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年的時候,朋友常問:「你們什麼時候要結婚?」我們總是笑笑,沒有一定答案。
有的人即使結了婚也感覺不到幸福,也有人則享受著單身的自在。對我們來說,愛情不一定要靠婚姻來證明。只要雙方開心,就夠了。
大家眼裡那些人人羨慕的神仙伴侶,其實背後可能暗藏不少問題。我見過不少婚姻糾紛,身邊不僅有朋友離婚了,還有不少到了四十依然單身。
如果結婚是一種祝福,那我們一定會迎接它;要是結婚變成了一種詛咒,那就等到七月抓交替的時候再說吧!
婚姻其實就像一場複雜的遊戲,因為它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關係,而是需要你同時扮演好幾個角色。
在陳文茜和蔡璧名的那段訪談中(點我看影片),他們提到婚姻裡常見的三個角色:玩伴、懂你的人和照顧你的人。這三個角色基本上也道出了我們在婚姻中最常追求但又常常缺少的東西。
往往一個人很難同時兼顧這三種角色,所以當夫妻雙方期待不一時,很容易產生問題。婚姻變成了壓力的來源,而不是快樂的源泉。因此,決定結婚與否,不只是問「想不想結婚」,更是要問「這樣的生活模式你適合嗎?」
說實話,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婚姻。畢竟婚姻裡你得扮演多重角色,不僅僅是戀人,還牽涉到家庭、社會甚至文化價值觀。很多人在結婚時可能只看重一兩點,比如:「他很會照顧人」或「我們總是很開心」,但時間一久,就會發現這些還遠遠不夠。如果某個重要的角色缺失了,久而久之就會生出失落和不滿,甚至導致離婚。
大多數人結婚時,可能只看中其中一點,比如:「他很會照顧人」或「我們玩得很開心」,但長期生活後才發現,這還不夠。於是當關係進展到一定階段,發現另一半缺少其他重要角色時,就會產生失落與不滿,甚至導致離婚。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會去找婚外情來填補婚姻中的空缺:
總之,婚姻就像是一場需要多重身份的遊戲,彼此如果期待不一、角色不全,很容易讓愛情變成負擔,而不是幸福的源泉。
談戀愛的時候感覺還比較單純,只要做好自己就好。
但一旦進入婚姻,就會發現,感覺會變、激情會退,關鍵不在於那份「感覺對了」,而在於你們怎麼溝通、怎麼一起面對生活。
所以,建立一套好的溝通模式,比單靠最初的感覺來得重要。畢竟,能讓關係長久的,往往就是彼此好好說話的方式。
以下是我常用的三個溝通技巧:
很多問題不是一次大爆發,而是長期累積的不滿。所以,不妨定期回顧彼此的關係,讓雙方都有機會暢所欲言。
想像一下,每天還點「情感債」,這樣問題就不會越滾越多。可以試著每週或每月找個時間聊聊:「最近有什麼讓你覺得快樂?有什麼讓你感到困擾但還沒說的嗎?」
以前,我們每週都會去一家酒吧,一邊品酒一邊分享生活點滴;現在,雖然不常喝酒,但每天散步時也會聊這些。常聊的主題包括:
很多時候吵架容易變成互相指責,這樣只會讓情緒越來越激動。其實,面對問題時,最好把它當成「我們共同面對的挑戰」,而不是互相攻擊。
試著用「我」開頭講出感受,這樣能減少對方的防備心。
例如:
情緒激動的時候,說什麼都可能傷害對方,這時候最好先暫停溝通,等大家都冷靜下來再談。
記住:
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有時候,採用一些間接的溝通方式(像是寫字條或發簡訊)反而能幫助我們更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避免不必要的情緒用語。
例如:
老實說,有時候溝通不只是為了連接彼此,還是幫助我們學會如何說再見。
並不是每段感情都能一直走下去,有時候,適時地告別反而能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開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夥伴。雖然告別總讓人覺得有點傷感,但人生不該被某個框架局限,尤其是在婚姻裡。傳統婚姻常常讓人感覺像是一場交易,充滿約束,甚至讓人覺得離婚是一件特別糟糕的事。
那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怕分離呢?可能是因為分離總帶著某種詛咒的感覺,或是害怕改變、害怕愛上別人。其實,如果我們能透過溝通,學會如何跟人好好地告別,那麼分離也就不那麼可怕了。
很多不順的關係,往往都是因為雙方沒能把「真正的問題」說清楚。
當有人被傳統道德框架束縛時,往往只會用些偽裝的話語來掩飾,結果讓問題越積越多。只有當我們建立起一個開放的溝通管道,讓彼此都能真誠地說出心裡話,才能放下對「永遠」的執念,讓關係變得更健康、更快樂。
就像我們出生時有父母照顧,但最終大部分時間還是要獨自面對生活。學會跟自己溝通,也是人生的一門課。你會發現,就算是單身,也能真實面對自己的感受,而這正是從關係和溝通中學到的寶貴經驗。
愛情和婚姻不只是誰洗衣做飯、誰買單,而是要用心傾聽、真誠地說出來。
當我們學會了簡單而真摯地溝通,幸福就會悄悄地加倍。放下那些沉重的負擔,讓生活每一天都像幼稚園裡快樂的遊戲一樣簡單又甜美——不論你是在婚姻、戀愛,還是享受單身的自由。
獻給每一個在婚姻、戀愛或是單身,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