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Vetter 是一位德國畫家,生活於1858年至1941年。他並非什麼著名的大師,甚至在網絡上也難以找到他的中文名字,可見他的知名度之低。但即便如此,當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畫作時,仍然被深深吸引住了。
那幅畫的名字是《Abendlicher Marienplatz》(《夜晚的瑪利亞廣場》),創作於1903年。
畫中描繪的是一個熟悉的景象:慕尼黑的瑪利亞廣場。我曾無數次走過這條街道,而這幅畫記錄了上世紀初的社會樣貌。畫中,街道上的行人仍以馬車代步,人們穿著深色的衣服,帶著帽子,商鋪的燈光依舊明亮,街上依然有熙來攘往的人群。畫面的時間大概是晚上八點之前,季節看來像是冬天,空氣中似乎帶著寒意。
畫家對光線的處理令人驚艷。我不禁好奇他是用什麼樣的白和黃去營造這種氛圍。他是自己調配顏料,還是使用現成的調色管顏料?他的選擇背後是否有紀錄可尋,或者需要依靠現代材料分析?他作畫的目的又是什麼?是純粹的紀錄,還是表達某種情感?
Vetter 的繪畫風格介於印象派與寫實派之間。他不像印象派那樣模糊,也不像寫實派那樣細膩。畫中的街道石板並不清晰,建築物的輪廓僅僅是大致勾勒出來。但正是這種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的畫風,營造出了一種和諧而又略帶抑鬱的氛圍,讓人不禁沉浸其中。那也是我對慕尼黑的感覺,我印象中的慕尼黑。
有趣的是,Vetter 生活的年代正是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風行的時期。在慕尼黑,Jugendstil(青年風格)蓬勃發展。藝術家們從自然、童話與歷史中汲取靈感,創造出年輕且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然而,這幅畫似乎超脫了Jugendstil 的典型特徵。它既不浮誇,也不張揚,而是一幅平凡樸實的街景畫。
那麼,為什麼它如此吸引我?
或許是因為畫中景象的熟悉感。作為一個外國人,生活在慕尼黑的日子裡,我對這個地方既熟悉又陌生。Vetter 的畫捕捉了我內心的某種情感,那是一種平靜,又帶著一絲孤獨的體驗。
這幅畫讓我開始思考油畫的價值。在這個藝術形式極其多元的時代,堅持創作油畫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看畫時,是在看歷史,還是在感受美?如果是美,那麼什麼是美?什麼是好的藝術?
或許,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重要。因為藝術本身的意義,就在於每個人對它的不同解讀。對於我而言,Vetter 的畫不僅描繪了一個歷史場景,更是一面鏡子,讓我看見自己在異鄉生活的點滴,以及我如何在藝術中找到平靜。
下一次,如果我有機會再次看到他的畫,我會懷著這些思考重新審視它。或許我會有新的感受,或許這些感受會改變我對藝術的理解。而這,或許正是藝術多元魅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