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著小雨的台北,體感 10 度左右挺冷的。早上十點抵達台北國際書展會場,沒想到場內卻已經有滿滿人潮,內心卻很開心,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看書、一起來書展。
而選在今天,是為了聽李惠貞老師談《和女兒一起旅行的日子》及《和媽媽互相喜歡的日子》。第一次看到老師的書,是前陣子在朋友家意外翻到《成為自由人》,先是被封面平靜又浩瀚的水藍色吸引,然後就一口氣看完了。所以,雖然還沒看過今天的兩本書,還是決定先來聽分享!
圖片取自 Vima House 維摩舍 Facebook 粉絲專頁
整場沙龍由「獨角獸計畫」創辦人李惠貞老師,與菩薩寺葉惠貞師姐的對談,以及現場讀者的提問構成。短短一小時的講座,卻覺得被充了飽飽的電,心滿滿的,好暖好暖,所以用這篇盡可能記錄下來。
李惠貞老師(左)與葉惠貞師姐(右)的對談
「師姐,你覺得你的女兒為什麼還願意和你一起出遊?」從這個問題開始,打開今天的對談。
葉惠貞師姐說,她的女兒以前非常喜歡山下智久,是著迷到把海報貼在房間天花板的那種。一般家長對於孩子的熱愛,可能多為不感興趣甚至懶得了解,但師姐不一樣。因為她可是親自跟著女兒飛到日本,體驗小迷妹的追星生活。
最後一天要去機場前,她們還衝去山下智久的學校去看看。眼看著班機時間愈來愈近,女兒原本失望地想說:「今天大概沒機會遇到了吧~」沒想到師姐沒吐槽,反而還鼓勵她:「不然直接去教室看看啊!」雖然兩人興沖沖到教室後還是沒遇到本人,但光是這份陪伴與投入,就大大拉近她們之間的距離,讓彼此的關係更加深厚。
從此,她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甚至女兒還直呼她為「葉哥」。
我們平常滑朋友、網紅的限動、貼文,對別人的生活充滿好奇。那對於家人呢?你好奇他最近喜歡什麼嗎?最近在想什麼嗎?
「我從孩子還小時,就常常帶他們出國。但現在他們長大、也能獨立規劃行程了,但我卻總覺得我們喜歡的好像不太一樣...比如我喜歡美術館,但他們不是。」現場有位爸爸說,想知道關於親子出遊的界線該怎麼抓才好。
於是,葉惠貞師姐分享她和女兒的一次旅遊經驗,是住在一座森林的小木屋裡,方圓百米內沒有一戶鄰居,甚至還要住四晚。起初,師姐還覺得有些緊張,但她很想知道活到三十多歲的女兒,現在長成什麼樣的性格或能力,所以還是決定與她一同旅行。結果,當她和女兒在森林裡走著時,她明白了。
當時,一道陽光灑落在前方的樹林裡,在陽光的照耀下,可以清楚看見幾隻小蚊子在嗡嗡地飛。對於這一幕,女兒沒有一絲不耐,只是笑著說:「他們在跳舞耶!」
「我覺得她好美好美,像天使一樣。」師姐笑著說。那一刻,她看到女兒很純粹的靈魂,自己也被深深吸引著。從女兒的視角,她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得以有不同的想像。女兒不再只是女兒,而是帶領她看見這世界美好的存在,也是美好本身。
「對我們關心的人有好奇,所以願意去傾聽。」李惠貞老師接著分享。也許不是孩子們對美術館不感興趣怎麼辦?我該怎麼讓他們對美術館感興趣?而是我們有沒有想去了解對方,好奇他對什麼感興趣。如果他喜歡寶可夢,我能不能試著和他一起去看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也說不定呢。
「有一次我們去爬山,她沒有幫我背包包,看我爬得很辛苦,也沒有要拉我一把的意思,就只是站在前方轉過頭來等我。」師姐說。「我覺得她是像到我了,因為我在她小的時候,也是這麼對她。她跌倒了,我不會主動去扶她,而是站在前面,等她自己站起來。」
也許從旁人的眼光來看,可能會覺得這女兒也太不孝順,怎麼就這樣放媽媽一個人在後面。但師姐反而很高興,「因為女兒沒有把我當成老人看待。」「比如和其他人一起出去的時候,他們都會幫我背包包什麼的,那一刻,我就真的覺得自己老了。」
我想,也許我們以為的為對方好,不一定是對方真的想要的。就算父母年紀大了,也希望被尊重、被信任,而不是被「差別待遇」。所以,當女兒充分相信媽媽可以,並放手讓她自己完成時,我想這就是母女之間最高的信任吧!
「那如果有個小孩不被繼母所愛,這個小孩該如何自處?」讀者問。
「這是有點嚴肅的問題呢。」師姐說。
「在想要別人愛我們之前,先愛自己。」問題不在於該如何讓繼母接受自己、喜歡自己,而是我先長出自己的力量、先愛自己了,才有力量去影響別人。師姐的話堅定又溫柔,讓人感受到滿滿的力量。
愛自己,一直是很大又經典的命題。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做到幾分卻很難明白。我想,就從滿足自己的需求開始吧。無論別人如何,自己都應該是最最最喜歡自己的那個人!如果想要別人誇獎我,那我就先一百分大大誇獎我自己,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可愛最棒的人;如果想要別人對我好,我就先對自己一萬分的好,累的時候讓自己泡個溫泉、聽喜歡的音樂,或是什麼都不做。不要去責怪那樣的自己,而是真正地接納自己,才能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
「我的媽媽很權威,總是對我大小聲,雖然我感覺我的內心也想親近她,和她好好說話,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讀者問。
這也許是許多亞洲子女的共通煩惱吧,面對總是想掌控一切、無法輕易肯定自己的父母,常常覺得四處碰壁,撞得滿頭包。但我喜歡這位讀者的勇氣,她沒有因此就埋怨這面厚厚的牆,而是試圖找到縫隙,想要突破。
「語言需要一點表情,所以可以先從體貼(行動)開始,為她(媽媽)做一些事。她的權威或不理想來自於不安全感,所以需要我們的觀察,然後給予對應的體貼。」師姐溫柔地說。
沒有人生來就想要被孤立、想要被討厭的。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她?其實和上面提到的,對人有好奇心是一樣的。師姐提議,可以把母親當作一個「專案」來研究,看看她為什麼會這麼權威?想展現權威的人,肯定在某部分是失落的,所以才需要靠權威來維護。也許是因為她也沒被好好重視過?她也在自己的母親甚至婆婆之間感到無所適從?
「欸這個很有趣喔~她為什麼會這樣?」李惠貞老師補充道,可以用這樣的心態去觀察看看。
我很喜歡這個觀點,不要覺得有壓力,甚至當作遊戲也沒關係,抱著好奇的心態去試試看。把她當作「一個人」或是「一本書」,用全新的眼睛來看看。
「我現在遇到的任何難題,都不會是古今中外的第一個人,我永遠可以到書店找到一個懂我的作者,永遠有可以站起來的方法。」
對談的最後,李惠貞老師輕輕地畫下一個句點,把讀者再次拉回書上。如果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去翻翻書吧,那裡永遠會有支持你、提醒你的朋友。最後,再次謝謝兩位美麗的惠貞老師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