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BL寫到真實事件改編——專訪《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原著與編劇柯映安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照片提供:柯映安

照片提供:柯映安


深夜,豪華飯店外發生一起墜樓命案,經警方調查,死者是娛樂女記者林姵亭,而隨著媒體與社群民眾肉搜,這個女記者疑似早已出入過酒店毒趴,她是臥底深入險境以求獨家報導,還是以報導之名,行賣淫之實?想知道答案的不只警察,還有她的同事劉知君與大海……

 

聳動劇情背後的叩問:人命會因為在不同版面而分貴賤嗎?


聽起來很像真實事件,這是台劇《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的劇情,從死亡拉開序幕,隨之而來的是性、陰謀與鬥爭。呈現的不只是娛樂圈的黑暗面,還有媒體業的光與影。不同性格、人脈與目的的底層記者如何搶新聞,求生存;中高層主管群或鬥爭或合作的樣貌;藝人、經紀人與記者的共生關係……

 

在商業媒體中,記者們分線分組不僅意味記者在該領域的專業,同時也表示不同領域的資訊來源與生態。而原來看似差異很大的政商、社會與娛樂等新聞領域,其實都在上演同一套餵養與爭權奪利的戲碼。那麼,女主角劉知君在追查林姵亭之死的真相背後,是否也隱藏著想藉獨家新聞上位,晉升成主任的野心……

 

戲劇的前身是2019年出版的原著同名小說,經過改編,戲劇與小說已經不太一樣了,但兩者呈現的靈肉還是一樣的。表面上是滿滿的重口味,聳動劇情如火球般接二連三拋出,這樣的情節安排,只要尺度一沒拿捏好,便流於羶色腥。但是原著小說作者柯映安在懸疑緊湊的劇情背後,藏著一個對生命的叩問——新聞就是新聞,一樁命案會因為放在娛樂版或政治版,而有所不同嗎?

 


柯映安與她筆下的女記者


在《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我們隨著劉知君一層層挖掘並翻轉林姵亭之死的真相,同時深入理解劉知君的恐懼與欲望,以及那些從高層到第一線的娛樂女記者們到底想要什麼。小說作者柯映安擅長從小動作與對白勾勒出人物形象,讓讀者以為就是這樣了,接著再翻轉,讓讀者看到人性複雜的同時大呼過癮。

 

原著的素材由鏡週刊娛樂組副總編輯段子薇提供,業主是知名編劇兼鏡文學總編輯董成瑜,要寫得讓記者覺得人物性格與行動合乎媒體常理,又要讓編劇認可劇情精彩,對任何創作者來說都是艱鉅的的任務。

 

可當時,小說一寫完,社內非常驚豔,大家紛紛問,柯映安是誰?之前寫什麼?她寫這麼好,怎麼我們沒聽過。其實在這之前,她用另一個筆名寫BL小說,早在網路上發表了好幾部小說。《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小說在2019年二月出版後,她擔任原著小說編劇,在這前後並頻頻得獎。2018年的《小春與豬排》與2022、2023的《動物園》、《旺的Girl》都有不錯成績。



在這次採訪中,我特別請柯映安跟創作者分享她的幾個心得:

人物的描寫與翻轉

如何面對業主的各種要求

田調與寫作的順序

給年輕創作者的話

 

人物的描寫與翻轉:想了解一個人的真實面貌,就看他為何痛苦


我對柯映安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總能以最少的文字呈現人物的鮮明性格。《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小說第一幕安排劉知君在年節過後的夜晚,「硬生生扛了兩期的封面題目後,總算能夠在午夜以前回到家,並且好好睡超過五個小時。這並非能者多勞,純粹是被趁機揩油,讓其他人能輕鬆過年而已。但她並不在乎,舉凡大小節日,只要打著團圓的名號,她都非常反感。」

 

開頭短短幾百字,就讓劉知君從背景、職業與作息,甚至職場遭遇的處境描繪出來,還看似不經意地帶上劉知君對於團圓(與家庭)的看法,可劉知君在看似獨立能幹的外表下,卻有格外脆弱、害怕寂寞的一面。柯映安寫她在深夜回到自己狹窄逼仄的獨立租處,這是一個隔音差勁,能清楚聽到室友電話聲與外面洗衣機嘎拉嘎拉聲的六坪空間。

 

劉知君出社會拚搏了幾年,終於從潮濕的地下室雅房搬到頂樓加蓋的六樓套房,可不管是地下室或頂樓加蓋,從氣窗或看得到天空的窗戶傳來的外界人聲,都是她能安心睡著的精神支柱。因為她「不只怕黑還怕鬼。」

 

