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李世民從少年起義,又由生到死走了一趟,貞觀之治該開始收斂了。但老實說整理文比傳記翻譯要花功夫得多。沒辦法,一塊一塊切吧。
首先是貞觀十七年的太子之爭:皇太子有罪,廢為庶人,侯君集等人伏誅。
李世民並不是一個大怒,著人把太子抓起來送去大理寺,從此不再相見的狗血爸爸。他就像當年李淵聽聞李建成涉及謀反時一樣,先把李承乾叫來責問。
李承乾雖然是個戲精,但卻沒像李建成那樣上來就先演個「我死」(請參照《暗戀桃花源》)。大概是因為李承乾沒有魏徵這種等級的謀士吧。
相反的,李承乾就像個孩子那樣,坦白而又直接:「如果不是弟弟先動手,我才不會這樣!」
但李世民已經不能當個普通的父親了。
李世民跟身邊的臣子說,如果廢了李承乾改立李泰,那就等於詔告天下,太子之位是可以謀奪的。而李泰一旦上位,不要說追殺承乾,就連晉王恐怕也不能倖免……
「朕,決定立晉王為太子!」
晉王,便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治。
雖然貞觀太子之爭的段落中,有許多地方都顯示出李世民一開始就選定了李治,但多少有些「未來視」,即史書作者已經知道主角是誰,刻意去穿插伏筆。
題外話,司馬遷是絕對不會這麼做的,魏晉南北朝的史家原則也不會這樣。
不過,要是李世民怎麼想就能怎麼做,那貞觀太子之爭根本不會發生。而我,也不會稱長孫無忌為影子皇帝了。
卻說李世民計議已定,便找了個機會,把侍臣跟官員都調走,在寢宮會見長孫無忌、房玄齡跟兵部尚書李世勣。
這三個人都有天大的權力,可以站在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對立面嗎?
不,我相信對立的只有長孫無忌,另外兩人在場是為了「制衡」。
你熟三國,李世民肯定只有比你更熟。
李世勣從李治封晉王以來,就被派為代行大總管,無疑是此時的「晉王派」,且擁有極高的軍事威望。
而房玄齡,自然是跟李世民並肩,又能與長孫無忌往來的「最高政務官」。
便說李世民在三人面前擺了個屎臉,就說:「我的三個兒子跟一個弟弟都做這樣的事,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說完,拔出床邊的佩刀就要來個自盡。
長孫無忌等三人連忙上前抱的抱抓的抓,要是李世勣不在場這戲可能還有點難演,李世民真要動手,哪是房總跟無忌哥哥攔得住?
好不容易阻止了皇上自殺,長孫無忌只能問:「不然你有甚麼打算?」
李世民就等這句,臉色一肅:「我要立晉王為太子。」
長孫無忌像是早料到有這一招,直接就回答了:「那有什麼問題,誰有異議我就殺誰!」
李世民點點頭,不知藏在哪裡的晉王李治就鑽了出來。
「舅舅准你當太子了,還不謝謝舅舅?」
這就是為什麼判斷房玄齡跟李世勣只是來制衡的了,整件事太明顯是要「套」長孫無忌。喔,差點忘了,暴雷王李世民這邊說的三個兒子,還有一個是在山東的第五子李祐。倒不是說李治也有捲入。
既決定下來,李世民順水推舟,讓長孫無忌與房玄齡領東宮三師。
第三師是「勁草」蕭瑀,還輪不到李世勣。
這邊要補充的是,李世勣是「李世民給李治的支柱」,並不是「跟李治交情好」。不過,下半年高士廉跟房玄齡就相繼請辭了。
高士廉是長孫無忌的舅舅。要知道的是,他們倆的動作,政治意義都大於實際原因。
從這邊也可以看出,長孫無忌雖然是「影子皇帝」,但他也跟李世民一樣,有著不多不少的「身不由己」。
而高士廉,肯定是「長孫無忌派」中的大老,有多少實權鬼才知道。
總之,長孫無忌的首肯與高士廉的退位,等於是「長孫無忌派」的表態:支持李治,再無二心。
至於房玄齡?那就是對立派系的妥協。
朝廷的核心角色,隨之一個接一個的換上新面孔,未來再慢慢聊。
我不確定李世民是不是知道自己死期將近,但整個朝廷在這場太子之亂後,迅速完成迎接新帝的準備架構,很是令人驚奇。
驚奇到我真的不止一次懷疑,這場至少七年的貞觀太子之爭,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好大一盤棋」。而且,落子的原因,很可能是魏徵之死。
不論如何,藉由這樣的情況完成政治勢力的統一,雖然只是暫時,但真的不負李世民早年殺伐果決的英明。
寶刀未老的唐太宗,還有一項偉業等著他去完成。
征伐遼東:高麗。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不能滅,但降。
隋末群雄割據時,其王高建武遣使來唐,李淵也不敢就此輕輕放下,於是向高麗提出「送還失陷隋軍士兵俘虜」的要求。
高建武同意了,更接受了大唐的冊封,正式成為屬臣國。
這麼乾脆?其中有鬼。
