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印鈔廠會印錢、債務可以拿來當錢用,於是通膨已經是我們這個時代日常生活的常態⋯⋯但如果說有另外一種選擇,並且不執行這個選擇將會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糟呢?
曾經的增長時代
在過去幾百年,個人的生產能力一直在上升,剛好抵銷了通膨,原本100元就能買的蛋糕,如果沒有通膨就會降到10元就能買,而大量發行貨幣剛好對沖掉了因技術進步所導致的通縮,維護了企業的利潤,並且也會產生額外的錢。這些額外的錢剛好又能成為員工們的薪水,他們薪水更高後又會消費更多的其他東西,並進而產生能夠推進生產技術進步的消費源。
而這個循環也導致了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擴張,並使的西方文明的影響擴散至全球,並使工業化體系與其技術進步也相應的擴散,並大規模的改善人類的處境。但這樣良性的循環卻也因為技術的收益遞減而走向了盡頭,接下來發生的就是一個體系技術無法進步且資源產出不會增加後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貨幣、人口、與資源的數量
隨著西方世界的封閉,甚至縮小,在整個體系中的資源已經不再成長,只能夠樣賴技術成長來使資源繼續存在。而AI就是整個體系成長的最新前延,並取代摩爾定律終結後繼續成長的技術因素,但我認為這不會持久。由於公共資源量的減少,連帶使的AI算力的減少,儘管仍在技術上有打磨的空間,但是AI不大可能還能像是過去幾年那樣能有指數性的進步。
當然不管怎麼樣,資源的取得早已進入到了效益遞減的時刻了。在二十世紀早期只有富人才買得起汽車,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後,中產階級甚至工人階級就能買得倒車。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工人階級的年輕人已經無法買到車了,而中產階級中能買得起車的人的數量也在減少。
而資源的停滯甚至減少,配上貨幣的超發就會導致通膨。這點已經在過去幾十年發生了,以前是薪水從1千漲到1萬,但是一碗陽春麵依然是1塊錢。現在是薪水從3萬漲到5萬,但是一碗陽春麵也從30漲到50,也就是薪水的成長對於民眾生活的改善除了肥到某些接收政府印鈔的人來說趨近於無。

這類主機幾年前不到1萬元,如今任天堂也撐不住了
甚至是在資訊相關的行業也是如此,2000年代入手的3萬元電腦能夠處理的資料,與1990年代電腦相比是指數性的差距。但是2020年代的電腦與2010年代相比只高出了一些。而在下一個20年這個處理差距也將會陷入停滯。
而如何在未來產生一個穩定的,不靠擴張而運作的金融體系將會是未來經濟與政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