這些描寫不僅是為了引發讀者好奇,這個看似堅強能幹的女孩子到底有什麼脆弱的陰暗面,也為了鋪陳隨後快速發展的劇情:正因為她終於能好好睡一覺,才會錯過林姵亭死前打給她的電話。這是柯映安打磨人物的風格。她對筆下的人物很慷慨,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有好幾面,而每一面都合情合理。隨著劇情發展,這樣的特質越來越明顯。問她怎麼寫人物,她說,聚焦在人物想要什麼、有什麼盲點,以及挫折感來源。

 

「如果主角一開始很愛錢,那最大的改變就是最後認為錢不重要。」我請她用最簡單的例子說明。她說:「先設定好原點與終點,再思考中間要發生哪些事情讓她有所轉變。發展成大綱可能是這個人會從事各種工作賺錢,可能很極端的是因為賣淫進入黑幫,才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被愛,這就是人物的成長線。」

 

不過,「也不用太制式化思考,想知道一個人的真實面貌,就看他為何痛苦。」她說,只要看懂了就會同情,並同理自己筆下的人物,也會知道他為什麼會做出傻事或壞事。

 

劇本開發階段,半夜在辦公室崩潰的柯映安(照片提供:柯映安)

劇本開發階段,半夜在辦公室崩潰的柯映安(照片提供:柯映安)


 

如何面對業主的各種要求:用解決問題的心態接委託案


我跟柯映安是因為委託案認識的,在那之後,她又與各種單位合作了許多作品,我非常好奇她如何面對業主的要求。她說,有些業主一開始不會給明確的人物需求或設定,有時候甚至只會收到很模糊的需求,像是要一個「旅途中發生各種衰事」的故事。

 

既然故事的核心是「旅途中總會出意外」,她就想著「出意外」可以給人什麼啟發呢?旅途出意外會不會表示人生並非一帆風順,還是意味著人需要學著在人生中放手?接著再思考主角是什麼年紀與職業。第一個冒出來的想法往往是距離創作者最近最熟悉的形象,所以在有了第一個想法後,也可以想想是否有第二個選擇。過程中不斷思考推敲。

 

柯映安顯然是以創作的心態來接委託案,將每個委託案當成自己的作品,並從中試圖解決業主的問題。曾經在體制內工作過的我,很明白業主可能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或者即使知道需求,也只是大方向。委託案中的業主看似握有主導權,實則仰賴創作者解決問題。過程中經常有許多意外與驚喜,權力的疆界並非無法跨越。

 

田調與寫作的順序


不管是《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權力製造》或擔任共同編劇的《無法辯護》都屬於職人與專業領域,問她田調與故事情節的順序何者為先?「還不知道故事輪廓時,我就會開始田調,但一兩次就夠了。」


柯映安認為,寫作前做太多訪談或資料搜查,反而會綁手綁腳,先用一兩次田調後得到的資料寫成大綱,再拿這大綱找田調對象詢問。第一次田調時對業界或人物樣貌一無所知,「他說什麼我都聽。但等我拿著大綱再次田調時,要問的是主角會做這樣的選擇嗎?」

 

寫完大綱後的田調是以她的故事為核心,讓熟悉業界或事件的人看看這樣的劇情發展是否合理,或者進一步了解故事後續需要的細節。


編劇辦公室白板上崩潰的編劇畫像(照片提供:柯映安)

編劇辦公室白板上崩潰的編劇畫像(照片提供:柯映安)


 

如何在寫實與劇情發展中取捨


此時,柯映安不知想起哪次經驗,笑著說,故事通常比較戲劇化,田調對象常認為她問的問題不可能發生,但採訪後建立了信任,大多數田調對象會好心地幫忙想辦法,在記憶或經驗中「鑽漏洞」,思考什麼狀況下能讓故事的動機或劇情合理。

 

可是如果田調結果與自己想發展的劇情相悖呢?在娛樂與真實何者重要這一題,柯映安原本很快回答「娛樂比較重要,因為太拘泥於寫實,會侷限創作的可能性。」話一說完,她又很嚴肅地說,但還是要考慮到倫理問題。

 

「田調對象沒有義務分享自己的經歷,創作者不應該用騙走故事的心態來創作,又以『這是為藝術奉獻』為由掩蓋。藝術沒有比較偉大,可以去傷害別人的信任。」

 

隨著田調與進入書寫,柯映安將一開始週刊娛樂女記者高層精彩的人生故事重新提鍊,在真實素材與戲劇張力之間權衡取捨,打造了一座華麗且荒涼的樂園。是虛構,卻比真實更接近真實。

 

