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美股 2025 年將搭乘川普雲霄飛車,總經五大情境分析,標普有望突破 7,000點?一文分析到驅動 2024 年上漲的三大引擎、川普 1.0 執政的鑑往知來,以及總經情境分析。預期 2025 年美股雲霄飛車再現,而在「經濟持穩、通膨停滯」的情境下,預估標普 500 指數有望突破 7,000 大關。
在牛市行情延續下將不乏出現許多投資機會,從 AI 硬體及基礎設施到 AI 軟體應用,自動化趨勢下機器人的成長契機、自駕車持續蓬勃發展等。以下統整出 2025 年最應該關注的三大重點產業及相關個股,作為 2025 年布局焦點,包括 1) 光通訊 ── 矽光子的機遇,CPO 共封裝子彈上膛、2) AI 軟體應用 ── AI 時代的守護者與領航者、3) 人形機器人 ── 自動化乃大勢所趨,商機龐大成長可期。
在現代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數以萬計的伺服器需要高速傳輸數據。每台伺服器間的資料交換都需要光收發模組來實現訊號轉換。然而,隨著 AI 應用和大數據的崛起,加上 GPU 效能越來越好,這些傳統插拔式光收發模組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這時就是「共封裝光學模組(CPO)」的舞台了。
在生成式 AI 熱潮中,除了對算力有更高的需求以外,數據傳輸速度、頻寬、損耗及功耗的標準都隨之提高。當大型語言模型進入推論階段時,為了盡快完成推論並向使用者提供資訊,也需要同時高速且精確地傳輸大量資料,雲端資料中心對高頻寬、低延遲、低損失的網路設備(如光收發模組及交換器)需求有望大幅增加。
市場研究公司 Yole Group 表示,2023~2029 年矽光子市場複合年增長率可達 45%,總市值上看 8.5 億美元。目前市場主流產品是插拔式光收發模組,訊號傳輸路徑較長導致速度緩慢,且有出現訊號損失的可能。而下一代共封裝光學模組 ( CPO ),透過光波導來進行運算晶片的對傳,以加速 AI 資料中心的運算速度並解決目前算力瓶頸。
按目前 CPO 交換器市場情況來看,博通 (AVGO) 的 Tomahawk 5 乙太網路交換器開始取代輝達 (NVDA) 的 InfiniBand。乙太網路交換器不僅更便宜,而且在效能上具有約 10% 的優勢。博通執行長曾表示目前部署的前八大 AI 集群中,有七個使用博通乙太網路解決方案,且預期 2025 年所有超大規模 GPU 部署都將在乙太網路上進行。而博通的合作夥伴 Arista Networks (ANET) 也曾表示,在四個與 InfiniBand 競爭的 AI 集群中,其乙太網路產品均取得勝利,顯示乙太網路 CPO 交換器可望成為市場主流。
因此,乙太網路架構的博通 Tomahawk 5 市佔有望進一步提高,客戶群及採用量可望增加,推動營收持續成長。除了博通之外,Marvell (MRVL) Teralynx 10 也十分具有競爭力,其技術也不亞於博通。從博通與 Marvell 12 月股價漲幅 ( 分別上漲 47%、17% ) 來看,市場已經慢慢發酵,但隨著市場對傳輸速度的要求只增不減下,後續仍有上漲空間,投資人可關注其後續成長潛力。
AI 提升人類生產力目前是有目共睹的,而生成式 AI 的整合創新及快速融合各產品,也為追求降本增效的企業帶來龐大需求與機會。根據 IDC 報告預測,全球在 AI 相關領域支出總額至 2028 年可望達到 6,320 億美元,2024 ~ 2028 年期間的年複合成長率為 29%。其中,硬體如伺服器、儲存和基礎設施即服務 ( IaaS ) 已非主要支出項目,軟體將占整體 AI 支出總額比例超過一半,而軟體支出中超過 6 成將用於 AI 應用及平台。
AI 軟體發展有三個典型階段,階段一為通用 AI 工具 ( 如 ChatGPT、Perplexity ),階段二為能訪問企業數據的客製化模型 ( 如 Palantir 的 Foundry、Gotham 解決方案 ),可以進行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援,企業降本增效的作用提升,階段三就是 AI Agent,與階段二 ( AI 輔助、人類行動 ) 最大的不同就是讓 AI 直接做出決策和行動,不需要人力介入,如此一來可以大幅減少人力成本。
在眾多 AI 軟體應用中,AI Agent ( 人工智能代理 ) 雖然已經有初步應用出現,但市場尚未完全發酵,預期 2025 年將扮演 AI 領航者角色,爆發力值得期待。初期的應用領域包括零售業的供應鏈及物流管理、金融業的財務審核、以及各行各業的客戶諮詢與營銷策略等,未來應用領域將會持續拓展。
受惠個股就包括客戶關係管理軟體龍頭 Salesforce (CRM)、企業工作流程自動化領導者 ServiceNow (NOW)、人資和雲財務管理領頭羊 Workday (WDAY)、小型企業與個人財務管理的先驅 Intuit (INTU) 等,這些軟體公司在過去幾個季度的獲利率不斷提升,近期業紛紛推出 AI Agent 產品,有助於未來繼續提升成長動能。
