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80歲以上長者,以及年齡在70歲至79歲之間且患有癌症2期以上,也可免經醫療機構的專業評估、免評巴氏量表即可申請外籍看護。醫生會予以支持,就像有人要幫你分擔工作,也因為減輕法律政策及病人家屬迫切期待間的倫理兩難,可以將診治評估回歸專業。
現在總是充斥著免巴式量表有多好的訊息,然而當我們回頭想想,有時並不是需要經過評估不好,經過評估可以將有限的資源,依程度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問題出在巴式量表現在適不適合用於是否可以聘請外籍看護的基準,研究設計一套量表需要相當人力、物力及時間,這可能歸咎於當初的便宜行事,也可能是長照政策推行後社會風氣的改變,而成了今日的困難。
再現行情況下,巴氏量表的評估,有部分結合長照資源,如:可播打1966請照管中心協助提供評估資源,並在評估完成後給照管中心審核。而在2023年9月12日也放寬三類免評:
不論如何,若是放寬至僅以年齡作為條件,又加上超高齡化的到來,需要注意的便是自由市場的情形下,確實起初會有部分人的需求得以被滿足,得到低薪又吃苦耐勞的外籍看護,而後接踵而來的是,原條件的供給小於需求,而將不斷提高條件增加供給,這裡可以預想兩種情形:
不論何者,都將造成資源的排擠,有需求而無資源者必然落入底層,而後政府需要將自由市場所造成的資源排擠吸收,增加比現在更多的社福支出,亦或者提高納稅額將用於補助極具需求者。
而隨著外籍看護人數的急速增長,臺灣原有照護人力也將必然萎縮。而隨著低價勞動力的意識抬頭,外籍看護於臺灣的社會影響力也必然提高,勞資、社福、納稅等議題便會逐漸浮現,未必比現在台灣照護人力成本低,而臺灣勞動市場在未來少子化及AI機器人的相互補足後,也將更充滿競爭。而真正得到好處的僅僅只有現在的有需求人及外籍勞動人力,前人砍樹,後人吹風。
可怕的是,當門隨意地打開了,再想關上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