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門課程往往是決定是否能晉級下一輪的重要關卡,但成績公布後,依據筆者教學經驗許多考生往往會有強烈的心理落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筆者的經驗來看,訓練出能及格的學生並不困難,但確實,改圖並不像學科考試那樣有絕對標準,而是涉及評審當下的主觀判斷與環境因素。這意味著,同樣的圖面,在不同評審時間點可能會獲得截然不同的評價,這正是設計評分的不確定性所在。現今考試制度的變動,使得考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術外,更需要培養靈活的應變能力,以適應評審標準的波動性。
成績不如預期的考生,依據筆者經驗往往會經歷幾個情緒階段:
這些心理歷程都很正常,但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從這個低潮中找到前進的動力?
如果這次考試不如預期,或許該換個方式思考。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試圖從別人的方法中找到解答,但其實也許回到初衷或許才是最好的選擇。放下偏見,回歸建築最純粹的本質,多練習,多觀察,甚至走進城市、踏入空間,去感受建築的溫度,重新建立對設計的敏感度。成績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理解並表達自己的想法。用心去感受,考試只是其中的一個檢視點,而不是終點。
城市中的每一個文化介面,都值得我們深入觀察與體會!
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建議:
放下偏見,回歸建築的本質
建築設計的核心,不僅僅在於技巧與知識,更在於對空間的敏感度與對生活的觀察。試著放下對成績的執著,回歸建築最純粹的本質。多練習、多觀察,甚至走進城市,踏入不同的空間,去感受建築的溫度與氛圍。這些經驗能幫助你重新建立對設計的敏銳度,讓你更能理解設計的真諦。
好好探討台灣的文化也是一種方式
成績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
我們常常將成績視為衡量能力的唯一指標,但事實上,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理解並表達自己的想法。考試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檢視點,而不是終點。用心去感受設計的魅力,將學習視為一場持續的旅程,而非單純追求分數的短跑。
建築師考試是一場長期抗戰,少有人能夠一次通過所有科目。成績公布後的失落感或許會讓人懷疑自己,但這些經歷,正是讓你在下一次考試中更強大的關鍵。
如果你發現自己還沒準備好迎接下一輪考試,也許可以試著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方式,甚至與考過的學長姐交流,找到適合自己的突破點。
筆者使用的是舊制的成績四年六科及格制度,與現在的不同。現在的考生必須滾動制,讓每一科目保留四年,乍看之下看似簡單,但若不過關每一年的滾出及格的科目的依然遲續,這使得考試者的心情更加艱難難受。我們這些過來人都能體會那種壓力之大,甚至讀到崩潰落淚的程度。
然而,這條路雖然艱辛,但並非不可能。每一位成功通過的建築師,都是從無數次失敗與挑戰中站起來的人。你不是一個人在奮鬥,堅持下去,終將迎來屬於自己的勝利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