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一、前言
時間的流轉是這麼無常,不知大家有驚覺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的問題否?佛經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今日我們大家很有福報,最起碼在人生四大難逢的因緣中,我們已經有前三大因緣,那麼最後「善知識難遇」的因緣,應該如何去把握呢?這個問題,我們要有一份認識,今天我就提出這個問題和大家共勉親近善知識。

二、認識皈依的意義
三寶是佛教徒盡形壽甚至盡未來際所要依靠的善知識,有很多人說自己是一個信佛、拜佛的佛教徒,但他們的信仰未必知道要求自己皈依三寶,如果是一個學佛的佛教徒,他必定會要求自己去皈依三寶,所謂「皈依三寶」,就是生死不離「佛、法、僧」三寶的引導,也就是說時時刻刻去把握親近三寶善知識的因緣。
信仰佛教既然要皈依三寶,我們對皈依的意義就要有一番的認識。「佛、法、僧」是我們佛教徒的信仰目標,這個信仰目標是引導信者出離生死苦海的燈塔,是幫助我們身心得到自在解脫的善知識,佛教徒尊重「佛、法、僧」的存在價值,好像無上至寶,所以尊稱「佛、法、僧」為三寶。
佛教徒皈依三寶,是在信仰中建立自己向善的增上緣,不是在信仰中要求某種生存的特權。譬如:有一種附佛外道,鼓勵信者皈依他們的「三寶」,三寶就會賜給皈依者「天堂掛號地獄除名」的生存特權,我們佛教徒皈依「三寶」,三寶只能提供給信者善的增上緣,不可能賜給信者某種生存的特權;換一句話說,信者若想要擁有「天堂掛號地獄除名」的福報,就要自己去把握「天堂掛號地獄除名」的善業因緣,三寶不可能賜給信者「天堂掛號地獄除名」的生存特權,因為「特權」是「無因有果」的妄想,佛法是以「因果律」在建立眾生的信仰,乃至生活觀念,所以在三寶的引導下,只要自己在因地有付出某種善業行為,自然就有某種的善業福報,因地若沒下種子,妄想三寶賜福,這是一種貪心的煩惱妄想,以貪念來追求信仰,所建立起來的信仰,無法幫助信者得到福慧,如果信者以「三寶」為自己學習的楷模,三寶就是提挈我們在生活中增長福慧的善知識,在三寶善知識的護導之下,不只能夠幫助信者成就「天堂掛號地獄除名」的福德,而且也能夠幫助信者成就超越三界,解脫生死的智慧。
那麼三寶有什麼內涵可以幫助信者得到福慧呢?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三寶的意義,用來引導大家對三寶的內涵有一番的認識。

