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小籠湯包與鹹豆漿,想起了一些人,希望不要再無限開地圖下去了。現在靈感觸角生長的有點過多,如果後來不得已對其他"餐點"還有感,再決定要不要寫,目前先把腦中的想法釋放出來。
年輕時有段時間我們相當愛吃小籠湯包,回台北時消夜就是騎車到以前的中正紀念堂現在的自由廣場外圍,那時周邊還未整建搬遷,四周盡是湯包及清粥小菜之類的店家,記得我們常吃的那家比較像是路邊攤,小小的人多,口味倒是忘記了,只記得夜晚那兒很熱鬧。後來路邊攤搬移,就如同桃源街的牛肉麵店家四散而去,現在雖有還有留下幾家店面,那份環境中的熱鬧卻已不復存在。我們也隨著人群漂流散去。
在台北還有一處是我們每回必去吃的,小攤販在寧夏夜市內,也只賣小籠湯包,小小攤位沿著學校圍牆邊擺放鐵桌與塑膠椅,攤販的蒸籠冒著白煙,桌上放置了醬油、醋、辣椒醬與薑絲。不過吃水餃、湯包之類的我其實並不喜歡加醬,就算是吃火鍋也沒沾,但加點薑絲是必須的,我們夏天去、冬天去,每回都去,直到有次去了,撲空。後來再去一次、兩次、三次都沒有開攤,接著攤位變成其他產品,過幾年才在新聞看到一位老翁失智走失的新聞,才發現那位老翁就是小籠湯包攤販的老闆。
你知道我愛吃湯包,便上網做功課查了一家宜蘭的湯包店,第一次去好多人開車排隊,領了排就在車上等,我們將小銀停在對面車格內,天氣熱爆便在旁邊晃來晃去,那家店沒冷氣,桌椅沿著半戶外一路延伸至馬路旁,工作人員在煙霧中快速出餐,客人各個也吃的大汗淋漓,一個字:熱!但我們沒特別愛吃這家,後來再去吃了一次便未再回頭了,很多年以後在臨江街夜市旁的小巷子內,找到了一家名字一模一樣的湯包店,是不是分店就不得而知了。在宜蘭還是愛吃臭豆腐,這麼想起來臭豆腐也有我們的一份地圖足跡,越想越恐怖!不要再想了~
回到學校附近,若是我們有去夜騎,從山上回來後便會到大街上的一家早餐消夜店,那應該是學校附近唯一一家有賣小籠湯包的店家了,好吃與否沒有印象了,不過從山上下來體寒,來碗熱豆漿配湯包是非常舒服的,呼出的霧氣都染上了鏡片,吃完都清晨快天亮了,熬夜也就那個時段感覺最為寒冷,只想著趕快回宿舍去補眠。
出社會後其實也有家店以前也常吃,是在請宴有名的新東南對街消夜店,我們以前也在那吃宵夜,也會叫上一籠小籠湯包,但最喜歡反而是他們家煎的"恰恰"的蘿蔔糕,在一起那麼久,喜歡的口味相近好像也差不多,也許也是如此才能在一起那麼久吧?雞生蛋,蛋生雞?多年後再回去吃,口味已和印象中相差甚遠,便不再為了吃熱熱的消夜而在夜晚散步聊天了。
想想,為何"類永和豆漿"的早餐店總是成為我們的消夜呢?可能是因為剛在一起時為了安慰一位當時分手的同學,我們大老遠地騎著小銀去聽她傾訴,那時我們約的便是永和豆漿了。所以小籠湯包之於我來說,更像是消夜,要加點醋與薑絲,解膩。還要兩人以上一起吃才吃的完。當然這些店家可能不如鼎泰豐來的有名氣或是乾淨,卻是我們日常中更容易接觸的味道。
為何今日的晚餐讓我想起那麼多場景呢?因為這家湯包沒有附上薑絲呀!(鹹豆漿好像沒有說到,算了!若我想補上臭豆腐、清粥小菜或各種消夜地圖在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