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設計擺設方式(二):娑婆三聖

佛堂設計擺設方式(二):娑婆三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娑婆三聖:我們這個世界的指引者。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佛教裡非常重要的一組佛及菩薩的組合:「娑婆三聖」。

先來名詞解釋:

A:什麼是「娑婆」? 「娑婆」是梵語音譯,意譯則是「堪忍」,是形容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給人的感覺。

這裏是一個充滿苦難但又有點希望的世界。

不像「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也不像「無間地獄」,刀山劍樹、業火纏身。

是一個「堪」堪可以勉強「忍」受的世界。所以「娑婆世界」意思就是「堪忍世界」。




B:佛或佛陀:(梵語Buddha,音譯為佛陀),意譯是「完全覺悟的人」。



C:菩薩:梵語bodhisattva,音譯為菩薩或菩提薩埵,意譯是有強大求道之心的眾生或「覺有情」(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



而「三聖」,顧名思義就是三位尊貴的聖者。


「娑婆三聖」的這三位聖者指的是:

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

地藏王菩薩。

他們常在我們這個「堪忍」的世界裡,無時無刻地關照著我們,所以稱為「娑婆三聖」。

網路上截圖

網路上截圖

人物介紹:

一、釋迦牟尼佛~人間的導師:

釋迦牟尼佛是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祂原本是出生在現在印度與尼泊爾邊界處的一位古代釋迦族的王子,後來捨棄繼承王位的機會,出家修行,最終開悟了世界的真實現象,因出身於釋迦族,所以被尊稱為「釋迦族的大覺悟者」~漢文翻譯為「釋迦牟尼佛」。

祂教導我們要放下人性中的「貪、嗔、癡」,斷除這三大煩惱,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佛像特色: 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居中,身披出家人的袈裟,頭頂有肉髻,團圓相稱,根根頭髮如海螺般右旋。相貌莊嚴,給人一種平和安詳的感覺。


二、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大慈大悲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聞名,祂只要聽聞眾生的呼救,就會立刻前往救助。發願不論眾生遇到什麼困難,只要「誠心」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祂就會來幫助我們。


佛像特色: 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多變,有時候手持楊柳枝和淨水瓶,有時候手持寶瓶和念珠。祂的相貌端莊慈祥,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三、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勇者。

地藏王菩薩發下大願,要救度一切身處地獄的眾生,直到地獄空了,祂才成佛。祂是地獄眾生的引導者,也是眾生的守護者。



佛像特色: 地藏王菩薩的佛像通常手持錫杖和寶珠,身穿袈裟,頭戴寶冠。祂的相貌威嚴,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結語:

為什麼要供奉娑婆三聖?

供奉娑婆三聖,就像在家裡請了三位最值得信賴的老師。

釋迦牟尼佛,能夠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方向,讓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

觀世音菩薩,能夠保佑我們現世之中,平安健康,化解一切災難。

地藏王菩薩,能夠引導我們及祖先,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安穩,遠離無明煩惱的地獄。

avatar-img
老安的雜文
186會員
476內容數
這裏是老安生活中雜七雜八的生活記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安的雜文 的其他內容
感謝格友: ❦ 莊小昕 分享出考卷的工作過程: 讓我想到老安之前學習使用Google 之時,有做了三個練習成果,就拿出來測驗一下,大家對「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了解的程度吧。 歡迎大家來測驗看看自己的佛學功力。
在眾多佛像中,西方三聖是佛教徒相當熟悉的形象。這尊貴的三聖,常以莊嚴的姿態,安座於佛堂中央,成為信徒們禮拜的對象。那麼,西方三聖究竟是誰?他們又具有怎樣的意義呢?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主要佛菩薩,分別是: 中央「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以無量光明、無量壽命著稱。
如何由惡人變善人?佛教有一個名詞:「四正勤」,就是講解關於一個「壞蛋」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好人的方法。 別懷疑,這不是童話故事,而是佛法中的「四正勤」! 一、「四正勤」是啥? 「四正勤」,這個佛教名詞聽起來好像很高深,其實就是四個簡單的行動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從壞習慣中脫離,往好的方向前進
一、四大菩薩的簡介: 在漢傳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 觀音菩薩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地藏菩薩 他們的修行境界,其實應該都到了菩薩的最高等級: 「一生補處」。(下一世就可以成佛) 但是祂們故意留下了一點對人世的依戀,故意不成佛。 (佛教術語叫:「留惑潤生」。)
四事供養是佛教徒對佛、法、僧三寶的基本物質供養,主要包括衣服、飲食、臥具及醫藥供養。這些供養不僅是對出家人的尊敬,更是支持佛法及修行者精進的動力。供養能夠培福增慧、淨化身心、支持佛法以及培植善根。透過理解四事供養的意義,我們可以更好地體會佛教中的慈悲與恭敬。
在皎潔月光下,風輕拂,涼夜成為靜心修行的最佳時機。透過禪定,我們能觀察心中的雜念,理解這些雜唸的來源,並感受釋迦牟尼佛在雪山下的修行故事。就像不斷磨礪的鐵杵,修行也能讓我們參透生死的智慧。
感謝格友: ❦ 莊小昕 分享出考卷的工作過程: 讓我想到老安之前學習使用Google 之時,有做了三個練習成果,就拿出來測驗一下,大家對「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了解的程度吧。 歡迎大家來測驗看看自己的佛學功力。
在眾多佛像中,西方三聖是佛教徒相當熟悉的形象。這尊貴的三聖,常以莊嚴的姿態,安座於佛堂中央,成為信徒們禮拜的對象。那麼,西方三聖究竟是誰?他們又具有怎樣的意義呢?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主要佛菩薩,分別是: 中央「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以無量光明、無量壽命著稱。
如何由惡人變善人?佛教有一個名詞:「四正勤」,就是講解關於一個「壞蛋」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好人的方法。 別懷疑,這不是童話故事,而是佛法中的「四正勤」! 一、「四正勤」是啥? 「四正勤」,這個佛教名詞聽起來好像很高深,其實就是四個簡單的行動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從壞習慣中脫離,往好的方向前進
一、四大菩薩的簡介: 在漢傳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 觀音菩薩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地藏菩薩 他們的修行境界,其實應該都到了菩薩的最高等級: 「一生補處」。(下一世就可以成佛) 但是祂們故意留下了一點對人世的依戀,故意不成佛。 (佛教術語叫:「留惑潤生」。)
四事供養是佛教徒對佛、法、僧三寶的基本物質供養,主要包括衣服、飲食、臥具及醫藥供養。這些供養不僅是對出家人的尊敬,更是支持佛法及修行者精進的動力。供養能夠培福增慧、淨化身心、支持佛法以及培植善根。透過理解四事供養的意義,我們可以更好地體會佛教中的慈悲與恭敬。
在皎潔月光下,風輕拂,涼夜成為靜心修行的最佳時機。透過禪定,我們能觀察心中的雜念,理解這些雜唸的來源,並感受釋迦牟尼佛在雪山下的修行故事。就像不斷磨礪的鐵杵,修行也能讓我們參透生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