三、認識佛寶的意義
皈依佛,就是以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偉大崇高人格,作為自己依靠學習的對象。那麼釋迦牟尼佛有什麼值得我們依靠信賴的人格呢?
第一、釋迦牟尼佛有大智慧人格
一般凡夫俗子,生活在五欲塵緣中,往往都是被塵緣欲愛所迷惑,釋迦牟尼佛因為過去世已經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所以有深厚的智慧力,在五欲塵緣中,不但不受塵緣迷惑,而且能夠覺悟欲愛的生活,就是擁有榮華富貴,也沒辦法解決「生死大事」的問題。
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是迦毘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印度的風俗,太子出世,要請人來替太子看相,所以淨飯王的悉達多太子降生以後,就隨時去請一位當時最有名的婆羅門相師阿私陀仙,來給太子看相。
阿私陀仙詳細看過太子的相貌以後,對國王說︰『國王!太子具足有三十二相,將來如果不出家的話,就能夠成為一位轉輪聖王,統一天下;假使將來出家的話,就會修成佛果。』
阿私陀仙說過這話以後,又再仔細看一番太子的三十二相,竟然流下眼淚,淨飯王看到阿私陀仙流眼淚,嚇了一跳,問說︰『你為什麼流眼淚,是不是有什麼不吉祥的徵兆?』
阿私陀仙說︰『不是不吉祥,我再仔細看過太子的三十二相,他的三十二相每一相都非常顯明,根據奧義書的記載,佛和轉輪聖王都有具足三十二相,三十二相顯明的人,將來會出家修行成佛,不顯明的人,將來會作轉輪王。現在太子三十二相非常顯明,將來一定會出家修行成佛,我是因為想到自己年紀太大了,將來太子修成佛果的時候,已經沒緣可聽佛說法了,所以傷心自己不夠福份,才流下傷心的眼淚。』
淨飯王聽到太子將來必定會出家修行,想到自己的王位沒繼承人,非常著急,因此就在太子的成長期間,在皇宮佈設很多世間的五欲之樂,讓太子去享受,希望太子迷戀欲樂,不會產生出家修行的念頭,這樣子就能夠改變阿私陀仙的預言。
後來太子因為出遊四城門,看見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現象,悉達多太子宿世修來的智慧力,馬上就悟覺「生、老、病、死」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沒辦法代替的問題,就是擁有榮華富貴,也是沒辦法解決人生的生死大事,因此突破欲愛的迷戀心念,拋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半夜離開皇宮,為探求了脫生死的方法,出家修行。
悉達多太子經過五年的參學,六年的苦行,最後才在菩提樹下禪坐中,夜睹明星悟證佛道,成就佛果,出離生死束縛,得大解脫。
釋迦牟尼佛悟證宇宙萬法,因緣條件和合就產生現象,因緣條件分離現象就壞滅,所以凡是有相,皆是因緣和合的幻在假相,沒有一個現象有永久存在的自性,所以只要能夠超越自心對生滅假相的執情,自然就不會被生生滅滅的緣生緣滅的現象左右束縛心念。
佛證悟「無性緣生」的真理,在佛的自覺心地上,對萬法的生滅現象,皆能出離生滅兩邊的執情,因此萬法緣生緣滅,在佛的自覺心地上,皆是法爾如是不增不減的真如法界,這個真如法界是超越生死輪迴的大自在天地。
佛向世人宣說,如果有人對一切「相對法」相因假合的生滅現象,能夠出入兩邊不落執情,便可以生活在不二法門的真如法界中,不受生死輪迴之苦。佛有出入生滅法並超越生滅兩邊執情的智慧,所以面對塵緣,不像一般凡夫俗子,被欲愛的執情所縛,自救不得。釋迦牟尼佛這份超凡入聖的智慧,是他度化眾生,不捨眾生也不染眾生習氣的大智慧人格。
第二、釋迦牟尼佛有大慈悲人格
在釋迦牟尼佛的自覺心地中,「心、佛、眾生」皆是平等的,這個平等的「真如心」就是一切眾生的「佛性」,因為佛陀尊重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對待一切眾生所付出的愛是一份「骨肉之情」,而且教導佛教徒也要以骨肉之情去尊重一切有情眾生的生命,不可以殺害眾生的生命,如果殺害有情眾生的生命,等於殺害自己的骨肉。
釋迦牟尼佛這份愛心,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的教主都拿不出來的包容心量,只有佛陀的大慈悲心,才能夠將眾生的生命看做自己的骨肉一般的在尊重。世人最富有真情的愛,就是父母對子女那一份骨肉之情的愛,佛陀對眾生的愛,所付出的就是這份骨肉之愛,這份「骨肉之愛」從佛門的「不殺生戒」,就可以得到證明,在這條「不殺生戒」的戒行上,我們就可以看到佛陀的大慈悲人格。
第三、釋迦牟尼佛有大無畏人格
佛有至高無上的智慧,在度化眾生的時候,面對千差萬別的眾生根性,都完全有應對的把握;佛有至高無上的修養,他的煩惱和習氣都完全斷盡了,所以做任何事情,心身絕對不受煩惱束縛;佛有至高無上的辯才,對眾生說法,都能夠在合情合理的情況下,教誨眾生明白自己心身的差誤,不怕有人向他反駁;佛有至高無上的法門,他所提供給眾生的修行方法,都是自己體證過來的修行方法,所以每一個法門,都可以幫助眾生得到出世間的涅槃安樂。佛具足有這種的無畏力量,所以在自覺覺他的過程中,都能夠充份流露出一份大無畏人格。
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大無畏,都是值得眾生信賴依靠的,所以皈依佛,以佛的偉大崇高人格做為建立自己人格的楷模,「佛寶」就是提挈我們上進的善知識,能夠成就「福慧兩足尊」的尊貴人格。

四、認識法寶的意義
皈依法,就是依教奉行,依照佛的言教來修養自己的心性,因為佛法是幫助我們出離煩惱的善知識。
佛應化世間的應化身入滅以後,親近在佛陀座下的諸大弟子,為了要將佛的一代言教流傳下來教化世人,發起結集佛的言教,成就「經、律、論」三藏十二部經的文字教典,這就是佛教的法寶。
「欲愛」是構成世間形形色色的主因,但眾生不覺卻是一味去追求塵緣的欲愛之樂,對生命業力一無所知,等到苦的因緣條件具備了,痛苦已成為事實的時候,才體會到︰原來過去的縱欲之樂,就是今日痛苦的根源。由於佛陀的先覺,發現「欲愛」是生死的根源,所以佛法為引導眾生探討苦的來源,在三藏十二部經的教典中,處處都是在分析欲愛的前因後果,提醒眾生放下欲愛。
佛不斷在宣揚解脫的真理,很多後覺者也不斷的在接受真理,在學佛中回顧自己在生命中所愛染的經驗,才發現自己對塵緣有一個欲愛的迷戀,就完成一種結合,有一種結合就累積一種生死的痛苦,所以也體悟到只有放下愛染,才能夠解脫生死。
譬如:生男育女,受到重男輕女的觀念所影響,生不出一個男兒,是人生一大憾事,為了這個求男的欲求,就想盡方法去結合因緣,從宗教去祈求,也有從科技去訴求,用試管嬰兒來達到欲求,好不容易生了一個男兒,在養育的過程,這個「萬金少爺」萬一不幸夭折了,為人父母者,就心痛如刀割,如果為人父母者,受此苦空無常的刺激,回顧愛染所帶來的痛苦經驗,知道放下愛染的欲求心,不再去結合這些痛苦的因緣,這樣的放下,可以說是應「童男身」得度,解脫一種欲愛的生死痛苦了。
欲愛是一種無明的貪染,使人看不清楚「苦、空、無常」的事實,染著的欲愛越來越多,生命和生活的結合,在「苦、空、無常」的衝擊下,總是會感覺勉勉強強的在生存,使整個生命沒有落實的安樂,甚至現前擁有的快樂,也是建立在痛苦上。
雖然生命生存在「苦、空、無常」的變遷時空中,但生命並不會因為這樣就完全失去生存的意義,佛陀向我們說︰『生命的本來面目並沒煩惱,因為愛染所以才產生苦惱。』因知生存的意義是建立在淨化的生命上。
既然生命本來的面目並不是如此苦惱,只要運用方法使生命淨化,還給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生存就有意義。
佛法就是給我們用來淨化生命的污染,教導我們如何超越生命中的愛染,回歸清淨的本來生命風光。俗語有一句話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的欲求心降到無所求的時候,自然就會流露出一份清高、尊貴的氣質,所以我們要依靠佛法,以「法寶」為善知識,不斷去淨化自己的欲求心,自然就能夠成就這份「離欲尊」的清高尊貴的人格和氣質。

