是重要的,基本上只要創新的東西/觀點出來,基本上都會有質疑聲,你的獨特性,打破常規、走出舒適圈,對一些人來說是威脅與危險。作為羊群中的黑羊和鴨群中的"醜小鴨"=天鵝,你的與眾不同對於狹隘封閉和不願成長的人來說是一種刺,你的反抗與拒絕對他們來說是種無法掌控的未知
但同時並非每個創新的意圖都是良好,當一個創新帶來的不是啟發與永續,而是濫用、操控、並且破壞環境與生命本身,那另當別論。創新背後的意圖及使用者的心態是最關鍵的,貪婪與掌控始終是整個體制背後的主因,也是人類長期被禁錮的來源: 生存恐懼。自工業革命開始,經濟和科技技術帶來的發展,幾乎都是建立在破壞環境與生命本身之上,朝往internet of everything 發展,人最終也是媒介之一,很多技術壓根沒有存在的必要,研發病毒、創造出會讓人體生病的用品與食物,在花大量金錢研發藥物治療形成閉環。
未來感、科幻?我只感覺冷清單調與疏離,藝術的重點轉移成了大量後期特效合成作品,人們的重心在於利益上面,把金錢放的太高太重,而濫用金錢,並非讓金錢服務自己,而是追逐金錢; 整個產業鏈沒有道德與永續的概念,只關注在行銷宣傳上面推廣自己的產品與包裝品牌刺激消費、創造許多不必要的需求,卻不顧原物料的來源處和產品對環境、個體帶來的後果 [快時尚、科技產品],更迭速度越發的快,造成的"垃圾"與未能處裡好的"垃圾"成了污染的源頭,最終回歸人體。
我很想看這個體系會怎麼瓦解,科技帶來的專制與控制,還有失控與自毀的傾向是存在的,而伴隨著越來越多個體的覺醒,局面會如何一起被改寫?會怎麼發生呢?
這是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助力合作.. 也是你我的個人選擇... 你會怎麼選呢?
早在之前看《令人心動的offer 建築季》,裡面就探討了很多身為建築師在構建建築的時候,不單單是要思考美學、功能,還有要怎麼把建築去與周圍的環境結合,是建築物融合到這個環境、城市氛圍,而不是破壞環境的基礎下。所以身為建築師不單單是在構建一個建築物,還要思考到整個城市、環境的脈絡。所以除了美學與功能之外,是以宏觀視角與整體性來看的,這個創作的過程,甚至如城市規劃的過程思考的點,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建築和天地萬物一樣有自己的發展節奏"
高迪的聖家堂至今還未完過,如果以成本來看或是表面來看會覺得這樣的工程也太久了吧,但如若以另一種解讀,那便是一代代一起見證這個建築物的成長變化,因為至今他都還未完工,可能每一次來都是不同的感觸
我們有多大的勇氣與決心呢?
對於講求快速效率的社會節奏來說,很多研究、慢工出細活、打磨的專業一直都是邊緣化不受矚目,一直被貼上低薪工作的標籤,我之前看紀錄片《鯨之謎》就發覺他們紀錄片有些拍攝還有研究員的研究周期都可以很長的一年為單位,也看到一些編劇導演的籌備也可以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如若按結果導向與金錢時間成本來計算,一定會有各種聲音與評斷出現,但工匠精神與注入熱情熱愛這件事確實極為可貴且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就如同在下一篇當中的James Jean簡明表達說不知道會這麼貴,馬工就說有時候不知道反而有更多自由=沒那麼多限制,清醒是個惡夢啊! 整個項目就是個未知的過程,沒人知道怎麼建造,近五年的時間一步一腳印的摸索,全自費,但他覺得錢也帶不走,還不如將錢使用在他覺得值得有意義的事情上面
"清醒的惡夢"
上週的台北故宮行,更是讓我感嘆以前的工藝多麼精緻與細緻和現代出品的質量整體來說是有落差的,從新技術3D列印到不同技術可以造出一個產品可以說是越發容易也越發的普遍,也正因如此質感與品牌的出發點和用心度是有很大的出入。工廠從人工到智能化的過程中,從以往這種手工打磨出產到能機械化的造出越來越多普遍的東西,連奢產品都很普遍,人人同款跟著營銷推廣、明星網紅帶貨效應、跟風潮流,一切越來越唾手可得,但質感與用心度呢? 但製造出來過剩的產品與填不滿的慾望呢?
