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2.03
**美股標普500指數,即使經歷費城半導體指數的賣壓,仍維持上行軌道,農曆年期間持續創歷史新高,顯示非硬體股有顯著買盤支撐。
*如果剔除科技股,上週標普500指數仍創下歷史新高,顯示市場整體資金並未快速收縮,整體資金動能依然穩健。
**春節期間,全球避險資產與風險資產同步創高,比特幣漲幅達10%,資產表現最亮眼,延續三牛一熊的走勢。
*比特幣2019-2021年牛市,2022年熊市;2015-2017年牛市,2018年熊市;2011-2013年牛市,2014年熊市。
*當前為比特幣牛市第三年,末升段仍表現亮眼。
**其他資產表現亦佳,追蹤那指100的QQQ漲2.2%,成長股1.9%,大型股2.7%,中型股3.7%,價值股4.5%。
*費半跌破年線後,歷史經驗顯示通常為低檔買盤支撐區,然而目前整體仍顯疲弱。
*道瓊指數走勢強勁,顯示市場資金仍偏向金融股與傳產股。
說明DeepSeek影響主要集中於硬體股,對軟體股與其他資產衝擊較小。
*長短天期國債、投資等級債券,平均漲幅0.5%-3%,短期內市場資金流入債券,呈現股債雙漲。
*大宗資產DBC受市場緊張影響,黃金價格帶動上漲2.8%。
**市場在低迷情緒下推高股市,進一步引發比特幣是否屬於避險資產的討論,應更接近黃金的替代資產,真正的避險資產仍是黃金。
*黃金價格受美國政府對加拿大、墨西哥進口商品課徵25%關稅影響,創歷史新高,突破2800美元/盎司,市場持續因不確定性推升價格。
*黃金價格自2024年開始持續創高,2024年黃金漲幅27%,超越美股23%的漲幅。
*德國、瑞士、中國、日本市場同樣顯示黃金強勢,其中日本因日元貶值,黃金以日元計價漲幅達41%,本國股市僅漲19%。
*這顯示市場仍在懷疑之中,避險與風險資產同步創高,顯示目前距離非理性繁榮仍有距離。
*目前市場的樂觀情緒,還沒有達到2021年的水準。
**今年開局一個月,所有資產仍維持正報酬,美股創歷史新高,推升行情來自市場的疑慮與避險情緒,而非樂觀情緒,與去年5、6月不同。
*金融市場廣為流傳的「一月晴雨表」,以1月表現推測全年走勢,歷史數據顯示,1月收漲,未來11個月通常表現不差。
*今年1月漲幅達2%,依照歷史慣性,未來11個月收漲機率較高。
*這種趨勢來自多頭市場時間通常長於空頭市場,關鍵仍是從點位角度分析,春節期間對大盤的影響程度。
*上半年行情觀察重點仍是景氣指標,目前還沒有看到重大變化。
*短線變化難測,月度慣性回測僅具參考價值,與景氣循環關聯不大。
**股市震盪雖大,但只要景氣循環未出現重大方向改變,政治利空引發的衝擊對長期指數影響有限。
*台股與硬體股連動度高,但如果乖離回檔幅度過大,反而提供介入機會。
*許多投資者宣稱長期持有,卻在市場震盪時急於賣出;
部分短線交易標的最終變成長期持有,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市場上長期投資的口號未必可信,真正的長期持有需建立在完善投資策略之上,才能耐心參與市場走勢。
*有些人標榜長期投資,但股價跌10%就割肉,說明並未真正做好長期持有的準備。
*目前景氣循環未出現重大變化,市場波動主要來自情緒因素,無論是川普關稅戰還是短期內硬體股賣壓,都未改變市場的基本結構。
**川普關稅政策導致市場一邊避險,一邊推升標普500指數創高。
*美元指數漲至108、甚至109,過去一個月見高點後回落,市場原先預期川普上任後會採取高強度關稅政策,但前兩週未見重大動作,市場出現均值回檔。短期內政策公布後,美元指數迅速拉升。
*景氣循環一年內未見明顯改變,市場在充滿利空下持續成長。
*多頭市場面對川普關稅戰、DeepSeek影響,股市仍穩步上揚,展現強勁韌性。
*如果多頭週期過長,從三牛一熊變成四牛、五牛,可能導致庫存循環超出預期,到時候才需要擔心。
