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舉辦的2024第二屆「臺灣展演體驗設計獎」,獲獎名單於今日正式公告囉!
今年獲獎名單主要由特邀之展演體驗設計領域專家進行推薦,就過去一年內展演或活動地點位於台灣(含離島)之優秀展覽或活動、作品或演出進行提名與評選。最終脫穎而出的獲獎者堪稱皆為一時之選,也足具成為國內展演體驗設計標竿的實力,值得借鏡與學習!
「臺灣展演體驗設計獎」旨在鼓勵政府部門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展演體驗。展演體驗不僅只是關注作品理念或內容傳達層面上的表現,更重於周邊軟硬體設施與虛實媒體的充分整合性。期待符合使用者體驗思維且適當結合當代科技的展演體驗設計,能夠讓大眾在觀展、觀演的過程中更舒適、更沉浸。透過這個獎項,希望推廣體驗設計、藝術文化與科技技術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展演體驗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優化與進步。
獎項分為「主題策展」及「互動作品」等兩大類。評選標準主要是針對展覽/活動/作品/演出之設計理念、技術能力、創新創意、體驗效益(包含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等效益)、永續發展(ESG)等面向進行討論,給予得獎者肯定及表揚,以鼓勵各領域共同推動與發展優秀的展演體驗。
策展人:吳尚洋
展演簡介:
以二創、三創的擬仿與再現出發,採用多元的虛實媒介,從中拼貼、挪用、解構與重組,形塑出藝術品與日常物件的古典且多元、玄秘而幽微的不確定狀態。此外,亦使用各種低科技的設備與手法,以產生出一種錯置與延緩、真偽難辨的錯覺。
獲獎原因:
橫跨多元的虛實媒介交錯應用得宜,使觀展者在觀展過程中,充分體驗空間與記憶皆恍惚的鏡相虛實關係。
策展人:陳琛
展演簡介:
透過「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以螢幕錄影程式取代鏡頭、滑鼠游標取代演員,電腦桌面成為新的敘事場域;從過去身體影像的建構範本擷取影像進行解構與重建,重新製作屬於當下的武俠電影。整個展場被打造為深幽的暗室,觀展者跟隨被砍下的斷臂走在虛擬不可見的敘事軸上;作為視覺出口的螢幕/觀景窗在各個角落等待觀展者走入,並透過不同的虛實媒材與形式,讓人交錯在新與舊的武俠世界中。
獲獎原因:
利用不同的數位媒材展現方式巧妙切分故事篇章,放映銜接得宜,由外而內逐步探尋的過程引人入勝,讓觀展者坐在辦公椅遊走觀賞的設計尤其令人莞爾。數位影像搭配展場中四處暗藏的實體武俠元素,極富巧思。
策展人:臺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
展演簡介:
活動結合「當代藝術」、「歷史場域」和「文化運動」三大元素,規劃北門與大橋頭兩條主路線,串聯16個當地店家、古蹟、藝文聚落和公共空間,17組合作藝術家將其作品轉化為遊戲關卡與工作坊,包含12組活動關卡、2組限定表演和5組工作坊。
獲獎原因:
將當代藝術作品以藝術互動的遊戲關卡形式呈現,讓民眾在參互動闖關、體驗運動會的同時,也能深度探索在地的文化歷史脈絡,並結合當代藝術數位資料庫,虛實整合極富巧思。
策展人:中原大學USR團隊
展演簡介:
桃園市大海社區因在桃園航空城規劃範圍內,當地居民被迫陸續遷離,當地的陳康國小也將廢校。策展團隊希望透過此展覽保留社區的記憶,介紹大海社區名稱的由來,揭開冷戰時期神秘的「黑貓中隊」與空軍基地的神秘面紗。
獲獎原因:
透過集章活動串聯五個展區,深入淺出地帶領觀展者走入大海社區不同面向的歷史現場。憂傷憑弔之餘,亦不忘以正向積極方式留下記憶痕跡,令人印象深刻。
策展人:微光盒子
展演簡介:
透過不同非營利組織蒐羅的兒少生命故事,以沉浸式的場景帶領觀展者走進脆弱孩子的失序日常,體驗那些無力、憤怒、悲傷...的真實感受。
獲獎原因:
沉浸式的場景擺設有效促進觀展者理解與共感兒少的生命經驗與負面感受;但在如此沉重議題的展覽最後,卻不忘加入用於心理減壓(psychological debriefing)的藝術療癒區設計,值得嘉許。
創作者:徐瑞憲
展演簡介:
以100輛嬰兒車為視覺主體,每輛嬰兒車承載著不同訊息、音樂或聲音,代表著戰爭中受到影響的各個年齡、性別和職業的人們。觀展者推動嬰兒車時,聲音即被啟動,每個獨特的敘事一一展開,並與裝置空間中的環境聲音交織結合。
獲獎原因:
載體的選用極富巧思且發人深省。空間中時而傳來的戰爭轟隆地鳴、炮彈爆炸與警報聲,結合嬰兒車的震動、嬰兒哭聲,令人不安與不捨,實為抽象音景藝術成功轉化具體且深刻體驗的優秀典範。
創作者:梅恩寧、黃楷雯
展演簡介:
以歷史題材為根基,用3D建模為媒介,透過VR體驗角色從進到理髮廳開始,其意識意外地被帶到當年綠島監獄的理髮廳,以鏡子為穿越媒介,展開一次又一次的輪迴。
獲獎原因:
裝置布景與VR影像內容結合得宜,虛實之間、若即若離,深刻地令人驚心動魄,「當觀展者拿下VR眼鏡的那一刻,才是真正回到現實」。
創作者:張洛豪、寧昱誠
展演簡介:
包含三件系列作品:後腦勺當感應到手指接近時便會開始顫抖、旋轉的在手機鏡頭之下布滿荊棘、充滿掌痕的洋裝當有人坐下傾聽時痕跡便會消失。三項物件皆由性騷擾受害者口述經驗轉譯而成,將人們面對不適身體觸碰時的感官體驗具象化,並透過互動表現感官殘留的存在、觸發與消彌等不同面向。
獲獎原因:
以科技媒材具象化表現性騷擾被害者可能產生的負面生心理反應,並引導觀展者換位思考。技術選用得宜、運用成熟,議題傳達令人印象深刻。
創作者: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展演簡介:
結合音像與AI技術,重塑集體人類經驗。參與者上傳個人記憶片段,透過AI擴散模型進行處理,生成第三者視角的視覺呈現,模擬集體意識並展示情感的多樣性。
獲獎原因:
作品命名與詮釋充分吻合技術運作機制,以低門檻、高吸睛度方式讓一般民眾也能有效參與並理解AI創作。作品互動參與性高,操作流程簡單,呈現效果卻令人驚艷,引人入勝。
創作者:游覺輔、賴玟霓
展演簡介:
觀展者可以拾取房屋模型放置於環形輸送帶上;當行經掃描儀、掃讀房屋模型上的條碼後,便會播放家庭相關影像。將工廠中對產品品質控管的邏輯套用在動態的家庭關係上,模擬腦中以「家庭的美好想像」審視他人家庭故事的過程。
獲獎原因:
互動方式暗喻篩選完美家庭的過程,設計頗具巧思;其呼籲尊重多元家庭樣貌的立意,著實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