這最終反噬的都是到我們身上,從環境的污染與過剩的"垃圾",和無法分解的材質。消費主義刺激經濟? 就如同IoT帶動未來趨勢刺激經濟、社交軟件也帶動新的一種商業模式,但問題是這樣的後果與出發點帶來的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長期來看呢? 在趕致富窗口的時候,是否想過更長遠的事情? 還是汲汲營營的為了生存可以不顧一切的跟風賺一波流量,趕上創業的黃金時期。正是因為這樣的如此,才容易有市場飽和與其生命週期短暫,而不是一個可續性且真正有效益的產業鏈,因為那樣的產品、市場、產業領域本身就建立在傷害上面,永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不是做做樣子、辦辦活動、有基金會、拍拍照片、發發新聞稿、在品牌首頁複製粘貼有官方說法就是了
而身為公司員工、領導、消費者,身為社會一份子、世界公民我們個體是否意識到自己的選擇貢獻與造就了什麼樣的結果呢?
Ep. 3
陳沖
"在生活中我比較隱蔽,就在電影中能夠偷偷地把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能夠透露出來,所以有時候虛構可能是最真實的一種東西,因為在它的掩蔽之下,你可以赤裸裸
如果說沒有電影的話,我的人生是單調乏味的
演了那麼多角色就可以不承擔後果的去體驗了許許多多的欣喜也好,痛苦也好,給予了你太多
如果你能夠把這種最深的那些東西,你都能夠解釋的清楚的話,這一定不是個好的作品
夢?
你說是真的夢?
你必須是你自己都還在潛意識當中..許許多多事後才會知道那是個什麼,對自己潛意識的一種挖掘,但又不是一種有意識的挖掘,而是潛意識特別敏感的能夠生存在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狀態,對我來說藝術是這樣出來的”
夢:夢境、夢想、浮生若夢,在這一場夢之中我們又分為現實與虛構,彷彿現實不是虛構的一部分,彷彿現實就是死打死、實實在在的框架與僵硬感,是不可攻破的,是無法改變的,是根深蒂固的,是固定的體制、體系、階級的,是一個被反覆鞏固的勢力,是一個被反覆鞏固的系統,是一個不讓人輕易改變的遊戲規則。人害怕銀行倒閉、經濟恐慌,卻不曾想過是否整個經濟體系與金融市場本身就不合理,至少我至今仍然沒真正搞懂過,因為從頭到尾就給我一種很不合理的感覺,只不過人們默認或是說服從這個規則。
在那框架之外的未知,我們都會害怕,尤其是社會告訴你的和真相事實有出入時,首先有了背叛感,再來要重新相信自己的判斷與直覺,這個復甦的過程,不見得是一時半會兒能接受的或是一步到位的改變,就像轉變也不是一次性轉變,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與系統的崩塌也不是一個時間段的變化,更不是一次性轟炸完成就沒有了,而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掀起不同的漣漪,也可以是海浪的波浪,一波接著一波浮出水面。我至今仍然沒適應變化的過程,每一次還是會在脆弱的過程中=情緒釋放的過程中感受到不安與慌恐、脆弱的期間總給我一種無力感與人生就這樣完蛋了等災難性想法,那大概便是死亡的恐懼感,但死亡與重生並計,掙扎完後,是暴風雨後的平靜,是力量的回歸
恭喜! 重獲新生
"耕耘還是會有收穫的,不一定在你期待的季節,但還是會有的!"
