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L寫到真實事件改編——專訪《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原著與編劇柯映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照片提供:柯映安

照片提供:柯映安


深夜,豪華飯店外發生一起墜樓命案,經警方調查,死者是娛樂女記者林姵亭,而隨著媒體與社群民眾肉搜,這個女記者疑似早已出入過酒店毒趴,她是臥底深入險境以求獨家報導,還是以報導之名,行賣淫之實?想知道答案的不只警察,還有她的同事劉知君與大海……

 

聳動劇情背後的叩問:人命會因為在不同版面而分貴賤嗎?


聽起來很像真實事件,這是台劇《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的劇情,從死亡拉開序幕,隨之而來的是性、陰謀與鬥爭。呈現的不只是娛樂圈的黑暗面,還有媒體業的光與影。不同性格、人脈與目的的底層記者如何搶新聞,求生存;中高層主管群或鬥爭或合作的樣貌;藝人、經紀人與記者的共生關係……

 

在商業媒體中,記者們分線分組不僅意味記者在該領域的專業,同時也表示不同領域的資訊來源與生態。而原來看似差異很大的政商、社會與娛樂等新聞領域,其實都在上演同一套餵養與爭權奪利的戲碼。那麼,女主角劉知君在追查林姵亭之死的真相背後,是否也隱藏著想藉獨家新聞上位,晉升成主任的野心……

 

戲劇的前身是2019年出版的原著同名小說,經過改編,戲劇與小說已經不太一樣了,但兩者呈現的靈肉還是一樣的。表面上是滿滿的重口味,聳動劇情如火球般接二連三拋出,這樣的情節安排,只要尺度一沒拿捏好,便流於羶色腥。但是原著小說作者柯映安在懸疑緊湊的劇情背後,藏著一個對生命的叩問——新聞就是新聞,一樁命案會因為放在娛樂版或政治版,而有所不同嗎?

 


柯映安與她筆下的女記者


在《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我們隨著劉知君一層層挖掘並翻轉林姵亭之死的真相,同時深入理解劉知君的恐懼與欲望,以及那些從高層到第一線的娛樂女記者們到底想要什麼。小說作者柯映安擅長從小動作與對白勾勒出人物形象,讓讀者以為就是這樣了,接著再翻轉,讓讀者看到人性複雜的同時大呼過癮。

 

原著的素材由鏡週刊娛樂組副總編輯段子薇提供,業主是知名編劇兼鏡文學總編輯董成瑜,要寫得讓記者覺得人物性格與行動合乎媒體常理,又要讓編劇認可劇情精彩,對任何創作者來說都是艱鉅的的任務。

 

可當時,小說一寫完,社內非常驚豔,大家紛紛問,柯映安是誰?之前寫什麼?她寫這麼好,怎麼我們沒聽過。其實在這之前,她用另一個筆名寫BL小說,早在網路上發表了好幾部小說。《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小說在2019年二月出版後,她擔任原著小說編劇,在這前後並頻頻得獎。2018年的《小春與豬排》與2022、2023的《動物園》、《旺的Girl》都有不錯成績。



在這次採訪中,我特別請柯映安跟創作者分享她的幾個心得:

人物的描寫與翻轉

如何面對業主的各種要求

田調與寫作的順序

給年輕創作者的話

 

人物的描寫與翻轉:想了解一個人的真實面貌,就看他為何痛苦


我對柯映安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總能以最少的文字呈現人物的鮮明性格。《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小說第一幕安排劉知君在年節過後的夜晚,「硬生生扛了兩期的封面題目後,總算能夠在午夜以前回到家,並且好好睡超過五個小時。這並非能者多勞,純粹是被趁機揩油,讓其他人能輕鬆過年而已。但她並不在乎,舉凡大小節日,只要打著團圓的名號,她都非常反感。」

 

開頭短短幾百字,就讓劉知君從背景、職業與作息,甚至職場遭遇的處境描繪出來,還看似不經意地帶上劉知君對於團圓(與家庭)的看法,可劉知君在看似獨立能幹的外表下,卻有格外脆弱、害怕寂寞的一面。柯映安寫她在深夜回到自己狹窄逼仄的獨立租處,這是一個隔音差勁,能清楚聽到室友電話聲與外面洗衣機嘎拉嘎拉聲的六坪空間。

 

劉知君出社會拚搏了幾年,終於從潮濕的地下室雅房搬到頂樓加蓋的六樓套房,可不管是地下室或頂樓加蓋,從氣窗或看得到天空的窗戶傳來的外界人聲,都是她能安心睡著的精神支柱。因為她「不只怕黑還怕鬼。」

 

