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還是有恩?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看了魯迅談如何當父親的那篇文章,感受深刻。整個東方文化,特別是華人,現在的教育教育觀是好很多了,魯迅在他那年代就已經覺醒這件事,可說是挺前衛,也很敢說。他提了好幾個生物學的概念,來說明父母到底該如何對下一代,簡單來說,父母對下一代的一切付出,最先的前提都應是建立在某種天性上,也就是——愛。當然這個論證不是說很嚴謹,但我仍是認同的。


家庭應該是愛,而不是某種反向的依託,父母千萬不要對下一輩以「恩」來定義這段關係,這是華人根深蒂固的一種思想觀念,從那種老年孝親費、長大後養父養母、爸爸媽媽以後就靠你啦,種種的說法跟倫理觀,都能顯現出來。只要父母一旦用:我對孩子有恩,因為我扶養他到大,他也該給我回報。 這樣的方式來看家庭關係,終將陷入漩渦,也就是孩子永遠會「欠」了自己甚麼。這個心理壓力是巨大的,是無法消除的。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巨量的,且無法估算。如果在成長過程一直灌輸孩子:我為了你付出、奉獻很多。得到了反應並不會是理解這份感恩,而是焦慮、害怕。怕自己還不清債,也不知道該怎麼還,這本身是無法量化的。更糟糕的狀況是,父母以這個「恩」為理由,來實行某種情緒勒索或是PUA手段來操控孩子,社會上有無數這樣的家庭存在著,不用多說,華人社會尤其多,那是為什麼?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制度上、行為上、文化上的各種累積來的劣根性,這種劣根性基本上就是愛佔便宜,被環境迫使成能接受迂腐。官場、商場、家庭多數都是這樣。我會說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不僅是祖父母傳到長輩,在由長輩傳到我們這輩,在來繼續傳下去。我們都被剝削過,這裡指的不只是親情。華人社會中的「情」這字和「恩」就有很大的相關,我們說恩情嘛,父母對我們有情,也就有恩,得是報答他們,就任由他們以不合理的邏輯或是道理來綑綁我們。


而生性的愛,是那種生物本能,為了讓後代繁衍的更好,自然會想要去付出,並且不刻意求回報,當然抱怨疲累或是嘮叨本身是沒太大問題的,問題是最底部的價值觀,如果總是在家庭關係就是誰欠了甚麼,這麼個家庭除非每個人都很聖人,否則大半部分是會有問題的。


我能想到的就是那些追星族對偶像的喜愛吧。最純粹的,由情感迸發的愛,導致你選擇付出你的東西。當然不是說把恩當作前提的家長就沒有愛了,但他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意識到「恩=愛」嗎?得到回報是你的目的嗎?我不敢說世界上沒有人士這樣想的,或許真有這樣為了回收好處的父母,但是我想大部分的父母會想想以後告訴你,還是你過的開心平安健康就好。


這樣其實一切都簡單了,有時候父母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解釋這個關係而已,就一直沿用了錯誤的,有毒的觀念去解釋親子關係,只要承認,並不要害怕的說:我因為愛你,所以我養育你。捨棄用:我因為養你長大,所以對你有恩。

因為這種說法,隱藏了一個意涵,就是你欠我的太多、太多了。

即便家長是無心的,小孩並不傻,他們對這段關係也會不自覺地,產生有毒的「還債」關係,而這是愛嗎?我若是長輩,完全不想得到這樣子扭曲的愛。





avatar-img
1會員
1內容數
隨筆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ブックサンタ(Book Santa)」活動始於 2017 年,是由日本的非營利組織 NPO 法人チャリティーサンタ所發起的公益活動,旨在送出一本書,給那些無法在聖誕節收到禮物的孩子們作為聖誕禮物,讓他們在特別的節日也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目前已是許多書店固定在聖誕期間推出的活動,邀請你一起參與~
遊戲中的幻遊島不只有表面的任務,還隱藏著許多特殊獎勵。讓我們深入解析這些秘密任務的完成條件與獎勵機制。 >>看更多牌組攻略點我<< 基礎獎勵:夢幻硬幣獲取 首先來談談最基礎但重要的夢幻硬幣。許多玩家好奇這個特別的收藏品如何獲得,其實方法相當直接:只要在一般任務中累積開啟60次卡包就能獲得。
隨著113年性別平等工作法的修正施行,職場性騷擾的問題備受關注,根據勞動部公佈的統計資料,543件的通報申訴中,多數來自年齡25至44歲的受害者。 而本文介紹了雇主的責任、受害者的申訴流程、保護權益、及常見問題整理,希望能夠增進大眾對此議題的理解。
「ブックサンタ(Book Santa)」活動始於 2017 年,是由日本的非營利組織 NPO 法人チャリティーサンタ所發起的公益活動,旨在送出一本書,給那些無法在聖誕節收到禮物的孩子們作為聖誕禮物,讓他們在特別的節日也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目前已是許多書店固定在聖誕期間推出的活動,邀請你一起參與~
遊戲中的幻遊島不只有表面的任務,還隱藏著許多特殊獎勵。讓我們深入解析這些秘密任務的完成條件與獎勵機制。 >>看更多牌組攻略點我<< 基礎獎勵:夢幻硬幣獲取 首先來談談最基礎但重要的夢幻硬幣。許多玩家好奇這個特別的收藏品如何獲得,其實方法相當直接:只要在一般任務中累積開啟60次卡包就能獲得。
隨著113年性別平等工作法的修正施行,職場性騷擾的問題備受關注,根據勞動部公佈的統計資料,543件的通報申訴中,多數來自年齡25至44歲的受害者。 而本文介紹了雇主的責任、受害者的申訴流程、保護權益、及常見問題整理,希望能夠增進大眾對此議題的理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上有無條件的愛,就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 父母為子女付出,含辛茹苦養活子女,那是應份的事,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理應有能力照顧好他們,這是作為父母之本,不需常常被歌頌父母如何偉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期望他們聽教聽話,懂得感恩,甚或乎要求他們追逐世間的功利,長大成才,供養父母。相反,孩子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有人說—「父母的愛是無私的~」 但父母的愛何嘗不是有私的?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卻也是有私的, 因為有私,所以希望你比其他人更好, 因為無私,所以把能付出給孩子的都奉獻出去。 或許有人說—「父母對姐姐、對哥哥、對弟弟、或對妹妹比較好~」 的確,父母都是偏心的,但我們何妨也不是偏心的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孝順父母是最大的福田,這句話已經應徵不少,只不過為什麼只有極少數的人做到呢?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上有無條件的愛,就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 父母為子女付出,含辛茹苦養活子女,那是應份的事,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理應有能力照顧好他們,這是作為父母之本,不需常常被歌頌父母如何偉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期望他們聽教聽話,懂得感恩,甚或乎要求他們追逐世間的功利,長大成才,供養父母。相反,孩子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有人說—「父母的愛是無私的~」 但父母的愛何嘗不是有私的?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卻也是有私的, 因為有私,所以希望你比其他人更好, 因為無私,所以把能付出給孩子的都奉獻出去。 或許有人說—「父母對姐姐、對哥哥、對弟弟、或對妹妹比較好~」 的確,父母都是偏心的,但我們何妨也不是偏心的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孝順父母是最大的福田,這句話已經應徵不少,只不過為什麼只有極少數的人做到呢?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