前面陳冲對於藝術的創作表達描述,將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關係,讓我有了不同的視角 可能近年對於潛意識的概念一直停留在信念上面,就成了一種制式化的觀念,幾十%的潛意識影響著你的日常生活blah blah blah,就會給我一種潛意識是需要攻克的面向,他-正在無形中的影響你,但在這裡她卻是一種還有迷茫疑惑的心態在摸索,而非要改變自己潛意識的狀態來表述、藝術的呈現,某種程度上,讓我跳脫了框架,感覺到無論我們體驗 呈現、表達過程,那無意識何嘗不是一種未知? 那未知帶領我們體驗的未必是對我們有益的,但也是一種體驗和生命展現表達的一種呈現和可能性,那樣的版本,也是由愛與生命創造的
生命的神聖性,是我們都在重新領略的,有多少人珍惜自己的生命,有多少人真正在乎與重視生命,而不是麻木抑鬱的過活,試圖在一個被稱之為社會的堡壘中-這個由少數人制定下來的框架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有多少人是期待新生命的? 還是生育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個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和增加勞動力人口的體現,心中只有我,而把新生命作為自己的延續,而非個體的尊重。如果人們真的了解與珍視生命,很多的現象不會出現或是會有解決辦法:環境的污染、物質-消費主義, 對待生命的態度會不同、對待他人的態度會不同,選擇上也會不同,不論是商品的選擇、品牌的選擇、原材料的選擇等等,不論是作為廠家還是消費者都是如此。
不會看著是否為最具有潛力、未來趨勢崗位與產業鏈為主導出發,不會只看財務數據報告,而是會去看一家企業到底都在做什麼,是否有道德、是否產品成分良好、甚至是否成分表僅供參考,而不是只看誰賺錢來投資股票,也不是為了利益最大化的剝削壓縮成本、人工與原材料,更不會是破壞環境對人類與環境不負責任、對生命不重。貪婪與自私是走向自毀的方向,作為政府是代替人民監督、管理,還是濫用權力為企業服務? 共同蒙蔽、 欺騙、操控大眾,對自己不重、對生命不重、更是辜負人民的信任,這是背叛
如果作為個體沒有自主性,那由個體組成的組織、群體、機構就會有二心與延伸出不一樣的體制
-
在11月份的某一天
我坐在公園看著周圍的建築,發現現代建築都四四方方的,並且在這樣的框架下做設計和層次,有了四方的層次😂。在看看一些以前的房屋設計是具有藝術性與味道的,現代感缺少了一些人情味,科技感更缺少煙火氣,是整齊劃一的"新穎",不然就是有未來感的流水弧線,但同時在那樣的框架之中,彷彿也塑造了一種人類與生命越發脫軌,如同人類深陷在各種的框架與標籤之中,還有海量的數據當中分析與被分析
上網一查現代建築顯現出來的都符合我上述的四方的,在四方中做層次,還有弧線的😂
這讓我聯想到之前看到街頭採訪一位穿搭回歸手工裁縫訂製款,款式形象比較old school classic,談到關於的快時尚與高端品牌overpriced的現象,這也讓我在上週看了快時尚相關的紀錄片有了一些了解產業內幕
科技的濫用是權力濫用、操控與侵犯界線進一步的發展,所以高科技真的是進步? 還是這樣的技術,在更近一步支配與操控身心靈呢?
植入晶片,科技產品:輻射等頻率的破壞個體磁場,達到機械人的合一
傳統的文化與智慧的保存,在海量的信息堆當中逐漸喚醒,除了這些信息,在我們的細胞當中的記憶也在被喚醒激活
如果趨勢、前衛性是以傷害環境、傷害生命健康的情況下,這樣的商業前景並不會長久的,這兩百多年來的高速發展,是進步?這個進步是建立在科技技術上面?
You can't be serious. That's hilarious - Charlie puth 《that's hilarious》
Ep. 2
鹿特丹
"
David Zee徐大為: That's a funny conception. Because how can you be illegal if you're born on this earth. That doesn't make any sense to me.
Ishmail Kamara:the value of the passport in certain countries is lower than other ones, so that also creates some tension in traveling and I think that's unfair. "
來到鹿特丹這個城市他們見了不同背景的人 這個移民城市匯集了不同背景的人們,也因為戰爭被炸毀許多建築,所以是許多建築師匯集處,其中一段提到護照的對話,也引發我的思考🤔確實,一直以來國籍就是一個人們很愛討論與比較的點,甚至有了高低優劣之分,甚至每個護照的功能似乎都不同,因為有些護照到某些地方不需要簽證,有些則需要,因為規定的不同,人們也會因護照有不同的發展與選擇,甚至為了更良好的資源與發展,有了想移民的念頭,甚至為了多點機會,所以想透過生孩子來給自己孩子一個外籍,比如旅遊生產業,包含了坐月子一條龍的服務,這種生育旅遊就是造就很多社會問題現象…或是想去世界不同角落探索,想去比自己出生地適合的地方生活就會有一些規定與限制
我也因為自己的出身,從小都會經歷一些刻板印象的投射,或是父母會有優越感,也同時嫉妒我😓,我真覺得經歷的霸凌、歧視、排擠是從各方面的體驗的到😅 不過我真覺得,這沒必要看那麼重,很多人也喜歡用國籍,來稱之為你為什麼人,這一點我也持不同意見,我一直覺得血脈種族才是代表我為什麼人,而非國籍,所以對我來說民族認同感很重要,知道自己今生的人種的根還是很重要,認識、接納後,會有一定程度的歸屬感與完整性,最終你不在受這個種族身分給受限、不在受人類族群的影響。
Aric Chen 陳伯康: "Sometimes is better not to fully understand what's going on. misunderstanding, misinterpretation, mistranslation are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accuracy... sometimes the only way to find new logic is through mistakes, in accident and misunderstanding."