這些描寫不僅是為了引發讀者好奇,這個看似堅強能幹的女孩子到底有什麼脆弱的陰暗面,也為了鋪陳隨後快速發展的劇情:正因為她終於能好好睡一覺,才會錯過林姵亭死前打給她的電話。這是柯映安打磨人物的風格。她對筆下的人物很慷慨,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有好幾面,而每一面都合情合理。隨著劇情發展,這樣的特質越來越明顯。問她怎麼寫人物,她說,聚焦在人物想要什麼、有什麼盲點,以及挫折感來源。

 

「如果主角一開始很愛錢,那最大的改變就是最後認為錢不重要。」我請她用最簡單的例子說明。她說:「先設定好原點與終點,再思考中間要發生哪些事情讓她有所轉變。發展成大綱可能是這個人會從事各種工作賺錢,可能很極端的是因為賣淫進入黑幫,才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被愛,這就是人物的成長線。」

 

不過,「也不用太制式化思考,想知道一個人的真實面貌,就看他為何痛苦。」她說,只要看懂了就會同情,並同理自己筆下的人物,也會知道他為什麼會做出傻事或壞事。

 

劇本開發階段,半夜在辦公室崩潰的柯映安(照片提供:柯映安)

劇本開發階段,半夜在辦公室崩潰的柯映安(照片提供:柯映安)


 

如何面對業主的各種要求:用解決問題的心態接委託案


我跟柯映安是因為委託案認識的,在那之後,她又與各種單位合作了許多作品,我非常好奇她如何面對業主的要求。她說,有些業主一開始不會給明確的人物需求或設定,有時候甚至只會收到很模糊的需求,像是要一個「旅途中發生各種衰事」的故事。

 

既然故事的核心是「旅途中總會出意外」,她就想著「出意外」可以給人什麼啟發呢?旅途出意外會不會表示人生並非一帆風順,還是意味著人需要學著在人生中放手?接著再思考主角是什麼年紀與職業。第一個冒出來的想法往往是距離創作者最近最熟悉的形象,所以在有了第一個想法後,也可以想想是否有第二個選擇。過程中不斷思考推敲。

 

柯映安顯然是以創作的心態來接委託案,將每個委託案當成自己的作品,並從中試圖解決業主的問題。曾經在體制內工作過的我,很明白業主可能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或者即使知道需求,也只是大方向。委託案中的業主看似握有主導權,實則仰賴創作者解決問題。過程中經常有許多意外與驚喜,權力的疆界並非無法跨越。

 

田調與寫作的順序


不管是《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權力製造》或擔任共同編劇的《無法辯護》都屬於職人與專業領域,問她田調與故事情節的順序何者為先?「還不知道故事輪廓時,我就會開始田調,但一兩次就夠了。」


柯映安認為,寫作前做太多訪談或資料搜查,反而會綁手綁腳,先用一兩次田調後得到的資料寫成大綱,再拿這大綱找田調對象詢問。第一次田調時對業界或人物樣貌一無所知,「他說什麼我都聽。但等我拿著大綱再次田調時,要問的是主角會做這樣的選擇嗎?」

 

寫完大綱後的田調是以她的故事為核心,讓熟悉業界或事件的人看看這樣的劇情發展是否合理,或者進一步了解故事後續需要的細節。


編劇辦公室白板上崩潰的編劇畫像(照片提供:柯映安)

編劇辦公室白板上崩潰的編劇畫像(照片提供:柯映安)


 

如何在寫實與劇情發展中取捨


此時,柯映安不知想起哪次經驗,笑著說,故事通常比較戲劇化,田調對象常認為她問的問題不可能發生,但採訪後建立了信任,大多數田調對象會好心地幫忙想辦法,在記憶或經驗中「鑽漏洞」,思考什麼狀況下能讓故事的動機或劇情合理。

 

可是如果田調結果與自己想發展的劇情相悖呢?在娛樂與真實何者重要這一題,柯映安原本很快回答「娛樂比較重要,因為太拘泥於寫實,會侷限創作的可能性。」話一說完,她又很嚴肅地說,但還是要考慮到倫理問題。

 

「田調對象沒有義務分享自己的經歷,創作者不應該用騙走故事的心態來創作,又以『這是為藝術奉獻』為由掩蓋。藝術沒有比較偉大,可以去傷害別人的信任。」

 

隨著田調與進入書寫,柯映安將一開始週刊娛樂女記者高層精彩的人生故事重新提鍊,在真實素材與戲劇張力之間權衡取捨,打造了一座華麗且荒涼的樂園。是虛構,卻比真實更接近真實。

 

