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構之書》談找回建築的結構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土木哲學 #造成結構斷裂的是能量而非應力

#土木哲學 #造成結構斷裂的是能量而非應力



  結構是建築系的必修課程,更是公務員高考建築工程或建築師高考之必考科目。以筆者大學時的必選修為例,結構相關課程就有八學分,其中必修六學分為「應用力學」、「材料力學」與「結構學」、選修兩學分為「建築結構與造型」。有此可知結構之重要性,然而,以去年(111)的建築師高考為例,「建築結構」一科及格率創新低僅4.46%,而實務上建築師之結構簽證又多委由技師(結構、土木)辦理。筆者推薦本書作為建築系之結構入門讀物,欲重新喚回以結構思考建築的可能性。


  何謂結構?有人將結構定義為-「任何以承載為目標的材料組合。」然而,並非所有大自然的結構都是以承載為目標,如:蝙蝠高彈性的皮膜所覆蓋的骨架,為的是減輕重量與代謝消耗。若說結構是各種力作用的結果,各種可見或不可見的力作用的結果,那麼所有東西都是一種結構,如:為了抵抗重力或重力作用下的結果。結構的神奇之處在於,上天賦予各種生物剛剛好、不多也不少,該生物一生中需對抗之力量的結構。故生物並無「安全係數」的問題,即理論強度與實際強度的落差,此問題的來源,源自人類的發明,即人造的結構物,如:建築、橋樑、船隻、飛機。於是「結構」成為了一門學科,一門可計算、可量化、可見、可觀察、可經驗的學科。


  關於結構的十個小知識:


1. 螺絲長短並無差異,因為幾乎所有荷載會落在頭一兩個螺紋上。


2. 若棒桿的勁度(產生單位變形所需要的力,勁度大,即不易變形或撓曲)遠高於固定底座的材料,應力的分布可能會相反,應力集中落在棒桿底部,即插入部分的端點。


3. 假如不裝箭就硬讓弓「發射」弓很有可能就會斷掉,因為儲存在弓裡的「應變能」無法轉變成「動能」安全釋放出去,使得部分「能量」會在弓的材料內產生裂縫。


4. 古代晚上會將由馬拉乘的雙輪戰車斜靠在牆上,讓車輪不必承受重量,避免車輪長時間荷載而「潛變」(在應力作用下固體材料緩慢且永久的變形)。


5. 任何材料潛變都會導致應力重新分配。


6. 軟組織柔軟,楊氏模數低(楊氏模數:法國工程師克勞德-路易・納維,於1826年提出,亦稱彈性模數、勁度、E(應力/應變))。


7. 結構會破壞,不是因為強度不夠,而是因為不夠穩定。


8. 水壩基岩裡的鋼製預力拉桿,作用等同在水壩上方增加重量,能限制推力線偏移,哥德式建築之飛扶壁上的雕像具有同樣功能(增加重量降低推力線的偏心程度)。


9. 船會漏水、桌子會搖晃、衣服會在不該凸起的地方凸起,都是因為剪力,剪力關乎滑動。


10. 重物遲早會掉到地上,結構的作用就讓這件事情延遲發生。


  我們都知道結構安全與否,完全是一種統計下的數字,如:耐震規範以「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為原則訂定,然而,何謂小震、中震、大震?依據《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第四十一條之一規定訂定之《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第一章通則之1.2 耐震設計基本原則規定:「本規範考量的三種地震水準及耐震設計目標為:(1)中小度地震:為回歸期約 30 年之地震,其 50 年超越機率約為 80 %左右。(2)設計地震:為回歸期 475 年之地震,其 50 年超越機率約為 10 %左右。(3)最大考量地震:為回歸期 2500 年之地震,其 50 年超越機率約為 2 %左右。」(回歸期:指地震一定規模的天災再發生的間隔。陶朱隱園即是以「最大考量地震」來規劃)故地震完全是統計下的結果,既然是統計的結果就不會是絕對不變、必然的結果,而是機率的問題。故以一般使用年限約50~60年的RC造建築,在經濟成本考量下,不可能無限上綱將建築做到百分之百安全、保有永久的壽命。


  結構設計重點在於避免造成裂縫,然而,裂縫是怎麼開始的?平整的固體裡一旦出現孔洞或裂縫,應力會局部增加,如:門框、艙門等開口的銳角,應力會集中在角落處。故過去一般認為,結構之所以會破壞,是因為應力集中的關係,即抗拉強度,亦稱極限拉應力。然而,實驗卻發現玻璃易碎,其抗拉強度甚至高於木頭。這才知道裂縫的關鍵在於「破裂功」(破壞材料截面所需的能量值)對應的是「能量」(做功的能力),而非抗拉強度對應的應力。


  所有結構的斷裂都是由裂縫開始的,該裂縫將材料一分為二,創造出兩個在斷裂前並不存在的新表面;即破壞將兩個新表面結合在一起的全部化學鍵,這些化學鍵中蘊含的「能量」,即等於「破裂功」。而玻璃的抗拉強度是木頭的1.7倍,但破裂功卻僅爲木頭的千分之一,故玻璃比木頭有「脆性」,即被破壞時僅需較小的能量。木頭則較玻璃有「韌性」,即材料更深處的分子會吸收能量,抵抗斷裂(低勁度、高延展性)。爰此,結構的荷載增加時,直接造成的效應只是儲存在材料內的應變能增加而已,不一定會產生斷裂,關鍵在於應變能是否轉換成破裂功,即應力集中僅是一種將應變能轉為破裂能的「機制」。


