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Bob Dylan刪除的共同記憶,可以復原了。因他而受傷的時代之心,可以癒合了!(六之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五)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是非比尋常好看、好聽、又好療癒的音樂集錦片。它其實並非如製作團隊以及媒體所宣稱的,是所謂的「biopic 傳記影片」。它只是有個傳記片的外表,卻毫無傳記影片的探索格局,與觀察深度的音樂集錦。

raw-image

當然,這也是所有 Dylanologists 的苦楚,因為他們所欲探觸認識,訪談書寫的對象,在真實生活中,是如此的虛實難辨、詭譎多變、又玩世不恭。

1997年10月,時年56歲的 Dylan 在與《美國新聞周刊》的訪談中,這麼描述自己:

“I don't think I'm tangible to myself. I mean, I think one thing today and I think another thing tomorrow. I change during the course of a day. I wake and I'm one person, and when I go to sleep I know for certain I'm somebody else. I don't know who I am most of the time. It doesn't even matter to me.”

我不認為我能夠感應到我自己。我是說,有些事情我今天認為是這樣,明天又會變成那樣。即使在一天之中,我也變來變去。剛醒來時,我是這樣的人,去睡覺了,我很確定又變成另一個人啦。在大部分的時間,我不知道我究竟是誰。這樣也沒差啦。


正是因為 Dylan 是這樣的一個人,半個世紀以來,已成顯學的Dylanology 研究,皆嘗試以「各自表述」的論述觀點,來深度描繪書寫 Dylan。

2007年的實驗性紀錄片《I'm Not There 搖滾啟示錄》甚至出動六位演員來模擬詮釋 Dylan 的各種迥異面向。

raw-image

然而,電影《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僅僅挑選了最安全、最無異議的歷史片段來靜態呈現。

影片時間軸從1961年 Dylan 輟學後初抵紐約開始,到1965年7月「新港民歌節」上的「插電」民謠搖滾革命;這早已有公論的四、五年間,Dylan 早期最膾炙人口,更是世人皆知的不朽史蹟。也幾乎就是本地樂迷們對 "Bob Dyla" 這形象、其音樂、與其歷史記憶的全部了!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是140分鐘的 tableau 靜態圖像的拼貼展示。製作團隊非常開心,並對外公開 Bob Dylan 本人親自加入開拍前「圍桌共讀」劇本,並且最後還親自簽字同意,為劇本定稿的過程。

Dylan 本人事後也在X平台發文,推崇 Timothee Chalamet「甜茶」傑出演技的同時,仍不改他滑溜飄忽本性,說「甜茶」的演出「將可以讓你相信那就是我本人。或是比較年輕的我。或是其他的我。

那也就難怪 Dylan 會願意「同意授權簽字」了。因為他也根本在跟著瞎起鬨,哄著編劇導演,知道這和所謂“The real Bob Dylan”關係不大。反正這影片也不過是再次對他的歌功頌德,完全沒有提出任何歷史事件的推斷評價。

本片導演 James Mangold 也曾向媒體改口,說這並非是嚴格意義下的 biopic, 而是仿效美國大導 Robert Altman 最著名的“ensemble drama 群戲”風格,沒有單一核心主戲人物的影片!Mangold 大概拍此片太入戲,學會了Dylan那套睜眼瞎掰的絕活

幾乎所有 Dylan 傳記專書中都會描述記載,Dylan 在面對媒體記者或任何形式的訪談時,完全是胡言亂語,答非所問,而且引以為樂。(確實,有時候提問者顯然是咎由自取,他們思考與使用語言的能力完全無法接近 Dylan。)

每一本傳記書中的受訪者也都會提到,Dylan 是如何喜愛嘲笑愚弄、奚落又蔑視旁人,即使是他最貼身的幫手們、樂手們。

他也沒有真正可以信任的朋友親信。或許這也可以側面說明,為何他從不「吐實」。他不向世界吐實,更不向自己吐實。

2024年11月,飾演 Pete Seeger 的 Edward Norton向《滾石》雜誌透露,Dylan 堅持在劇情中加入根本子虛烏有的情節場面,而且「對於這樣的混淆視聽,扭曲竄改事實,還自鳴得意到不行」!

所以我們就應該清楚,這為何不是一部傳記影片,又為何Dylan會樂意簽字放行了https://www.iheart.com/....../2024-12-30-bob-dylan....../


所以我們在一個接一個,讓我們激動顫抖又熱淚盈眶的音樂場景中,感受不到劇中Dylan氣憤宣稱眾人給他的壓力來自哪裡?

