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如何結合 Heptabase 和 Notion,建立「個人化 AI 卡片盒系統」的經驗。文章詳細說明了「以行動為導向」的卡片撰寫原則,從知識拆解、卡片萃取到卡片收錄的處理流程,以及運用 Notion AI 建立個人化的卡片管理助手。這套系統不只解決卡片管理的問題,更讓我能在需要時,快速找到並運用過去累積的知識。
實行卡片盒筆記法約一年後,我發現了兩個問題。
首先,當卡片累積了幾百張、甚至幾千張之後,怎麼有效管理它們就變得很棘手。大量卡片攤在白板上,加上密密麻麻的連結,在搜尋和取用上變得愈來愈複雜。
其次,寫了很多卡片是一回事,需要時能否派上用場,又是另外一回事。就算自己曾建立過很多問題解決模型、商業思考框架的卡片,實際碰到問題的當下常常不會想到,等到事後才扼挽:「啊,當時那個問題,其實卡片盒裡有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啊!」
(參考閱讀:〈Heptabase 和卡片盒筆記法:筆記軟體的學習之旅〉)
有天我靈光一閃,我能不能訓練一個 AI 助手,讓它根據我的需求或問題,幫我從資料庫中找出最適合的卡片呢?
如此一來,我就不需要特別去記我寫過什麼卡片,不會因為「沒想到」而「沒用到」。另一方面,AI 可以根據我的狀況,一次調出所有它認為(而我不一定有想到)合適的卡片,激發出不同的思考火花。
由於目前 Heptabase 還沒有類似 Notion AI 的功能。若要實現我的目標,勢必要將 Heptabase 和 Notion 想辦法以某種方式整合起來。
我預計建立一套從 Heptabase 知識拆解、Notion 管理到 AI 取用的系統化流程,讓我能在實際碰到問題時,提供我清晰的指引。
而這整套流程,就分為三個部分:卡片、卡片盒與 AI 指令。以下我一一來說明。
在卡片盒筆記法當中,分為「靈感筆記」、「文獻筆記」、「永久筆記」三大類別。我的卡片盒系統也有類似的分類,分別是行動卡、概念卡、材料卡。
材料卡就像是「文獻筆記」或「靈感筆記」,是知識拆解的最小單位。從這些材料卡萃取出來的,就是行動卡和概念卡,也就是我的「永久筆記」,其中又以行動卡為主要,概念卡為次要。
那麼,我如何撰寫這些卡片呢?
首先,我秉持「知識應盡可能指引行動」的大原則,以「行動」為導向來撰寫卡片,因此每張行動卡都包含「行動提問」這個部分,透過問句引導我使用這張卡片的知識。
以【簡單訊息的 5 大標準:有益、聚焦、顯著、同理、精簡】這張行動卡為例,我依循內容,設計了以下六個提問,幫助我檢視自己的訊息是否足夠精簡。當這張卡片被取用時,AI 就會拋出以下問題,幫助我重新審視溝通訊息。
1. 你的訊息最主要想溝通的訊息是什麼?
2. 你的訊息是否能解決收訊者的問題,或對他有所助益?
3. 你的訊息是否有與核心溝通目的無關的雜訊?
4. 你的訊息是否能引起收訊者的注意力?
5. 你的訊息是否用收訊者熟悉、能理解的方式表達?
6. 你的訊息是否有可能讓收訊者困惑的詞彙或句法?
其次,每張行動卡都分為「正面」與「背面」。
正面有三個部分:摘要、適用情境、行動提問。當我一看到這張卡片,就能知道它是什麼(WHAT)、何時使用(WHEN)、怎麼使用(HOW)。背面則是詳細內容、案例分析與資料來源。
所有從 Heptabase 輸出的卡片,都必須遵循這樣的格式,目的是強迫自己在寫筆記時,同時思考「這個知識如何幫助我解決現實問題?」「如果要將這個概念應用到我的工作或生活中,第一步會是什麼?」
我希望今天寫的每一張卡片,都能在未來持續和我產生互動,而不是死氣沈沈地躺在抽屜裡,乏人問津。
另外還有一種純知識型的概念卡,相對單純,就是完整地闡述一個知識概念。
其實我曾經一度非常猶豫,是否需要將這類卡片收入卡片盒中。就算是再怎麼抽象的概念,也應該能在某種狀況下派上用場,那麼就應該能夠改寫成行動卡才對。
但最後,我還是決定收錄概念卡,作為行動卡的補充說明。換句話說,每張概念卡,都必定至少會與一張行動卡連結。這樣做的好處是,行動卡可以更專注於在指引我的下一步,不需要花額外的篇幅去解釋某個基礎概念。
了解卡片盒系統中的三種卡片類型之後,接下來要說明我的卡片處理流程,分為拆解、萃取、收錄三個步驟。
首先,在我的 Heptabase 白板上,非常簡單地區分為材料庫和知識庫兩個區塊。
材料庫,是拆解知識的地方。我會將網路文章、閱讀筆記、生活靈感等,通通丟在這個區塊,進行第一步的「拆解」工作。如你所見,這個區塊充滿大量我隨手寫、正在寫、或者寫完還沒整理的卡片。如果是本身就有明確架構,或者比較複雜的書籍或課程,我會另外開一個子白板來拆解。
知識拆解完後,下一個步驟是萃取。
每週我會固定花一點時間檢視、盤點、改寫材料卡,思考它們是否能夠進一步萃取出值得收錄至卡片盒的行動卡。由於「單純寫下筆記」和「思考如何引導行動」是完全不同的思路邏輯,整個過程非常花費時間和精力,而且最後能產出的卡片非常稀少。
舉例來說,汪志謙老師《峰值體驗》這堂線上課程,我寫了 15 張卡片筆記,滿滿的內容,但最後我也只萃取出一張行動卡,和一張概念卡收錄進卡片盒而已。
這裡再次提一下我的卡片撰寫原則:以行動為導向。因此我在萃取時會思考,這個知識我可能在什麼情境下會用到?它能轉換成什麼提問,在需要的時候指引我方向嗎?