  然而,有裂縫就一定不安全嗎?關鍵在於「格里菲斯臨界長度」;比此長度短的裂縫是穩定的,反之裂縫則會持續擴展。而彈性能越高,安全無虞的裂縫長度就越短,相反的,彈性能越低,則安全的裂縫長度就越長。如:橡膠能儲存龐大的應變能,但其破裂功相當低,故其拉伸開時,裂縫臨界長度相當短。此與韌性正好相反,韌性越高則越不容易產生裂縫,最好的材料是兼具彈性能與韌性,讓物體裡的接合處多少是鬆動的、可彎的,使能量在摩擦的過程中被吸收掉,如:布料、編織籃子、木船、馬車。


  綜上,在材料的世界裡,所有的事件都是能量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並保持能量守恆,此概念直到19世紀晚期才被廣為接受。結構不只適用於建築,生活中亦充滿「結構思維」。如:剪應力就是拉力與壓力以正負45度作用,故衣服布料的剪裁方向,剪裁方向與垂直應力呈45度,即能利用布料大幅橫向收縮的特性,讓衣服貼緊身體。然而,隨著結構標準化、科學化,越來越少以「結構思維」思考事物。科技看似越來越進步,使用材料的多樣性、對力的思考卻越來越少,如:建築縮減成少數幾種(鋼或混凝土)標準化又堅固的材料,而忽視傳統建築木料與榫接的韌性。或建築的形式與結構分離,鋼筋混凝土被藏在建築內部,使得人們僅看到表面薄薄的玻璃或磚塊,而無法感受到力,進而無法對認識與思考結構。


  維特魯威的建築三元素:堅固、實用、美觀。堅固是建築之首,沒有堅固就談不上實用或美觀與否。一般民眾對於建築的價值亦以安全為第一考量。然而,這樣的重要卻是不可見的或被忽視的。建築應該找回「結構思維」,讓形式與結構合一;除了美感上避免都市、建築越來越鬱悶、乏味、平庸外,更在於讓建築的思維有新的可能性。如同《老子·》所言:「知其榮,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唯有認識結構,形式與結構相濟,才有可能解構、重構建築,邁向最「強」、對有力的新建築。 

2023/4/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4會員
591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準備迎接今年底即將來臨的建築師考試?想在真正的考場上獲得無比的自信?邀請參加第五屆真實的建築師考試模擬考,精確的題目設計,百分百實戰演練,專業監考團隊,建研所 室,懂考試!
Thumbnail
準備迎接今年底即將來臨的建築師考試?想在真正的考場上獲得無比的自信?邀請參加第五屆真實的建築師考試模擬考,精確的題目設計,百分百實戰演練,專業監考團隊,建研所 室,懂考試!
Thumbnail
本文是關於113年建築公務人員高考三級考試試題解析的文章,提供周邊環境分析以及設計解析技巧,對準備建築師考試的考生和應屆畢業生有幫助。
Thumbnail
本文是關於113年建築公務人員高考三級考試試題解析的文章,提供周邊環境分析以及設計解析技巧,對準備建築師考試的考生和應屆畢業生有幫助。
Thumbnail
  又到了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候,內人的二哥有幸高中高考環保技術類科(放煙火~),在已有環工技師證照下,年近40依然不放棄的精神令人感佩。相較於建築師可抵免部分科目考取公職建築師,同樣為高考的環工技師卻無公職環工師選項,相反的,建築職系僅有一類科可考(建築工程),環保職系高考類科卻有4類科可考
Thumbnail
  又到了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候,內人的二哥有幸高中高考環保技術類科(放煙火~),在已有環工技師證照下,年近40依然不放棄的精神令人感佩。相較於建築師可抵免部分科目考取公職建築師,同樣為高考的環工技師卻無公職環工師選項,相反的,建築職系僅有一類科可考(建築工程),環保職系高考類科卻有4類科可考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結構是建築系的必修課程,更是公務員高考建築工程或建築師高考之必考科目。以筆者大學時的必選修為例,結構相關課程就有八學分,其中必修六學分為「應用力學」、「材料力學」與「結構學」、選修兩學分為「建築結構與造型」。有此可知結構之重要性,然而,以去年(111)的建築師高考為例,「建築結構」一科及
Thumbnail
  結構是建築系的必修課程,更是公務員高考建築工程或建築師高考之必考科目。以筆者大學時的必選修為例,結構相關課程就有八學分,其中必修六學分為「應用力學」、「材料力學」與「結構學」、選修兩學分為「建築結構與造型」。有此可知結構之重要性,然而,以去年(111)的建築師高考為例,「建築結構」一科及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在建築的相關國家考試中,不管是建築師或公務人員高考,〈國土計畫法〉(下稱〈國土法〉)、〈區域計畫法〉(下稱〈區計法〉)、〈都市計畫法〉(下稱〈都計法〉)等計劃法規都是必考題。然而,考試歸考試,即便通過考試,在背誦計劃法規之餘,我們真的理解該法為何而設?為何重要?以及實務上解決了什麼問題、
Thumbnail
  在建築的相關國家考試中,不管是建築師或公務人員高考,〈國土計畫法〉(下稱〈國土法〉)、〈區域計畫法〉(下稱〈區計法〉)、〈都市計畫法〉(下稱〈都計法〉)等計劃法規都是必考題。然而,考試歸考試,即便通過考試,在背誦計劃法規之餘,我們真的理解該法為何而設?為何重要?以及實務上解決了什麼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