Pete Seeger 所代表的傳統民謠音樂社群的堅持和憤怒、美國社會正在發生的重大政治謀殺、古巴飛彈危機等歷史,僅僅只是新聞字幕跑馬燈式的虛應故事一番,和劇中的Dylan沒有任何關係。

劇中也完全不存在 Dylan 對世界、對身邊女人、更沒有對自己的內心戲呈現。然後,在每個靜態事件的 tableau 消失後,下一首新作又立即出場了。我們又開始沸騰、飆淚…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的劇本取材自音樂人 Elijah Wald 於2015年的史傳 “Dylan Goes Electric!”。電影的主題與戲劇高潮設計,當然就在plug or unplug 插電/不插電的世代切分,電吉他這樂器主體代表的時代/文化/族群/音樂的不同意義。

可是,在本片的電影語言中,電吉他作為驚世駭俗的音樂主體,並沒有受到足夠的「視覺關注」,也完全未曾受到劇中 Dylan 的「心理關注」。所以,Dylan「就這樣!」用電吉他改寫了流行音樂歷史。

從電影中我們看不到 Dylan 對電吉他的認識、喜愛、以及電音意義的詮釋。只是重現舞台上 Dylan 憤怒向樂手們高喊:“Just play fuckin’ loud!”,繼續激怒台下叫囂咒罵的群眾。


然而,電吉他只是音量驚人而已嗎?電影製作團隊當然沒有這企圖,來探究這其實並不艱深的問題。而且他們應該心知肚明,就算去向 Dylan 本人探問,也絕對會被嚴重呼嚨戲弄到崩潰。

電吉他使用在美國流行音樂演奏,早在Dylan出生以前,再以前…就存在了。為何在他手裡就成了革命樂器?又為何在1965年?難道,這和同時也在西方文化政治世界裡,翻江倒海的 The Beatles 沒有關係嗎?

或是,就在1964年,才剛把“House of the Rising Sun” 唱紅到全世界的英國電吉他樂團The Animals 呢?


1965年電影工作者 D. A. Pennebaker 隨行拍攝了 Dylan 於英國三周演唱巡迴的過程。在這部以「真實電影 cinema verite」手法攝製的紀錄影片Don't Look Back裡面,The Animals 的團員 Alan Price就和 Dylan 眾人混在下榻的酒店房間,正在群魔亂舞地惡整服務人員,喧囂叫跳。

raw-image

2007年由 Todd Haynes 拍攝的《搖滾啟示錄》,其中由凱特布蘭琪飾演 Dylan 的場景裡,The Beatles 四人組和 Dylan在超現實風格的場面調度處理下,五人揪成一團,開心在地上翻滾嬉鬧。

The Beatles 於1964年2月初次登陸美國紐約。在全美掀起的暴動般的騷亂狂潮,已是家喻戶曉的舊聞了。同年8月,Dylan 與The Beatles 英雄相會。

9月20日,Dylan 前往紐約 Paramount Theater 觀看 The Beatles 如何以電吉他讓聽眾發狂尖叫,全場陷入歇斯底里的「電擊他」著魔狀態

史家們都說,這是雙方相互交流較勁的開始,也將為全世界流行樂壇帶來前所未見的震撼發展。The Beatles 將企圖嘗試 Dylan 風格的歌詞寫作,而 Dylan 也將學習把 The Beatles 風格的 rock 'n' roll (電吉他演奏)元素混入自己藍調基底的音樂創作演奏。

然而,如此關鍵的史實,全都屬於《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劇情時間軸內的事件,卻完全被忽略、刪除。在劇情中完全不見 The Beatles 的聲音影像,或相關新聞資訊。就讓電吉他橫空出世在Dylan 的創作生命裡,再讓他獨自一人,像上帝創造天地一樣,改造了音樂世界

我們是否可以因此而推論出,為何Dylan樂意為此劇本背書了?


(未完待續...)