給年輕創作者的一句話


雖然訪談時言談非常成熟,但提到給年輕創作者的一句話,她彷彿回到自己寫BL小說時無所求的純粹,眼角彎彎地跟我說了一些寫BL時,為了描寫主角,觀察人物原型的粉絲行為。「就寫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好。看似沒有資源的階段,卻也是最不受束縛的時候。」等到真的當上職業小說家或編劇時,往往會身不由己,無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寫作,而且「寫自己喜歡的內容,才能感動別人。」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博客來購書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讀墨購書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誠品購書

本文有贈書活動!請在你的社群上(臉書、ig或threads擇一)放上本專訪中你最喜歡的一段話,以及本專訪連結,再將設成公開的貼文貼在本文留言區。我會於下週一中午(2/17)抽出兩個名額,各贈送讀墨《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電子書序號一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編輯導航中
113會員
73內容數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非特定作者,以編輯角度出發而寫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會針對最普遍與最重要的概念提出說明與練習。儘管這些文章無法照顧到所有創作者的需求。但如果只有某篇文章某句話能帶給你啟發或安慰,對我來說,那就值得了。
編輯導航中的其他內容
2024/08/01
創作者有兩種,一種隱居內省,與社群絕緣,另一種與社群共生,臉書、IG、threads各種平台無役不與。這幾年在社群上連載作品的漫畫家謝東霖,以神明、貓科虎爺,書店工作的流氓,以及在詐騙公司上班的正直青年回應社會各種議題,一波又一波觸及到原本不看漫畫的族群,毫無疑問屬於後者。   謝東霖擅長補
Thumbnail
2024/08/01
創作者有兩種,一種隱居內省,與社群絕緣,另一種與社群共生,臉書、IG、threads各種平台無役不與。這幾年在社群上連載作品的漫畫家謝東霖,以神明、貓科虎爺,書店工作的流氓,以及在詐騙公司上班的正直青年回應社會各種議題,一波又一波觸及到原本不看漫畫的族群,毫無疑問屬於後者。   謝東霖擅長補
Thumbnail
2024/07/18
2024/07/18
2024/06/28
張國立在專訪中提到幾個原則,像是: ・最好在故事開始一千字讓主角出場 ・第一幕很重要 ・反覆修稿,挑選最有趣的素材 ・每天都寫 ・對白要有多重意義
Thumbnail
2024/06/28
張國立在專訪中提到幾個原則,像是: ・最好在故事開始一千字讓主角出場 ・第一幕很重要 ・反覆修稿,挑選最有趣的素材 ・每天都寫 ・對白要有多重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社區裡有一位叫林夢的空姐,與鄰居張澤東酒後一夜激情,卻意外身亡,而有女友的東東,並不是殺她的兇手,一邊掩飾自己在場,還要找尋真兇,甚至發現了社區一件件不能說的秘密,劉冠廷可說是全劇最累的一個角色了,眼神與心理變化更是演繹地非常傳神。就在真兇終於透明時,竟然是一個你想不到的人,也是一段不能說的愛。
Thumbnail
社區裡有一位叫林夢的空姐,與鄰居張澤東酒後一夜激情,卻意外身亡,而有女友的東東,並不是殺她的兇手,一邊掩飾自己在場,還要找尋真兇,甚至發現了社區一件件不能說的秘密,劉冠廷可說是全劇最累的一個角色了,眼神與心理變化更是演繹地非常傳神。就在真兇終於透明時,竟然是一個你想不到的人,也是一段不能說的愛。
Thumbnail
一打開就捨不得闔上的小說,直擊娛樂記者與媒體圈的核心,還有那個龐大複雜的利益共犯結構。
Thumbnail
一打開就捨不得闔上的小說,直擊娛樂記者與媒體圈的核心,還有那個龐大複雜的利益共犯結構。
Thumbnail
柯爾(布魯斯威利飾)被送回過去拯救人類死於致命病毒,病毒肆虐迫使未來人類在潮濕的地下生活。他在穿越時空途中遇見精神科醫生(麥德琳史道威飾)和布萊德彼特精湛詮釋的精神病患,他握有神祕惡棍組織12猴軍團的鑰匙,據信這個組織是散播致命病毒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柯爾(布魯斯威利飾)被送回過去拯救人類死於致命病毒,病毒肆虐迫使未來人類在潮濕的地下生活。他在穿越時空途中遇見精神科醫生(麥德琳史道威飾)和布萊德彼特精湛詮釋的精神病患,他握有神祕惡棍組織12猴軍團的鑰匙,據信這個組織是散播致命病毒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改編日本知名小說的《模仿犯》在上線前就得到很多關注和討論。導演和編劇團隊很有企圖心,除了懸疑驚悚,也在乎社會層面的表達,不願意流為形式的警匪追兇。然而實際看完劇後,卻感覺改編後的劇情,無論是社會問題的討論、人物的刻畫,還是推理線索的鋪陳,都不是那麼完整...
