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626年,八月,距離六四玄武門之變兩個月,李淵正式將皇位傳與太子李世民。年號續為武德,且李世民一直要到兩年八個月後,才進入隋唐皇宮宴百官、行大典、議朝政的正殿:太極殿執政。
也就在同時,李世民讓出了自己原本居住的弘義宮,給太上皇李淵「安享天年」。
這近三年的時光,執政的究竟是李淵?還是李世民?
話說從頭,六四玄武門之變,始自突厥侵唐,李淵陣前換將,欲拔秦王李世民兵權。而李世民一口氣奪下繼承權與軍權,相對也必須背負起迎戰突厥的所有責任。
即位十二天後,李世民宣布京師戒嚴,只因突厥大軍已兵臨城下。又六日,尉遲敬德領兵出戰,大破突厥。斬首千餘。
然而,相對於突厥十萬鐵騎,尉遲敬德的勝利,也不過就是稍稍緩解燃眉之急。頡利可汗很快派出了使者,要勸降大唐。
李世民親自與使者見面,大罵:「大唐跟突厥本是親近,今天是你們違背約定,我無愧於心。當初你父子跟我們一起從太原入京,得到的賞賜也不少,為何今天卻率兵攻打我們?就算你們是突厥,也要顧慮到人心,『何故全忘大恩』,自誇強盛?我看先殺了你再說!」
使者到底說了什麼,讓李世民有此發言?《舊唐書》很明顯的不盡不實,只採取了「大唐正統主義」的說法。
事實上,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突厥擁有繼承隋朝的資格。相關的論述麻煩往前翻,這裡有太多事情要說。
從這個角度看,李淵的勢力,實際上只是相當於突厥的一個部落,作為先遣部隊進入長安。並且就像李世民這時拿出的藉口一樣:你們沒有人心,不宜入主中原。
這將會更好的解釋,為什麼直到王世充跟竇建德被滅,突厥才正式跟李唐連年征戰。
因為,隋帝、太后,此時都已經在「隋朝女婿」的手裡了。
我在李世民那段話中,留了一段原文:「何故全忘大恩」。
用大唐本位看,李世民好像在說,「我大唐對你突厥的恩德都被你忘記了」。但轉換角度之後呢?這個大恩很可能指的是定襄王胡(李)大恩。
記錄上,胡大恩原本是竇建德下屬,也就是竇夏跟突厥之間的門戶。後來獻上領地降唐,並且為李唐擊退突厥,從突厥手中討回被扣押的李唐使者。
當年被扣押者,甚至包含長孫順德。
對,胡大恩的領地,其實就是代地。即鮮卑貴族的根據地。
如果這裡說的是胡大恩,那李世民的意思恐怕是,鮮卑代人曾經給突厥跟李唐之間搭起了盟約的橋樑。
所以突厥人真的那麼不要臉嗎?也未必。
畢竟胡大恩就是去偷襲突厥時戰死,在頡利可汗的角度來說,這時只是來向違背盟約的李唐討回公道才是。
一個爭執至少有兩面說法,雙方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義。
李世民當下並未殺死使者,而是將其拘禁。接著,僅以六騎臨陣,向隔渭水對峙的突厥大軍喊話。其中成員只知有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將軍周範三人。
《舊唐書》說眾突厥酋帥大驚,紛紛下馬羅拜,你就看這比較扯還是我說的比較扯。
真正的重點,自然是「俄而,眾軍繼至」。
早在兩個半月前,李唐就已經知道突厥進攻的消息。但由於李世民發起兵變,很顯然,大家都進入了觀望的態勢,不然突厥也不可能長驅直入。
這時候你回頭看就很有意思。
李世民首先發布大赦令,並「文武官五品已上先無爵者賜爵一級,六品已下加勛一轉」。看上去跟一般新帝即位沒什麼差別,實際上卻是李唐朝廷正在詔告領地,目前已由李世民正式接管,有過錯的得赦,有官職的加賞。
「如果各位信得過世民,便請長安一聚,共抗強敵。」
當突厥兵臨城下,李世民又加發布了一條:「立妃長孫氏為皇后」。
對,同樣乍看之下,正妃封后理所當然,但就跟上面提到胡大恩一樣:李世民宣告了,這不是我李氏的王朝,而是跟鮮卑長孫氏共治的王朝。
即位三週,強敵環伺之下的李世民,終於迎來了援軍。
同時也坐實了,中國支持長孫氏選擇的李世民,繼承大隋的正統,而非突厥可汗。
李世民當時跟蕭瑀說:「突厥就是認為我國家有難,天子新任,沒有辦法抵抗他們。如果我們閉門守城,他們就會放手擄掠。反而我現在輕騎獨出,表示沒有把他們放在眼中,加上旺盛的軍容,讓他們知道我們死戰的決心……說到底,他們也是深入作戰,如果無法速戰速決,那不論要戰要和,主動權就掌握在我的手中了!」
講到這份上,頂多就是個再世諸葛的台詞。
未來的天可汗,還得加上最後一句:「制服匈奴,自茲始矣!」
今天,就是我們制服突厥的開端!