內容總結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
5
/5
avatar-img
1會員
22內容數
孤獨是一種內心深度的標誌。它標示著一般社交的膚淺言談無法窺見的深沉內斂;而這是值得自己慶幸之事。我們孤獨地走進了悠遠流長的傳統,卻喜出望外,發現眾多志同道合的孤獨者與我為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later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在台上映,相信絕對可以讓 Dylan 樂迷們在觀看電影時,原先碎裂一地的純情初心,瞬間激動自地上飛躍而起,在熱血與熱淚中,感動癒合!
5/5巴布狄倫:搖滾詩人
今天的 Dylan 已經像個沒有血肉靈魂的芻像,一尊自己的芻像,在不停向前滾動的輸送帶上,僵硬呆板地擺動手腳,張口發出嘈雜的怪聲,日復一日進行著刪除所有粉絲共同情感記憶的過時「神蹟劇」!
5/5Bob Dylan
他的演唱曲目也都經過變造裝修,與錄音室版本並不盡相同。但是效果只有更峰迴路轉,轉出一片片悠然長存於彼此熟悉的記憶中,台上台下互相珍惜的情感。那種撫慰人心的巨大力量,只有瞬間的驚叫與眼淚能承載…
5/5Bob Dylan
Dylan 把所有我們珍藏一生至今的歌曲,改唱得面目全非,體無完膚。只有在僅存可辨識的幾個含糊音節上殘存的線索,讓觀眾們「驚喜」猜出而齊聲嘶吼跟唱,在座位上激動蹦跳...
5/5Bob Dylan
過去許多年裡,每當同學們向我詢問傳說中的 Dylan 其人其事其音樂時,我心中口裡就五味雜陳,不知從何說起...
3/5Bob Dylan
"Like a Rolling Stone" 太嘲諷、太尖酸嗆辣,就算我們可以詮釋解密歌詞中的所有文字密碼,所得到的「內容意義」也無法讓學生理解喜愛的。因為我們的學生太單純,無慮無私無感無情無才無識又無心。
3/5Bob Dylan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在台上映,相信絕對可以讓 Dylan 樂迷們在觀看電影時,原先碎裂一地的純情初心,瞬間激動自地上飛躍而起,在熱血與熱淚中,感動癒合!
5/5巴布狄倫:搖滾詩人
今天的 Dylan 已經像個沒有血肉靈魂的芻像,一尊自己的芻像,在不停向前滾動的輸送帶上,僵硬呆板地擺動手腳,張口發出嘈雜的怪聲,日復一日進行著刪除所有粉絲共同情感記憶的過時「神蹟劇」!
5/5Bob Dylan
他的演唱曲目也都經過變造裝修,與錄音室版本並不盡相同。但是效果只有更峰迴路轉,轉出一片片悠然長存於彼此熟悉的記憶中,台上台下互相珍惜的情感。那種撫慰人心的巨大力量,只有瞬間的驚叫與眼淚能承載…
5/5Bob Dylan
Dylan 把所有我們珍藏一生至今的歌曲,改唱得面目全非,體無完膚。只有在僅存可辨識的幾個含糊音節上殘存的線索,讓觀眾們「驚喜」猜出而齊聲嘶吼跟唱,在座位上激動蹦跳...
5/5Bob Dylan
過去許多年裡,每當同學們向我詢問傳說中的 Dylan 其人其事其音樂時,我心中口裡就五味雜陳,不知從何說起...
3/5Bob Dylan
"Like a Rolling Stone" 太嘲諷、太尖酸嗆辣,就算我們可以詮釋解密歌詞中的所有文字密碼,所得到的「內容意義」也無法讓學生理解喜愛的。因為我們的學生太單純,無慮無私無感無情無才無識又無心。
3/5Bob Dylan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巴哈有一次在宮廷演出時,他的大提琴被人動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的其他弦都被弄斷,當所有人等著看他當眾出糗時,他沒有臨陣退縮,而是用一條G弦即興演奏一首詠嘆調,就是如今著名的G弦之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遭遇困境時,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演奏出超越自我的人生樂章。今天分享六首以音樂家為名的歌曲
Thumbnail
80年代後期,鮑伊對自己音樂的真實性和超級巨星的本質產生了懷疑,他對成為受歡迎的歌手並不感興趣,而是渴望再次重塑自我。因此由鮑伊擔任主唱的 Tin Machine 將是他再一次探索美學的必經之路。儘管樂團只短暫發行了兩張錄音室專輯和一張現場專輯,但卻成為了鮑伊的音樂救贖。
Thumbnail
初來這個網站 放一些以前畫的,有關音樂的圖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
Thumbnail
創作十年了,從一開始的烏克莉莉寫到吉他,最近開始嘗試加入Bass、鼓、還有其他好多好多有趣的音效來編曲;十年前,有音樂的我很幸福、十年後,我也想讓可愛的人們因為我的音樂感到幸福。 【故事換音樂】計畫申請表單 緣起| 如果說,我的人生前半段都是在無數壓力下度過的, 音樂就是一直以來承接我的軟墊,