給年輕創作者的一句話


雖然訪談時言談非常成熟,但提到給年輕創作者的一句話,她彷彿回到自己寫BL小說時無所求的純粹,眼角彎彎地跟我說了一些寫BL時,為了描寫主角,觀察人物原型的粉絲行為。「就寫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好。看似沒有資源的階段,卻也是最不受束縛的時候。」等到真的當上職業小說家或編劇時,往往會身不由己,無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寫作,而且「寫自己喜歡的內容,才能感動別人。」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博客來購書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讀墨購書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誠品購書

本文有贈書活動!請在你的社群上(臉書、ig或threads擇一)放上本專訪中你最喜歡的一段話,以及本專訪連結,再將設成公開的貼文貼在本文留言區。我會於下週一中午(2/17)抽出兩個名額,各贈送讀墨《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電子書序號一組


 

 

avatar-img
96會員
50內容數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非特定作者,以編輯角度出發而寫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會針對最普遍與最重要的概念提出說明與練習。儘管這些文章無法照顧到所有創作者的需求。但如果只有某篇文章某句話能帶給你啟發或安慰,對我來說,那就值得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編輯導航中 的其他內容
創作者有兩種,一種隱居內省,與社群絕緣,另一種與社群共生,臉書、IG、threads各種平台無役不與。這幾年在社群上連載作品的漫畫家謝東霖,以神明、貓科虎爺,書店工作的流氓,以及在詐騙公司上班的正直青年回應社會各種議題,一波又一波觸及到原本不看漫畫的族群,毫無疑問屬於後者。   謝東霖擅長補
張國立在專訪中提到幾個原則,像是: ・最好在故事開始一千字讓主角出場 ・第一幕很重要 ・反覆修稿,挑選最有趣的素材 ・每天都寫 ・對白要有多重意義
創作者有兩種,一種隱居內省,與社群絕緣,另一種與社群共生,臉書、IG、threads各種平台無役不與。這幾年在社群上連載作品的漫畫家謝東霖,以神明、貓科虎爺,書店工作的流氓,以及在詐騙公司上班的正直青年回應社會各種議題,一波又一波觸及到原本不看漫畫的族群,毫無疑問屬於後者。   謝東霖擅長補
張國立在專訪中提到幾個原則,像是: ・最好在故事開始一千字讓主角出場 ・第一幕很重要 ・反覆修稿,挑選最有趣的素材 ・每天都寫 ・對白要有多重意義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四十年後的今日,再看李昂的殘酷書寫,或許我們都應該要明白,「她」是從何而來、為何而殺。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若柯洛羽律師認定倪莉「殺」了洛莛學長......或許正是如此吧。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那是——柯洛羽律師。 那個向記者造謠的女人,那個為食人魔藍克辯護的律師,洛莛學長的姐姐。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李珍淑,韓國第一位女性犯罪側寫師,在這本書中她以專業與感性的視角,來分享案件背後的那些故事。
Thumbnail
一開始看到的主題就很吸引人,不像一般的謀殺流程,屍體->推理->犯人,開宗明義就以兇手的敘述展開整個故事,故事內容別出心裁,我覺得編排也十分用心,以不同視角的角度帶出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何兇手會有這種作為,並且情節也蠻緊湊,交代的環節完整,只差在最後可能是怕大家看不懂,又小叮嚀了一下補充細節,
Thumbnail
柯洛羽律師為藍克提了冠冕堂皇的犯罪理由——倪莉曾帶頭霸凌同學。 她,必須要彌補小時候的罪惡。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聲明:這只是小說。)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講述一個偶然開始殺人的平凡男人和一個追捕他的刑警的故事。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四十年後的今日,再看李昂的殘酷書寫,或許我們都應該要明白,「她」是從何而來、為何而殺。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若柯洛羽律師認定倪莉「殺」了洛莛學長......或許正是如此吧。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那是——柯洛羽律師。 那個向記者造謠的女人,那個為食人魔藍克辯護的律師,洛莛學長的姐姐。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李珍淑,韓國第一位女性犯罪側寫師,在這本書中她以專業與感性的視角,來分享案件背後的那些故事。
Thumbnail
一開始看到的主題就很吸引人,不像一般的謀殺流程,屍體->推理->犯人,開宗明義就以兇手的敘述展開整個故事,故事內容別出心裁,我覺得編排也十分用心,以不同視角的角度帶出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何兇手會有這種作為,並且情節也蠻緊湊,交代的環節完整,只差在最後可能是怕大家看不懂,又小叮嚀了一下補充細節,
Thumbnail
柯洛羽律師為藍克提了冠冕堂皇的犯罪理由——倪莉曾帶頭霸凌同學。 她,必須要彌補小時候的罪惡。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聲明:這只是小說。)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講述一個偶然開始殺人的平凡男人和一個追捕他的刑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