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這條路,我走過來才發現,沒有什麼所謂的「最完美」答案。剛開始的時候,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想要找到一個最厲害、最穩賺不賠的方法,但後來才明白,投資根本沒有絕對完美的方法,只有適不適合自己而已。
股市就像是個機率遊戲,數據可能告訴我有99%的機率會上漲,但如果剛好中獎踩到那1%的坑呢?我能接受嗎?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說,投資的第一課是學會承受風險,而不是學會賺錢。我沒遇過大跌,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有多無法能抗跌,投資最好玩的地方是,能在過程中認識自己。
有些人說「股市長期持有才能賺錢」,但問題是,真正能夠死抱股票十年以上的人,少之又少。數據顯示,能撐超過十年的人不到1%!市場上一堆人在喊「長期持有」,但真到了市場暴跌的時候,那些嘴巴上說要長期持有的人,其實很多都已經偷偷賣掉了。這其實很好笑,因為投資不只是理性的計算,裡面還夾雜了太多的感性、貪婪、恐懼。
還記得剛開始投資時,聽人家說「ALL IN 才是王道」,因為一口氣壓下去,報酬率比分批買進或定期定額還要高。但問題來了,萬一股市崩盤,我能承受嗎?如果ALL IN後股市大跌50%,我還能睡得著嗎?當年2020年疫情來襲,台股從年初一路跌到3月,最低殺到8523點,那時候市場恐慌到爆炸,連「長期投資」這句話都沒人敢提。那陣子,我看著自己的帳面虧損,心理壓力大到爆炸,每天都在想:「要不要先出場再低接?」這就是現實,書上教的再多,真的遇到時,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想像中那麼能扛。但還好最後股市反彈了,撐過去的人後來都笑著數鈔票。但我回頭想,如果當時這一波跌下去後沒有馬上反彈,而是再拖個一年才慢慢回來,那市場裡還有多少人能夠撐得住?很可能大部分人早就認賠出場,然後看著後來的漲勢欲哭無淚。
所以說,投資其實是一種心理遊戲,不只是數學運算。我能不能賺到長期報酬,最關鍵的點是「我能不能活下來」。當市場開始下跌,大家一開始都說「逢低買進」,跌10%還開心加碼,跌20%還在嘴硬,跌30%開始有點緊張,跌40%就開始懷疑人生,跌50%以上,市場上多數人早就投降了,根本沒資金可以再加碼,因為資金和信心都耗光了。這時候,資金控管才是關鍵。如果沒有規劃,光想著「逢低買進」,只會變成看著價格越來越低,自己卻什麼都做不了,可是很難受的。這就是為什麼,投資最重要的不是報酬率,而是風險、資金控管。我必須找到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範圍,而不是聽別人說什麼「大跌就是機會」,問題是,當真正的黑天鵝事件發生,我還有本事扛住嗎?
後來我學聰明了,不再幻想「一招發財」,而是慢慢調整自己的投資方式。我開始分批投入,一段時間做再平衡,不求報酬率最高,但求自己能夠睡得著覺。這樣做下來,雖然賺的不一定是最多,但至少可以確保自己不會在市場大跌時崩潰出場,這樣才能真正享受到市場長期的成長。
投資其實是一場與自己內心對話的過程,沒有人能告訴我我的風險承受度是多少,只有當我真的遇到暴跌時,我才會知道自己能不能撐過去。市場的恐懼與貪婪,最終都會反映在我的決策裡。而真正的「大魔王」,從來不是黑天鵝,也不是股災,而是我自己的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