五、認識僧寶的意義
皈依僧,就是依靠清淨的僧伽,學習僧伽嚴持戒行的出離修持。
僧團是弘法利生的道場,僧伽就是出家師父,是僧團中的宗教師,平日以嚴持戒律、遠離世俗干擾的生活方式,來淨化自己愛執塵緣的心念,出家師父在戒相加持下,不時對身口意的三業行為作自我教育的修行功夫,出家師父平日這種守護戒相的意識內涵,自然就會使他自己發揮防範愛染的定力,成就「人天師範」的尊嚴,所以一個安分守戒的出家師父,他就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也有戒行的尊嚴可以作為信眾學習的楷模,也有大慈悲的涵養,做為信眾的依靠。
我的故鄉學甲法源寺,有一個不識字的女眾師兄,平日只會做粗工,所以長年負責常住「園頭」的職事,過去農田是用水牛來耕田,有一年,農田要播種,請農夫帶水牛來耕田,到了快要收工的時候,牛可能工作了太久,大發脾氣,用牛角要去觸撞牛主,一般人看到這種危險的情形,逃避都來不及了,但是我的師兄這樣想︰『牛主被牛觸撞死了,他家的妻子兒女要看誰吃穿,要死就要死我這個單身漢了。』於是他馬上就衝過去救護牛主,雙手握住牛角,使出全身的力量,這份慈悲心的發露,竟然可以使一個人發揮出比牛力還要大的力量,我的師兄,竟然將牛制伏下來,救了牛主,也保全自己的生命。
一個目不識丁的出家人,在持戒的生活中所長養出來的慈悲心,尚且可以發露出一份這麼偉大的護生情操,何況知書達理的出家人,更加值得眾生的依靠。
世俗人的心地,沒持戒的涵養,有一些世俗人開車撞到人,不但不想要負起道義上的責任,尚且心一橫,將車倒開,打算將受傷的人輾死比較省事。
我們從一個出家人的慈悲看到世俗人的殘酷,就可以肯定,一個安份守己的出家人,他的戒行修養,是值得做為眾生的楷模和依靠的。
佛將入涅槃的時候,叮嚀座下弟子,今後要「以戒為師」,所以僧團中嚴持戒律的僧眾,都有受人天敬重的「師範」尊嚴。
一般信眾向出家師父頂禮,並不是說我們出家師父擁有某種特權,可以接受信眾的禮拜,這是信眾對出家人的一份尊重,尊重我們出家人是修行人,也就是說,僧團的戒行有「眾中尊」的攝受力,因此皈依僧,以僧伽的戒行為準則,來修養自己的身心出離愛染,「僧寶」就是我們建立人格的善知識,能夠成就我們在人群中受人尊重的攝受力,這份尊嚴就是「眾中尊」的人格。

四、結語
皈依佛成就「兩足(福慧)尊」,皈依法成就「離欲尊」,皈依僧成就「眾中尊」,佛教徒對三皈依要有這樣的認識。
我們佛教徒對三寶的依靠,是一種學習,不是特權的要求,所以信佛的人,要在三寶的信仰中,要求自己學習佛的超越能力,實踐佛法消除自心的煩惱和習氣,以僧伽的清淨戒行來安頓自己的生命,能夠以這種認識來皈依三寶,才真正能夠得到三寶的加持,內心才能夠時刻有滿足的解脫、自在的喜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心印法師文集
    心印法師文集
    民國32年心印法師生於台南縣學甲鎮,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畢業後留佛光山主編覺世旬刊四年。民國63年為完成故友劉桂枝女士宿願,在篳路藍縷中創辦普門學苑以及普門慈幼慈善會。四十多年來幫助超過四千多名貧困兒童長大。普門慈幼慈善會以照顧苦難兒童的為因緣;以普門學苑為創業道場;以觀世音法門深入社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