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今天請特休,趁著好天氣,去幫公公買茶,順便去迪化街逛逛。
中途在超商買茶飲,瞥見書報架上放著幾疊薄薄的報紙,想起報社的衰微,覺得還有報社存在,和上個世紀的距離還不算太遠。最上面那疊是人間福報,似乎是免費贈閱的,不過也沒看見有人去拿。
九型人格測試裡,我在多感型的部分比例很高,大概稍遜於觀察型,所以難免生出些許感觸,想到有些網友分享刊登在人間福報、青年日報上的文章,如果沒什麼人看報了,那刊登在上面的文章又有多少人看見呢?即使是網路,那麼多自媒體,又有多少個是真正有能見度的?一個人有多少精力去關注多少個自媒體?
在路上看見地上有黃葉,定睛一瞧,是三爪楓葉,我抬頭找,找到一棵楓樹,掛著半黃半綠的葉子,風一來,偶爾吹落一片。
我拿出手機拍了照片,走了幾步,又看見一棵葉子掉光的楓樹,只剩深褐色的楓果留在樹上,感覺很奇妙,也拍一張。
到了迪化街附近,看到有個年輕人在拉小提琴,聽了一下,是在演奏《明天會更好》。年貨大街很熱鬧,兩邊擺滿過年的零食和紅包春聯,可能因爲上星期已經去了南門市場買好零食了,所以對滿街的應景零食沒有什麼興趣,看到一個霜淇淋攤,花了八十五元買了一個薄荷巧克力口味的,可惜吃不出薄荷的味道,也嘗不出巧克力的滋味,只有餅皮是甜的⋯⋯
回程時,除了原先看到的年輕人在拉琴外,不遠處又碰見一個中年人也在拉小提琴,還跳躍起來,用動作吸引路人,不管是哪種領域的文藝工作者或創作者,想被看見的渴望是一樣的吧?
想想自己,我真的想被看見嗎?嗯,其實我也不確定是希望作品被看見,還是我這個人被看見,相比之下,我覺得似乎隱身在作品之後比較有安全感。
走了年貨大街ㄧ趟,感受上覺得有點疏離,彷彿自己並不屬於那些熱鬧,但卻身處在那樣的熱鬧裡。或許消費文化就是這樣吧?買了就離開,下次未必再來,我也不是吃貨,願意為了好口碑的名店排長長的隊伍,並且成為長年主顧,所以沒有情感上的聯結吧?不過,話雖如此,那幾次年貨大街的印象,仍然會成為未來我人生回憶中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