高句麗在傳說時代,跟一般草原民族相似,王的繼承者有多種選項。但隨著進入與五胡十六國並行的國內時代,就開始以嫡長子制為基準在運行。
到高建武的哥哥高元,也就是跟隋朝二帝開戰的高麗王時,持續了約莫三百年的嫡長子制,算是相當穩定的王朝。
沒錯,高建武的登基,並不尋常。
由於史料不多,僅知高建武在抗隋戰爭中,是有大功的名將。篡位的機率大概有87%那麼高坦白說。
相對的,高建武也有一些手段:他向大唐「求道」,開始改變三百年來的「佛國高麗」。同時,一邊敷衍唐朝,一邊展開朝鮮半島統一戰。
如果百濟新羅去唐朝告狀,高建武馬上又會擺出一副好寶寶樣。
即使唐朝確實注意到,高建武在興建長城「管制」朝鮮半島與中土的交通,也無力干涉。
只是,高建武恐怕也沒想到,最後自己會死在監管長城的西部大人「蓋蘇文」手中。
原本是蓋蘇文犯錯,高建武打算召回他殺掉。不料風聲走漏,蓋蘇文帶兵回京,表示邀請朝臣們先來校閱交接,卻趁機發難。擒殺百餘高麗大臣,更殺入皇宮誅殺高建武。
這樣大規模的屠殺式兵變,連中國都少見。
真要說起來?董卓是個相對類似的例子。
沒錯,蓋蘇文沒有稱帝,而是以高建武的弟弟高藏為傀儡皇帝,自稱「莫離支」。
唐人認為這是一個「兵部尚書兼中書令」的職務,其實放在漢朝就是「大將軍大司馬」啦,高麗哪知道你唐朝改制得這麼複雜。
莫離支本來就是「防唐大將」,此時大權在握,更決定落實「疏遠大唐,統一朝鮮」的國策。
這一串很讚,甚至到後來明朝的朝鮮國情都有相似之處。
結構很簡單:國王跟貴族是「臣屬中國」的既得利益者。但由老百姓組成的士兵,則是「朝鮮內戰」的受害者。
莫離支蓋蘇文,顯然得到士兵的支持,大舉排除既得利益者。
不過他也沒料到,即使天高皇帝遠,即使有隋煬帝的前車之鑑,唐太宗李世民仍舊抱持著武統的野心。
如今高麗莫離支既然表態要「一邊一國」,就給了李世民出兵的藉口。
不能忘記的是,其實李世民本身也沒有比傀儡皇帝強多少。
房玄齡跟魏徵的執政,以及長孫無忌的「名望」,都是足以制衡這個天可汗的權柄。所以即使莫離支事在貞觀十六年就爆發,唐太宗還是得先完成內部統一,才有出兵的希望。
只是希望。
這一戰,貴為天可汗的他,也只能「召十萬甲兵」。隋煬帝當年的動員數是113萬3千8百人,後勤則是兩倍。
就算沒了魏徵,擋不下李世民,長孫無忌也不能讓李世民「動搖國本」。
相對的,自然也有主戰派:李世勣。
李世勣其實離朝廷鬥爭好遠好遠的,這點要補述一下。
自貞觀元年,李世民即位以來,李世勣就被派任為并州都督,之後更代替不就國的唐高宗李治掌管并州。事實上,在他於貞觀十五年離開去征伐西突厥,爾後回京任兵部尚書前,他已經掌管了并州十六年。
這數學都不用太好,就知道史書作者在放暗示。
從武德八年李世民在并州太谷大敗,李世勣跟李靖一同北上支援之後……李世勣一直「駐軍」於并州。他是唐朝對北的第一兵鋒,更是太原世族,大唐起家地的守護神。
李世民也稱他為大唐的長城。
這時候你去看,李世勣返京就職兵部尚書,就很容易明白,李世民的蠢蠢欲動,並不始於太子之爭的終結。
即使本傳只綁定在唐高宗李治身上,但李世勣入朝廷,勢必掀起新的波瀾。
不開玩笑,這就好像當年秦始皇還沒死,就把蒙恬跟扶蘇召回。誰也想得到,那樣的發展下,秦二世只能是扶蘇。
久沒提容易被遺忘,早在群雄割據期,李世勣就是一個跟竇建德有類似特性的人:能服眾,善體下,知人禮賢,孝親友愛。更是能征善戰。
所差者,大概就是竇建德選擇大隋為主,李世勣選擇了大唐。
選擇了李世民。
表面上可以觀察到的理由,倒是非常單純。
李世勣認為,李世民做為一個主帥,在戰場的戰術,甚至更大的戰略上,有著精準的決斷能力。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拍馬屁的可能性,只是以李世民的履歷來看?確實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同於隋煬帝當年的十一路齊發,李世民只安排了水陸兩道共進,以伐遼東。
水軍由張亮率領,以常何、左難當輔之。陸路則是李世勣為總管,江夏王李道宗輔之。
然而,李世勣其實還請來了被李世民拒絕的李靖,陪同李道宗打先鋒。
事實上,張亮本來也是反對征伐遼東的那派,但他小人,眼見勢不可逆,就自請領軍。
同為六四玄武門功臣,遠離權力核心已久的尉遲敬德,這時也站了出來。
尉遲恭倒不是反對伐遼東,他反對的只是「唐太宗御駕親征」。
沒錯,隨著水陸兩軍進發,李世民的本軍也跟著展開行動。同時,他還要年僅十七歲的太子李治,前往定州坐鎮後勤指揮。
定州就是先秦兩漢的「中山國」那邊,比鄴城還要更北。
你一看就明白尉遲恭的擔心了:洛陽長安,誰來顧?
李世民不採納,不但要上,還要尉遲敬德跟著上。
戰爭,誰也攔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