有時不必全然了解你眼前的一切,這難道就是傳說中未知的美好? 我覺得Aric說這句話的時候心態真的很不一樣,馬工和我們很多人一樣會有種想知道、想全面了解,或是覺得自己了解的不夠深、不夠多,”不夠”的感覺。他想了解當地文化與城市,好造出一個建築, 但他也會有疑慮自己是否不夠了解當地人文,畢竟他是外地人,而Aric的視角就會是或許客戶就是需要你一個外地人的視角來提供這個城市新鮮感,就如同在北京的CCTV央視大樓就是由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帶領設計的,起初也遭受到一些質疑聲,但他帶來的也是新的視角,打破原有的常規與風格。老實說當地人未必也清楚了解很多事情...
所以我們怎麼利用自己的身分角色來成為一個優勢? 不論我們的身分立場或許都有他的意義與帶來不同的可能性,外地人有外地人視角的獨到了解,當地人對自己城市的了解也不同,最終無論是外地人還是當地人,我們 作為個體本身就是有不同感觸。我一直很想做的事,也將會做的事就是旅居,我想透過旅居放慢腳步來體驗不同地方的人文特色,有時候旅行的節奏或是時長不見得能讓你,有足夠的時間融入當地去感受在那個城市生活的感覺,我想以在那裡生活的當地人來感受一座城,而不想單單以拜訪者心態,蜻蜓點水的到此一遊 📍
我想Aric會有這樣的開放性也和他的經歷有關,他在美東出生長大,後來又來到上海、香港,現在則在鹿特丹生活,輾轉不同城市,不斷地在保持流動性去探索文化與人類共同性與差異性,體驗不同人文風景
馬工在此次訪談的收穫是建築帶來的不全是偉大性與標誌性,而是貼近人們的生活,這大概就是接地氣吧!我們總想著浩瀚無窮 鞥,沒錯! 但最終回歸的是這個當下,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築城的人生之旅回憶和體驗 所以一個建築可以留名青史,但最終更是人們生活中的帶來的意義,是喚醒、是創造回憶、是提供了什麼功能、是情感的寄託等等 那棟建築帶給人們的情感與記憶就成了一代代人的故事,他不在只是個建築,而是個載體,承載著一代代人的回憶。我們總容易在了解歷史的時候知道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但文化、歷史、記憶是由不同個體組成的社會,不論是我們細胞中的記憶,還是透過不同的人的故事,都可以從不同渠道與視角來看到更多點滴與發展的歷程,或許除了偉人傳記,"小人物"的故事也是值得大眾關注,因為就在我們之間,而不是一個遙不可及、被追捧上去的"大人物",只是個體,這便是平等 以個體為首,而非出身背景、賦予的光環身分地位,僅僅是個個體
現在恰好是開啟個體獨立性、獨特性、主體性的時代,讓更多光芒綻放,百花齊開,我們可以看見更多人
未知與不了解也有這個當下的見解,但凡能鬆開一點正確性帶來的壓迫感,就會看到更多東西了吧
是未知,也是留白
後話
在ep.1-2還有4都能感受到馬工對於現實的一種考量和顧慮,就是那種毫無顧忌地去堅持 而不畏成本、反對聲、妥協的思考,包含你看一個教堂蓋這麼久 高迪卻堅持下來或是說後人也堅持下來了,並沒有因為資金而退讓放棄。這就是藝術上總面臨的現實考量,我們怎麼更好的運用資源來幫助自己的夢想、理想、創作與給更多人一起慶祝分享? 這一直是一個卡點、很多人都在面臨的卡點,我們怎麼讓源源不絕的能量來滋養我們,讓貴人出現,讓一切都很自然簡單?
我也不知道,這正是我在經歷的... 怎麼樣打開自己,讓更多人看見自己,讓我的夢想都能一一實踐,畢竟少不了大家的參與,我要如何變現呢?我的十萬個為什麼又出現了?
矛盾 衝突 未知 不解 或許也是生命與自然的一部分吧
Dec 17-19, 2024
此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