*此外,市場情緒如果過度亢奮、成交量失控,也是需要警惕的訊號。
*目前市場充滿利空但仍半信半疑上漲,對美股而言是最佳狀態。
**川普對加拿大非能源商品加徵25%關稅,能源商品加徵10%關稅,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宣布對美國1065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
*美國十大貿易赤字來源可能成為川普普遍課徵關稅的依據。川普策略並非單純施壓,而是藉此迫使各國上談判桌,進一步爭取更多讓步。
*美國進口來源顯示,中國商品集中在加州,日本商品以西雅圖為主,墨西哥貢獻美國中南部,加拿大則主導五大湖區與中部。川普課徵關稅直接影響終端商品通膨預期。以加拿大為例,進口比例最高的商品包括原油、小排量汽車、天然氣與混合動力車,其中冷凍薯條受影響最劇,美國81%冷凍薯條來自加拿大,麥當勞成本上升壓力大。此外,天然氣、木材、原油價格也受影響。
*墨西哥主要輸出農產品,草莓、番茄、酪梨等占美國進口比重達8至10成。
*啤酒、電視、新鮮蔬菜、PC產品等亦受影響,終端商品市場壓力加劇。
*川普是否會等到市場出現實際影響後才放緩關稅政策,仍有待觀察。
**川普聲稱不會因非法移民問題取得進展而取消關稅。
*他強調針對所有逆差國徵收關稅,台灣可能也在考量範圍。
*然而,美國長期作為終端市場,貿易逆差是結構性問題,川普深知此點,因此關稅政策背後的真實目標,可能不只是單純調整貿易,而是施壓以換取談判籌碼。
*川普第一任內推動USMCA(美加墨貿易協定),取代NAFTA以減少美國貿易劣勢。
*拜登執政後執行力不足,川普此次關稅戰可能是對歐洲與東亞市場的試探,先對盟友下手,以測試市場反應。
*東亞市場目前相對配合,但未來可能成為下一步施壓對象。
**川普的經濟學模型高度依賴關稅,然而關稅與匯率、物價相互影響,形成類似「三體問題」的複雜局勢。
*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曾分析,川普如果要落實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元應走弱,以促進出口、製造業回流、美國貿易赤字縮減。
*然而,現今美元指數持續走強,川普政策與預期產生矛盾。
**川普政府的財政部長貝森特在國會表示,關稅有三大用途:
1.打擊外國不公平貿易措施。
2.增加稅收,彌補政府裁減部門的財政缺口。
3.將關稅武器化,迫使外國讓步,達成經濟與政治雙重目標。
**通膨控制是關鍵,股市漲幅再多,若物價失控,選票仍可能流失。
*川普第一任與拜登執政期間的標普500表現相比,十大板塊中,川普僅三個超越拜登,整體漲幅亦遜於拜登,顯示股市表現未必能直接轉化為選舉優勢。
*川普為解決這一矛盾,試圖斷開關稅與通膨的關聯,營造”關稅不會推升物價”的認知,使市場相信2017年課關稅未引發通膨,現在也不會。
*同時,他不依賴美元走弱,而是通過迫使其他國家貨幣升值,達到貿易競爭力調整的效果,類似1985年廣場協議,強迫他國升值,使美元實質貶值,降低美國出口成本。
*預期川普不會放任通膨預期升高,因為通膨控制不住,即便股市創高,也可能影響選情。
**2025年投資邏輯:
*時間夠長遠,川普政策對持股影響有限。
*先求安全,再求獲利,優先配置道瓊,次考慮費半。
*避開亞洲與新興市場基金,發達市場資金回流美國已成共識。
*川普政策多變,適合區間操作,藉政策釋放利多利空,創造價差。
*慎選AI受益與受害股,市場已明確區分軟硬體股影響。
*短期市場波動難免,但過度關注川普政策變化,可能增加投資壓力。
*最佳策略仍是依循景氣循環,持股續抱,等待市場是否進入非理性繁榮。
*川普可能延後市場樂觀情緒,維持半信半疑的上漲格局,這對市場長期穩定反而有利。
