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代,有這樣一個人。
他有著不同的名字,有著不同的面貌。
本名徐世勣,平民出身,落草瓦崗寨起義。後獨霸一方,受魏徵勸降歸唐,列為李唐宗室,改為李世勣,自始至終為李世民「第一副將」。
唐高宗時,因避先皇之諱,又改名李勣。李世民本人可是沒要他改的。
這個時候,他是唐高宗的宰相、三公,位極人臣。
而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在民間傳奇中,你是找不到的。
老百姓們只稱呼他的表字,《新唐書》記為徐懋功,但通俗文學上,以「徐茂公」為最大宗。
同時,搭配了睿智、年長的形象,彷彿是唐太宗征戰時的諸葛亮一樣。
先前,以【大唐世界-徐世勣】為篇名,大致介紹過他早年的事蹟。
今天搭配軍師徐茂公之名,換個角度來看。
原本,當李世民立下不世功勳,封為天策上將的時候,徐茂公同時就受封「下將」。其實我們就應該要知道,先前那場破東方二偽帝的「東都之戰」,徐茂公的功勞第一。
而且,衝鋒陷陣是達不到這個高度的。
不然尉遲恭秦叔寶,甚至萬人敵羅士信都是塑膠做的嗎?
徐茂公是瓦崗賊出身,有多次與王世充、竇建德軍隊在太行山以東地區交戰的經驗。舉凡運補路線,攻守要地,他可能都十分熟悉。
有一事可為佐證:徐茂公降唐時,採取了上繳所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的清冊。
這是「懂事」的人。不是單純打仗的人。
在瓦崗寨時,徐茂公既能獻計破王世充、宇文化及,也能規劃取黎陽倉的戰略。
過去很容易忽略其智計的原因,就是這些事情他都是自己去做的。
回頭說這些,就是要強調徐茂公的智謀與計略,深受李世民信賴。但是,他的身旁已經有房謀杜斷,甚至我們知道,李世民的「英雄形象」,幾乎是由房玄齡、杜如晦,與長孫無忌一手打造出來的。
看到李世民的晚年,才明白他是個明白人。這三人盡心輔佐他沒錯,但李世民沒有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
貞觀三年,李靖與徐茂公大破突厥之後,李靖入朝為宰相,徐茂公卻被命「鎮守邊疆」。
這一鎮,就是十二年。
是吧?這樣切入看,反倒李靖像軍師,徐茂公是個大將軍。
不過,有兩個重點,補上就不一樣。
第一,史書上說,李茂公鎮守了十六年。
意思是早在六四玄武門事變前,他就已經是邊將。
而第二,這個「邊」不是別處,正是李唐起家地,并州太原。
房玄齡、杜如晦,與長孫無忌,都是關中人士。
我的意思是,李世民有意「保住」太原,保住僅剩的一點自我。
這塊起家地,李世民在成為天可汗一年後,封給了未來的唐高宗李治。時年三歲的唐太宗嫡三子,那是不可能「就國」管理的,一樣是交由徐茂公代管。
李世民的天下,交給了執政團隊。但起家地,只由徐茂公一人掌。
如果一切風平浪靜,這個「最終兵器」是不需要動的。
但,徐茂公終於是開始了他的新人生。
貞觀十五年,朝廷徵拜徐茂公為兵部尚書。以《舊唐書》來看,原因倒是很單純,應該就是侯君集一直兼著兵部尚書。但貞觀十四年,消滅高昌回來的侯君集,下獄了。
兵部對李世民來說,是不能放的權柄。北魏開國的時候也有相似情況,所以很好發現。當李靖跟侯君集都不能再用,李世民只好翻開了最後一張牌。
BUT,將到用時方恨少,巧不巧西突厥又亂了,這個另開一篇講。
總之,徐茂公先去支援了張儉平定西域,才返回京城長安就職。
但這場遠征,也讓徐茂公臥病不起。醫師說要用鬍鬚燒成灰來入藥,唐太宗就親自剪下自己的鬍鬚……這麼無聊?其實這傳記中還不止這一次關於唐太宗跟徐茂公這種「超友誼關係」的描寫。
比較難確定的是,李世民是動了心要終止太子之爭,才召回徐茂公?又或是因為召回徐茂公,所以太子之爭迅速而強力的「被結束」?
當然也許某方面來說,並沒有差別。
應該說,徐茂公駐太原,不是「好大一盤棋」,其實就是「看家」。
而李世民放手太原,同樣也顯示出,朝廷內的紛亂超出他的預期,跟控制。
所以徐茂公來了,所以太子跟魏王都下了台,晉王得立?不是的,李世民找徐茂公回朝,一開始就是「兵部尚書」。
李世民,要用兵。只是在先安內後攘外的交逼下,把一切都交給了徐茂公。他的兵馬,他的太子,他的天下,要賭最後一鋪。
徐茂公作為總指揮,輔佐唐太宗最後一次的御駕親征遼東,功績彪炳。就算最後沒有贏,也是要功績彪炳,這種中國式精神勝利法,哪裡都不會少。
精神不勝利,士氣就潰了,民心就散了。
貞觀二十年,徐茂公再戰西突厥,但他雖有文官三品,卻當不得宰輔,也做不得將軍。
原因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征遼東以來,龍體欠安。對於徐茂公,他是信任非常,問題是,他不能確定徐茂公會不會對他的兒子,太子李治一樣的忠心?
所以,李世民告訴兒子,自己將會找藉口將徐茂公貶往外地,待李治登基後再施恩於他,徐茂公自會死心塌地。
戲是照著演了,但徐茂公是個傻的嗎?
唐高宗一即位,就把徐茂公召回,連升三級,做了宰相,僅在長孫無忌之下。不過一年後,徐茂公就請辭了。
唐高宗准了奏,但比照貞觀時魏徵跟長孫無忌的方式,仍要徐茂公參與政事。三年過去,便改封三公。
現在剛進入唐高宗時代,信息還不足,難以判斷。
大致上看起來,一開始唐高宗也沒敢那麼相信徐茂公,但危難之時,也只能依靠父親留下的錦囊。
長孫無忌跟魏徵上三公之位,皆非無的放矢,徐茂公的回歸自然也是。
那一年,正是前朝宰相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叛亂的爆發。此案更牽涉三公中兩人,還有柴紹之子,以及大將薛萬徹。
這樣看有點雜亂,簡單說,這五個全是皇親國戚。
三公都姓李,一個是李世民的六弟李元景,也是這次要被拱為新帝的主角。一個則是唐高宗的異母兄長李恪。甚至李世民曾經也動念將太子從李治換作李恪的。
另外三人,都是李世民的女婿駙馬爺。
嗯?那幹嘛叫房遺愛之亂?
因為這樁叛亂,是長孫無忌從房遺愛身上下手,查出來的……至少李恪跟薛萬徹,都有被誣告的可能性。說得更簡單一點,房遺愛之亂,就是長孫無忌與唐高宗對立的正式開端(哪裡簡單了)。
細節就後面慢慢再走,大塊上,長孫無忌被鬥垮了。
長孫無忌對面最重要的敵人,既不是唐高宗,也不是徐茂公。
而是武則天。
武則天著意拉攏徐茂公的記錄,那也是有的。
而徐茂公之後始終是唐高宗的重臣,也是忠臣。逝世前他也對子孫諄諄教誨,後來,其孫徐敬業成為反抗武氏政權最大兵變的主事者。
據說,徐敬業少年時便有勇有謀,連徐茂公都自嘆不如。
但徐茂公也說:「將來使我家破人亡的,必定是這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