沒錯,頡利決定放棄。
雙方搭起便橋,在橋上立定了唐朝版的白馬之盟。
老實說做作到這樣,你真的會懷疑這邊都是假記錄--這根本就是漢初劉邦白馬之圍的榮耀版本。劉邦那是恥辱版。
盟約既立,蕭瑀又問:「現在優勢在我方,士氣正旺,皇上為何不打他個花開富貴,卻要放他們走?」
李世民答:「我看突厥的兵馬雖多,陣容卻不整齊。各個首領跟頡利之間,只是利益的結合,而且他們明顯認為,跟我結盟更有利。若是要戰,我早已命無忌跟李靖在幽州備妥兵馬,打敗他們並不是困難的事。」
李靖傳中,也確實有相關的調動,不完全是李世民嘴砲。事實上最終李靖只是來增加威脅,沒有出手。
只因李世民認為:「現在打下去,就算必勝也會多有死傷。更重要的是,現在殲滅這十萬大軍,塞外的突厥也不會就此消失,反而更與大唐結怨,化整為零,更難對付。」
還不如讓他們認為自己勝利,更被我們所給予的利益所牽制……這才是未來制服他們的完美計策。
由突厥引爆的六四玄武門之變,隨著新的白馬之盟,進入第三個階段。
這也是李世民第一條為自己下的詔命。
李世民,要親自訓練禁衛兵。
「我不要你們鑿水池蓋宮殿,只要農民做好農民的事,士兵做好士兵的事。一旦發生戰鬥,將沒有人能夠抵擋你們!」
厲害了,歷史課本都在說府兵制多棒,兵農合一多好。但李世民的貞觀第一策,卻是要「兵農分制」。他其實認為一直以來這種「農民兼差當兵士」的方式,只是數字上好看,真的要打起來往往不是塞外民族的對手。
但朝臣自然是大大的反對。
不偷換概念,大家主要反對的是「天子親自訓練兵士」。
說的是「自古以來,帶兵器靠近天子就是不被允許的事情。萬一出了意外,微臣萬死莫贖」云云。
上將天子李世民表示,笑死,我這輩子就是在刀山血海打滾過來的,演什麼嬌貴。
也正因為李世民的這份堅持,使得唐朝對於士兵戰技訓練的重視,達到前無古人的高點。到了武則天時期,更展開「武舉」的選才。一試坐射,二試馬射,三試馬槍,兼有步射、穿札、翹關、負重、身材、言語之選,通得五上者為第。
武舉人同進士,名單是送兵部的。中舉後則要到武廟(主祀姜太公,亦稱太公廟)去行告祭典禮。
總之,順風順水,李世民過了第一關。
但或許你也覺得奇怪:即使還看不到李淵是否干涉,但蕭瑀一堆意見已經是明擺在檯面上的了。
在繼續貞觀之前,還是得回頭看看李淵所立的兩大宰相:封倫與蕭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