透過這層濾網,那些已經徹底理解、過於瑣碎、純粹概念說明的內容,就不會被我抓出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最能啟發我行動的知識核心。至於其他卡片,有需要時再回來白板上查看即可。
這幾年許多人都在談卡片盒筆記法,但絕大多數都聚焦在「卡片」怎麼寫,「盒」的部分似乎比較少被關注。
對我來說,「盒」就是卡片「如何被管理與取用」的問題。我希望有一套好的系統,讓我不至於被海量的卡片給淹沒。同時,我還希望打造個人化的 AI 助手,依據我的需求和狀況,從卡片盒中找出合適的卡片,並像個導師一樣引導我思考解決方式。
於是,我把腦筋動到了 Notion AI 身上。
Notion AI 可以直接存取個人資料庫,並根據資料庫內容,回答你的提問需求(詳細介紹可參考雷蒙這篇說明)。那麼,如果我在 Notion 建立卡片資料庫,不就能請 Notion AI 調出適合的卡片,並根據它們來回答問題嗎?更棒的是,它還可以同時參考我過去的專案,給予我更加個人化的建議。
我的 Notion 卡片盒設計其實很簡單,由行動卡、概念卡兩個資料庫所組成;兩個資料庫相互關聯,輕鬆就能找到不同卡片之間的連結。在屬性(properties)部分,除了加上分類標籤,我也利用 Notion AI 自動摘取卡片正面的內容(摘要、使用情境、行動提問),方便快速查詢。
但從 Heptabase 將卡片匯入 Notion 卡片盒,馬上就碰到兩個棘手的問題:
由於我暫時還沒有找到讓兩個軟體自動同步的方法(如果你有辦法,請留言給我嗚),卡片匯出、匯入、與雙邊同步等動作,勢必要手動執行。
為了極小化雙邊來往維護的麻煩,我建立了三個原則。
當然,以上都是在雙邊無法有效同步,以及 Heptabase 還沒有自己的 AI 助手功能之前的權宜之計。我也想在此許願,如果 Heptabase 未來也能推出如 Notion AI 一般,能從自己的資料庫中搜尋結果來回答的智能助手,那就太完美了!到時候我可能就真的沒有繼續用 Notion 的必要了。
完成這套卡片盒系統最後的一步,就是設計一套指令,讓 Notion AI 能從卡片盒中調出合適的卡片,幫助我解決問題。
話不多說,先上實際和 AI 的對話實例。
【我的指令】
請從「@概念卡資料庫」和「@行動卡資料庫」找出適合用來解決[問題]的卡片,並依[思考步驟]思考後,依照[回答格式]回答。
[問題] 我負責的產品上線後銷售狀況不好,但不知道該如何重新設計產品的行銷包裝,或發展出創新的點子。
[思考步驟]
1. 判斷[問題] 符合資料庫中哪些卡片的使用情境。
2. 針對[問題],利用該卡片的行動提問引導我思考。
3. 用適合的案例,實際示範[問題]如何透過挑選的卡片思考或解決。
[回答格式]
一、我認為以下這些卡片適合回答你的問題,因為……
二、根據你的問題,你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三、讓我用一個具體的案例為你示範……
【AI 助手的回答】
一、我認為以下這些卡片適合回答你的問題,因為:
1.「SCAMPER創新思考框架」行動卡:
2.「好訊息的設計策略」行動卡:
二、根據你的問題,你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三、讓我用一個具體的案例為你示範:
以線上烘焙課程設計為例:
1. 重新設計產品包裝時,考慮:
2. 運用SCAMPER發展創新點子:
看起來很不錯,對吧!
AI 助手不僅根據我的需求,從卡片盒中調出了它認為合適的卡片,還依照卡片上的行動提問以及案例分析,實際引導、示範如何使用這張卡片。
這套 AI 指令並不複雜,基本上是遵循和所有生成式 AI 對話的原則:
值得特別分享的是,在初始幾個版本中,我將資料取用範圍限制在「卡片盒資料庫」的頁面,但反覆測試幾次,Notion AI 始終無法找到我需要的卡片。縱使我已經直接複製卡片文字來詢問,它也告訴我「找不到相關卡片」。
我查看回答所附上的參考頁面,發現它雖然有取用該頁面,但沒有抓到頁面下的兩個資料庫。因此,我改直接在指令中明確標註資料庫的名稱,它才正確地找到我的卡片。
後續我將持續匯入更多卡片,繼續測試這套指令的成效。以目前的初步成果來說,算是有達到我的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