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語言威力
在不是很久以前的年代,電視雖然已經普及,但內容與現在相比則貧乏得多。一方面很多內容被禁,另一方面是晚上黃金時段多半要唸書,睡前才是可以偷聽的時段。
吳樂天講古與司馬中原講鬼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就是只靠聲音,這和相同主題的電視節目後來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不同。聽眾靠單純的聲音描述、語氣的轉換,進而融入到義賊、鬼怪的世界裡,一個令人慷慨激昂、一個讓人瑟瑟發抖。為什麼會慷慨激昂、瑟瑟發抖呢?
因為我們在腦海中產生了畫面。
圖像幫助溝通和記憶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在職場上常常遇到不用輔助器材(白板、簡報、圖表、....)而霹哩啪拉講個不停的主管、老闆,甚至同事,這些主管使用純口說的表達方式其中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在這些主管或老闆的職涯成長過程中,他們設定的學習典範,並沒有展現、或不具備這項技能。向「典範學習」其實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這包含了角色楷模學習(Role Model Effect)、模仿學習理論(Imitation Theory)、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等等,這些理論要表達的重點都是透過學習和模仿他人的成功經驗,快速地獲得知識並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久以前我有一個能力出眾的主管,一旦要論述、要說明,馬上一個轉頭拿起白板筆開始邊講邊畫,畫得很簡單,卻表達得十分清楚,邊聽邊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甚至還要把圖抄寫在筆記本上,才能讓人感到能心滿意足。
後來遇到更多主管、老闆,單憑一張嘴講兩小時,有時會議開了兩小時,白板上只有不到十個字,沒有圖,甚至有一次整個白板只有兩個字,而且還和主題無關。遇到這種狀況實在很難讓人進入討論的情境,畢竟這很相當考驗理解程度,尤其遇到邏輯比較不清楚的主管、老闆,一個工作上的主題可以無限發散到他的家人小孩時,我們可能會覺得這簡直是天語,恨不得請個有乩童、桌頭幫我們轉譯。
而這時,上面提到的「聽」講古、講鬼的能力就派上用場了。
當我們聆聽講古、講鬼,甚至是現在的Podcast時,即使我們不自覺,其實腦中是會出現畫面的,因為這是產生「共鳴」的一種呈現方式,而這些腦海中的畫面,或多或少就能幫助我們更加理解對方的表達內容,甚至當對方在講述時,我們也可以在筆記本上開始畫圖。
不斷覆述有助於畫出正確的圖像
我們平常較常聽到的可能是「圖像記憶法」,就是把要記住的內容變成圖像,幫著我們的小小腦袋瓜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而要理解一段話、一個故事、一個概念,圖像也有很大的幫助。當然了,在變成圖像定在腦海前,也要記得覆述,確保我們的理解與對方是否有出入,以免在腦中釘得越深,錯得越離譜。
有一次需要在台北市花博某個大型場館舉辦一場活動,預設的進場人數為一萬多人,在和廠商溝通時的流程就先文字、對話、圖片、照片、場勘,一路到補強。在國外主管來之前,當然早就已經看過所有的書面資料,但來到現場後開始暴跳如雷,這個不對、那個不好,甚至批評這是他在全世界看過最糟糕的設計。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這位國外主管和我是平行的關係,活動的主辦單位雖在台灣,但卻是由他做跨國管理,遠端監督台灣部門進行各項工作細節。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個事件的成因就是各畫各的圖,沒有不斷地進行覆述式的溝通,導致兩方在腦海中產生的圖像不一致,結果自然產生了落差。
可以用畫面來溝通嗎?
曾經有段時間我的工作包含上預告片的字幕,也就是把影片裡的英文逐句聽完,在對的時間點打上對的中文字幕。這個工作需要跑外面剪接室,而我需要坐在旁邊告訴剪接師某個時間點下哪一句我寫好的中文。
我開始想像一個畫面,既然要看、要聽、要打、要貼,還不如全程自己處理,我省下大量重複工作的時間,可以翹腳在辦公室完成,也省了大筆的剪輯費用。我把這個畫面描述給我的主管,經過同意後,這個工作變成我最享受的工作時段之一,雖然是在工作,但帶著耳機可以極度專注,剪出來的影片也頗有成就感。
結語
無論是主管面談還是日常職場溝通,語言和圖像的巧妙結合都能大幅提升理解與效率。像Podcast這樣的敘事方式,給了我們一個啟發:用語言激發畫面感,用畫面補充語言的不足。下次面對主管或同事時,試著讓自己的話語更具故事性,或隨手畫出一個簡單的示意圖,你會發現,溝通的效果可能比想像中更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