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影后》一段時間了,Youtube 已經有太多分析,甚至各種片花在上架當週就已經在社群滿天飛,即使當時還沒開追,但謝瓊煖試鏡女兒導演作品的和解已深植人心,謝盈萱、楊謹華雙后共舞音浪的橋段也重播好幾遍,當然包括鍾欣凌對出走藝人的精神喊話,讓觀眾對演藝圈八卦的想像被滿足、甘心隨著人物的悲喜起舞,作為台劇年度的話題天花板(笑)當之無愧。
我認為《影后》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角色塑造。儘管有 12 集篇幅,但要如何讓每個人物戲份平均且足夠立體絕非易事,嚴藝文做到了 — 她為角色貼標籤,而且是容易在娛樂新聞或偶像劇公式找到的標籤,讓觀眾能在最短的時間記住這些臉孔:李子齊是需要被仰望的渣男、鮮肉流氓是暖男擔當、妮妮是戀愛腦、史艾瑪則是亟欲上位的心機女,當人物擁有代言的議題與故事線,群戲調度與多線鋪陳就更游刃有餘。
把對的演員放在適合的位置,再適時顛覆這些框架來營造反差感,標籤就不再只是空洞刻板的人設,而是滋養角色的根基。
/
「女明星不能變醜、變老、變胖,變老不能整形,整形還不能承認!」
這段台詞點破即使貴為影后,也難擋年齡的無情追趕。生理上想維持完美曲線,得用加倍的飲控與運動彌補新陳代謝的下滑,生不生小孩不再只是家庭計劃、而是關乎職涯發展,儘管憑藉醫美可以與時光逆行,但也不得不接受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現實;心理來看,身處演藝圈的女人們都活得辛苦,還沒成名的害怕闖不出名號、就這樣淹沒在星光之中,功成名就的怕過氣怕孤獨,更害怕失去大膽追愛的勇氣。
看完之後,很意外自己最喜歡的角色是曾莞婷飾演的潘茵茵。身為堅決不透露年紀的公主病患者,故作姿態的詮釋之所以不討人厭,很大部分要歸功於曾莞婷將鄉土劇的浮誇表演方式轉化成喜劇養分,再適時以內斂情緒帶出深受大齡所苦的焦慮與哀愁(得知自己要出演母親而不是女兒的飯局,情緒轉換讓人驚嘆),這是台劇少數深刻刻畫「容貌焦慮」的角色。
自《媽,別鬧了!》《都市懼集》到本劇,曾莞婷都證明略帶神經質的喜感角色她演來就是帶勁,也算是開拓出不計形象的新戲路,加上潘茵茵對演藝生涯轉型的抗拒到接受,角色曲線其實很完整,若要在一票《影后》裡選出金鐘獎最佳女配角的入圍代表,她會是我的不二人選。
/
楊貴媚、謝瓊煖、李雪、陳庭妮也都有讓人眼睛一亮的得獎場,謝盈萱更是以強大氣場撐住薛亞之這個外剛內柔的王牌經紀人,成為全劇最可靠的存在。不過對我來說,本劇真正的女主角是周小凡與「小周凡」 – 周凡(楊謹華 飾)是近年好萊塢最愛的過氣明星東山再起戲碼(再加上御姐和年下男的粉紅泡泡)、史艾瑪(林廷憶 飾)更直接向《樂來越愛你》致敬、道出成名在望的追夢之路。
從《俗女養成記》到《影后》,嚴藝文(身兼編導)、黃馨萱(編劇)這對拍檔撰寫「girls help girls」情節的功力越趨成熟,陳嘉玲母女彼此救贖、表姐育萱的成長共同訴說「女生當自強」的精神,而在《影后》,小至胖姐幫薛亞之打排卵針、大至薛亞之替妮妮處理公關危機,都是演藝圈一切不堪的潤滑油,同時舒緩了因溫情牌過於密集帶來的情緒疲乏。
楊謹華最打動我的幾場戲,也都來自「girls help girls」的情境。她與薛亞之同時失戀的夜晚,謝盈萱坐在飯店房門外,難得露出示弱無助的眼神,楊謹華收起失落、投以關懷的表情轉變演得真好;也很喜歡她與黎芯妮(陳庭妮 飾)的互動,在妮妮遭到導演騷擾、被金主吃豆腐、陷入小三風波時,最先伸出援手的都是周凡,除了展現她的仗義,也拋出身處演藝圈,某些擇善固執會因此付出代價的無奈。
/
太過堅持自我會付出代價,迷失自我當然也會,這就是史艾瑪的故事想說的。史艾瑪的一連串抉擇我都可以理解、但越到後面需要腦補的成分越多,前期背叛好友、搶走試鏡機會,拋棄胖姐、選擇齊亞影業與其說是心機,不如說是抓住最有利的唯一機會(的確是有更圓融的處理方式),不過後期報復前輩、出軌導演等行徑缺乏鋪陳,對我來說不能算「黑化」、只能說劇本讓史艾瑪和李子齊被迫共同承受反派的所有標籤。
對我來說,史艾瑪這個角色最值得被黑特的是「缺乏邊界感」。與周凡同住還嗆聲、自作主張使喚流氓、給導演愛的抱抱、前輩受傷時亂講話,都缺乏讀空氣的能力 – 周凡也很莽撞,但有朋友幫她踩煞車;離開胖姐後,史艾瑪的圓夢之注定是孤獨的,不過林廷憶的演出讓我無法討厭這個角色(題外話,必須稱讚薛仕凌,把李子齊的自卑系情勒演得真好)。
最後,很開心黃迪揚因為《影后》被更多人看見。好的演員遇上好的角色,就算是綠葉也能綻放光芒,看著這些早就支持許久的寶藏演員,總算獲得應有的注目與掌聲,為他們開心的同時很想說一句「是我先看到你的」 – 這是每次看這些話題台劇最大的樂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