Thumbnail
史詩式電影加上經典中的經典配樂,其藝術的表達性,對電影界的深遠啟發,對人生境遇的刻劃,對觀眾所造成的長遠記憶,其影響力尤勝於文學作品。
Thumbnail
  並非是資深樂迷,只是偶爾涉略幾首著名經典,然聽歌之餘,會發覺搖滾樂團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除去歌曲本身召喚超乎言語感受的魔力之外,組員之間的組構或衝突也連帶是樂迷關注的重點。
Thumbnail
昨日從陽台向外拍了一張相片,午後接近黃昏的陽光。 腦中閃現一段德布西的音樂片段。是那種特別的黃顔色光,無端興發起想找那一段自己都記憶不清的旋律。找了很久都找不着。我後來終於找到,而且是很棒的版本。
Thumbnail
他們背著一把吉他、真誠地呈現出的音樂,實在太純粹,就像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高喊著「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呀」的音樂一般。
Thumbnail
音樂,是我創作時的良伴,繪畫的時候,感受到樂曲旋律力量的牽引。 此刻好好靜下來,深入認識音樂與詩,我不懂深奧的樂理、調性、和弦,但我相信,音樂或詩歌對每個人的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再多的分析、評論與故事背景,都只是輔助,讓自己沉浸在其中是最好的方式,細細地閱、聽作品,產生感觸,是個人獨享的特殊體驗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巴哈有一次在宮廷演出時,他的大提琴被人動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的其他弦都被弄斷,當所有人等著看他當眾出糗時,他沒有臨陣退縮,而是用一條G弦即興演奏一首詠嘆調,就是如今著名的G弦之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遭遇困境時,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演奏出超越自我的人生樂章。今天分享六首以音樂家為名的歌曲
Thumbnail
80年代後期,鮑伊對自己音樂的真實性和超級巨星的本質產生了懷疑,他對成為受歡迎的歌手並不感興趣,而是渴望再次重塑自我。因此由鮑伊擔任主唱的 Tin Machine 將是他再一次探索美學的必經之路。儘管樂團只短暫發行了兩張錄音室專輯和一張現場專輯,但卻成為了鮑伊的音樂救贖。
Thumbnail
初來這個網站 放一些以前畫的,有關音樂的圖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
Thumbnail
創作十年了,從一開始的烏克莉莉寫到吉他,最近開始嘗試加入Bass、鼓、還有其他好多好多有趣的音效來編曲;十年前,有音樂的我很幸福、十年後,我也想讓可愛的人們因為我的音樂感到幸福。 【故事換音樂】計畫申請表單 緣起| 如果說,我的人生前半段都是在無數壓力下度過的, 音樂就是一直以來承接我的軟墊,
Thumbnail
史詩式電影加上經典中的經典配樂,其藝術的表達性,對電影界的深遠啟發,對人生境遇的刻劃,對觀眾所造成的長遠記憶,其影響力尤勝於文學作品。
Thumbnail
  並非是資深樂迷,只是偶爾涉略幾首著名經典,然聽歌之餘,會發覺搖滾樂團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除去歌曲本身召喚超乎言語感受的魔力之外,組員之間的組構或衝突也連帶是樂迷關注的重點。
Thumbnail
昨日從陽台向外拍了一張相片,午後接近黃昏的陽光。 腦中閃現一段德布西的音樂片段。是那種特別的黃顔色光,無端興發起想找那一段自己都記憶不清的旋律。找了很久都找不着。我後來終於找到,而且是很棒的版本。
Thumbnail
他們背著一把吉他、真誠地呈現出的音樂,實在太純粹,就像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高喊著「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呀」的音樂一般。
Thumbnail
音樂,是我創作時的良伴,繪畫的時候,感受到樂曲旋律力量的牽引。 此刻好好靜下來,深入認識音樂與詩,我不懂深奧的樂理、調性、和弦,但我相信,音樂或詩歌對每個人的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再多的分析、評論與故事背景,都只是輔助,讓自己沉浸在其中是最好的方式,細細地閱、聽作品,產生感觸,是個人獨享的特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