**最終,美國經濟是否因關稅戰而變強,仍需時間驗證。
*資產價格創高屬市場共識,但政策影響仍有兩面性。
*2017年關稅戰未帶來決定性改變,僅促成美中部分脫鉤。
*長期來看,美股主要驅動因素仍是景氣循環。
*過去數據顯示,市場波動與政策影響並非絕對關聯,核心仍取決於長期景氣循環與全球資本市場動向。
**影響美國股市,尤其對台北股市影響最大的,是硬體股的賣壓。
*DeepSeek對輝達股價帶來巨大衝擊,硬體股市值波動劇烈。
*輝達股價單日暴跌17%,市值蒸發6000億美元,創下美股歷史最大單日跌幅。
*如果細看單日市值蒸發排行榜,輝達佔據前十名中的前八名,說明只有自己能超越自己。
**DeepSeek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顛覆AI發展模式,推動小而美的革命。
*過去認為算力至上,資本支出是成功關鍵,現在則開始關注更精簡的AI訓練方式,高昂GPU投資是否值得成疑。
*DeepSeek以極低運營成本降低AI門檻,雖然使用性不及GPT,但其免費策略和低運算成本破壞市場價格結構,引發疑慮。
*如果算力不再是AI成本的唯一核心,市場對GPU需求可能下降。
**市場對這些變化存在正反兩種解讀。
*樂觀者認為,AI普及將擴大市場需求;悲觀看法則認為,這代表市場遭受抄襲衝擊,甚至DeepSeek使用的晶片早已不受管制。
*AI發展趨勢已從單純的生成式AI轉向物理性AI,機器人、自駕車等應用開始成為市場主流。
*生成式AI發展進入價格競爭階段,物理性AI則成為硬體股新支撐點。
**輝達GB200已進入量產,電子五哥瘋狂出貨,2月至4月營收即將認列。
*輝達作為產值型公司,銷售已完成即認列營收,不論軟體商是否囤貨,現有銷售已反映業績。
*台北股市開盤下跌927點,來到22598點,市場恐慌,但過年期間市場波動本屬常態。
*生成式AI向物理性AI轉變趨勢明顯,過去生成式AI多用於商業分析、程式輔助,而一般用戶僅用來查找美食、比較口碑與價格,體感溫度較低。
*但物理性AI,特別是機器人與自駕車,對市場影響更為直接。
**許多人擔憂AI泡沫風險,但市場並未過度樂觀,且科技股資本支出占營收比例未超過2021年高點,雖看似投入龐大,但現金充足。
*這些賣壓沉重的科技股,相較於傳產或實業股,擁有更多現金,資本支出本來就較高。
*科技股在現金流動性方面保持優勢,傳產股雖具護城河,但現金快速回饋給股東,發放股利,科技股則創造增量財富,手握大量現金。
*現金最充裕的產業,除了房地產,便是資訊服務、科技、消費電子等產業。
*股利政策保守,企業可持續投入資本研發,也可回購股票,技巧性抬升股價。
*因此,若美股今年再創新高,仍將由科技股領軍。
**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釋出自駕技術相關影片,顯示自駕車時代即將來臨。
*特斯拉去年第四季銷售與營收表現普通,市場卻仍提升其股價估值,主要原因:
-自駕技術計畫 預計2025年底至2026年進入市場。
-馬斯克與白宮的關係 提供政策利好。
-政治立場影響公司形象 提升投資者信心。
*特斯拉自駕計程車(Robotaxi)未來將具備類似Uber的模式,車輛可於數分鐘內抵達目的地,並在無人干預下自動充電、清潔,降低人力成本。
*現行Uber、Waymo仍需人力監控,未來如果特斯拉能自動完成維護與清理,將重塑全球運輸市場,直接衝擊Uber司機等職業。
*特斯拉如果成功推動無人計程車計畫,市場存量競爭將加劇,傳統計程車產業可能遭受巨大衝擊。
*這正是生成式AI向物理性AI轉變的關鍵趨勢。
*未來,機器人、自駕車將成為市場主流,投資者應思考這一變化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