除了 AI Agent 之外,網路安全相關軟體也被視為 AI 時代下的守護者。根據研究,全球各大公司的 CIO ( 資訊長 ) 在未來投資的各種項目中,網路安全都排在前段班,主因 AI 讓駭客更加猖狂,不僅是當駭客的門檻降低,攻擊頻率及等級也大幅提升。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網路安全軟體備受重視,促成政府與企業剛需,且趨勢的延續性強。網路安全防護巨頭 CrowdStrike (CRWD) 預估 AI 原生的安全平台市場規模可望從 2025 年 1,160 億美元躍升至 2029 年 2,500 億美元。相關受惠者包括 CrowdStrike (CRWD)、Palo Alto (PANW)、Fortinet (FTNT)。
另外,除了以上公司產品多著重在預防網路安全的攻擊,在 2024 年 7 月發生 CrowdStrike 全球大當機事件後,使企業更加注重在面對網路攻擊及癱瘓後的應急措施,這讓資安防禦韌性 ( Cyber Resiliency ) 成為重要趨勢。Rubrik (RBRK) 在數據保護、備份及恢復領域中具領導者及創新優勢,同時強調網絡安全韌性,且主要面向中大型企業,其解決方案可幫助企業高效地進行大規模數據備份及資料恢復處理。綜上,Rubrik 在資安防禦韌性領域另闢蹊徑,與多數傳統和下一代廠商做出差異化,樂觀看待其後續表現。
隨著科技不斷演進,加上企業追求降本增效,帶動自動化趨勢快速成長,而具備自主運行能力的機器人因此躍居主流。在技術發展與市場需求的驅動下,人形機器人改變全球勞動力市場的潛力不可小覷。
首先技術發展部分,生成式 AI 與大型語言模型的突破性進展,讓機器人具備跨語言模仿 ( 在特定語言或文化中使用語言、肢體動作和行為模式 ) 及實體模擬能力,AI 也從純數位運算,進化到物理世界的應用,為機器人硬體提供快速提升的可能性。簡單來說,人形機器人為 AI 與機器人的集合,AI 端由資料與運算提供智能基礎,機器人端透過操作與感知將過程提供資料給 AI,使其不斷學習進步。
市場需求部分,目前全球勞動力市場總規模達到 30 兆美元,相當於全球 GDP 的 30%。美國勞動力市場預估為 10 兆美元,預期 2030 年美國將安裝 4 萬台人形機器人,至 2040 年將安裝 800 萬台,替代約 3,600 億美元的工資成本,至 2050 年數量預計將達到 6,300 萬台,對應 3 兆美元的薪資替代。
這些人形機器人初步的主要應用場景為 1) 工業與物流:如倉儲搬運、流水線操作、2) 危險和高重複性工作:如建築、採礦、3) 服務類工作:如家庭助理、醫療支援等。在如此龐大商機之下,各大企業開始積極投入,建立供應鏈來搶占市場。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相關專利申請數量正快速增長,美國 1,411 件占 16%,位居第二 ( 中國以 5,175 件專利占 60% 排名第一 )。
全球人形機器人主要開發者包括美國特斯拉 (TSLA)、波士頓動力、Agility Robotics、中國 UBTech、加拿大 Sanctuary AI 等,大部分皆應用於工業及物流。其中特斯拉的 Optimus 被認為是市場領先者,不管是技術領先、量產能力、商業化應用皆具有競爭優勢,雖然目前製造成本每台約 5 ~ 6 萬美元,但隨規模經濟與供應鏈成熟之後,成本降至公司設定的 2 ~ 3 萬美元目標是時間問題,屆時也將推升需求及出貨量,因此看好特斯拉長期投資價值。
除了開發者之外,人形機器人不乏許多關鍵硬體、軟體及 AI 技術的供應商,共同推動產業快速發展與商業化應用,例如:
這些科技巨頭除了本身是產業的重要支柱之外,自己也能受惠產業蓬勃發展,驅動獲利成長,造就寶貴的投資機會。
整體而言,預期 2025 年美國經濟維持堅挺,川普去監管及減稅政策,有利美國企業發展。聯準會的降息幅度雖可能較原先預期地少,但仍有刺激作用,加上企業回購,將為股市提供豐沛活水。
展望 2025 年投資主軸,可針對以下三大產業焦點布局:1) 光通訊受惠資料中心對高頻寬、低延遲、低損失網路設備需求大幅增加,矽光子市場規模於 2023 ~ 2029 年 CAGR 可望達到 45%,重點關注博通 (AVGO)、Marvell (MRVL);2) 全球 AI 支出於 2024 ~ 2028 年 CAGR 將達 29%,其中 AI 軟體占比超過一半。AI Agent 有望在 2025 年發酵,網路安全及資安防禦韌性也備受重視,重點關注 Salesforce (CRM)、ServiceNow (NOW)、Workday (WDAY)、Intuit (INTU)、CrowdStrike (CRWD)、Palo Alto (PANW)、Fortinet (FTNT)、Rubrik (RBRK);3) 人形機器人有望取代美國龐大勞動力市場,預估 2040 年美國將安裝 800 萬台人形機器人,替代約 3,600 億美元工資成本,重點關注特斯拉 (TSLA)、輝達 (NVDA)、谷歌 (GOOGL)、微軟 (MSFT)、亞馬遜 (AM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