Thumbnail
改編日本知名小說的《模仿犯》在上線前就得到很多關注和討論。導演和編劇團隊很有企圖心,除了懸疑驚悚,也在乎社會層面的表達,不願意流為形式的警匪追兇。然而實際看完劇後,卻感覺改編後的劇情,無論是社會問題的討論、人物的刻畫,還是推理線索的鋪陳,都不是那麼完整...
Thumbnail
在《模仿犯》中,透過一樁「斷掌案」,進而探討媒體生態、社會現況、司法體制,背後更有著豐沛的情緒,包括愛情、友情與親情等,讓這部主打懸疑驚悚的影集,卻有著令人動容的情感,更因此衍伸出不少能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台詞,今天就來盤點劇中金句,再次回味《模仿犯》中那些無法忘懷的片段。
Thumbnail
在《模仿犯》中,透過一樁「斷掌案」,進而探討媒體生態、社會現況、司法體制,背後更有著豐沛的情緒,包括愛情、友情與親情等,讓這部主打懸疑驚悚的影集,卻有著令人動容的情感,更因此衍伸出不少能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台詞,今天就來盤點劇中金句,再次回味《模仿犯》中那些無法忘懷的片段。
Thumbnail
傳統媒體轉戰網路媒體的劉立民與許雅靜帶著滿腔熱血、抱負,想利用新的閱聽習慣來達成自己對於新聞自由與查找、報導真相的期許。從這個角度出發,就使這部電影要說的就不會只有命案與真相。
Thumbnail
傳統媒體轉戰網路媒體的劉立民與許雅靜帶著滿腔熱血、抱負,想利用新的閱聽習慣來達成自己對於新聞自由與查找、報導真相的期許。從這個角度出發,就使這部電影要說的就不會只有命案與真相。
Thumbnail
國片《該死的阿修羅》是導演樓一安的第四部長片,也是繼2016年《失控謊言》後,睽違六年的全新作品,去年一舉入圍第53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新演員與原著劇本,讓電影未上映就外界關注。 趁著電影上映前,特別邀請本片導演樓一安、演員黃姵嘉,分享關於《該死的阿修羅》幕前幕後的故事。
Thumbnail
國片《該死的阿修羅》是導演樓一安的第四部長片,也是繼2016年《失控謊言》後,睽違六年的全新作品,去年一舉入圍第53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新演員與原著劇本,讓電影未上映就外界關注。 趁著電影上映前,特別邀請本片導演樓一安、演員黃姵嘉,分享關於《該死的阿修羅》幕前幕後的故事。
Thumbnail
2020年爆紅台劇《誰是被害者》原著《第四名被害者》,提供了另一種相對於戲劇以外的情節與觀點,旨在批判媒體亂象與嗜血生態。當你成為第四權濫權底下的犧牲者,是否能夠思考究竟誰才是這副亂象底下的被害者?
Thumbnail
2020年爆紅台劇《誰是被害者》原著《第四名被害者》,提供了另一種相對於戲劇以外的情節與觀點,旨在批判媒體亂象與嗜血生態。當你成為第四權濫權底下的犧牲者,是否能夠思考究竟誰才是這副亂象底下的被害者?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的成果無庸置疑,它確立了「台式驚悚懸疑」作為一種可行的戲劇類型,不只達到前所未有的作品高度,也成功透過NETFLIX打開國際能見度。只是,如果拋開它的象徵性成就,這部戲在執行上明顯還是力有未逮,尤其一些細節並未得到妥善處理,甚至連帶影響了我的觀影體驗,總覺得有點可惜。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的成果無庸置疑,它確立了「台式驚悚懸疑」作為一種可行的戲劇類型,不只達到前所未有的作品高度,也成功透過NETFLIX打開國際能見度。只是,如果拋開它的象徵性成就,這部戲在執行上明顯還是力有未逮,尤其一些細節並未得到妥善處理,甚至連帶影響了我的觀影體驗,總覺得有點可惜。
Thumbnail
作者將女主角葉敏華設定成一位極其善良、體貼他人的社工,卻又讓她被以最殘忍的方式殺害。讓讀者很難不為女主角抱屈—不公!這世界真的不公!然而,當真相被一層一層地揭開,才發現,原來兇手或許才可能是更值得同情的人!(天哪!我真的不該劇透!)這令我不禁反思:「我們的日常是否都太麻木了?」
Thumbnail
作者將女主角葉敏華設定成一位極其善良、體貼他人的社工,卻又讓她被以最殘忍的方式殺害。讓讀者很難不為女主角抱屈—不公!這世界真的不公!然而,當真相被一層一層地揭開,才發現,原來兇手或許才可能是更值得同情的人!(天哪!我真的不該劇透!)這令我不禁反思:「我們的日常是否都太麻木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