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都市計畫法規》談規劃沒有標準答案,是一個說服、論理的過程

更新於 2024/03/14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圖(台北其實是超級大的住商混合,無分區(Zoning))

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圖(台北其實是超級大的住商混合,無分區(Zoning))



  在建築的相關國家考試中,不管是建築師或公務人員高考,〈國土計畫法〉(下稱〈國土法〉)、〈區域計畫法〉(下稱〈區計法〉)、〈都市計畫法〉(下稱〈都計法〉)等計劃法規都是必考題。然而,考試歸考試,即便通過考試,在背誦計劃法規之餘,我們真的理解該法為何而設?為何重要?以及實務上解決了什麼問題、又製造了什麼問題嗎?為何建築師不能僅懂〈建築法〉即可,而必須懂計劃法規?因為「你的建築不是你的建築」,而是受計劃法規控制下的建築。這也就是為何德國等歐洲城市的建築風格如此一致的原因,因為德國在都市計畫中即規定了建築風格(連樹要種哪也規定了)。曾有民眾因此申請釋憲,結果卻是得到「不接受該都市計畫可以選擇不要住在此」的回應。本文將從三個方向思考計劃法規,分別為從法律體系思考、從立法精神思考以及從執行面思考。


第一,從法律體系思考計劃法規


  首先,何謂計畫?在日常生活中何時會出現「計畫」。以筆者自身為例,生活上的計劃,如:連假出遊計畫、研究計畫等;工作上的計劃,如:依「公共工程品質管理制度」審核監造計畫、品質計畫與施工計畫等三大計畫。上述種種計畫的共同特性在於,計畫皆有其目的,以及一定時間內欲達成該目的的方法。


  其次,何謂計畫法?〈行政程序法〉第163條規定:「本法所稱行政計畫,係指行政機關為將來一定期限內達成特定之目的或實現一定之構想,事前就達成該目的或實現該構想有關之方法、步驟或措施等所為之設計與規劃。」簡單說,計畫法便是政府預計在未來一定期限內欲達成「特定之目標」或「實現一定之構想」所擬定之方法、步驟或措施。


  再者,若計畫的目的是對未來一定期限內做規劃,而未來又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概念,該如何規劃?依據的便是規劃者的專業推估,如:〈都計法〉第5條規定:「都市計畫應依據現在及既往情況,並預計25年內之發展情形訂定之。」規劃者便必須針對該都市計畫地區作25年內發展的推估,如:〈都計法〉第43條規定:「公共設施用地,應就人口、土地使用、交通等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決定其項目、位置與面積,以增進市民活動之便利,及確保良好之都市生活環境」。然而,光去年的新冠肺炎就讓人始料未及,何況25年能夠讓一個小孩從出生到研究所畢業。回想距今25年前(1996年)的台灣,有可能預測到今日(2021年)「生不如死」的人口負成長嗎?即便沒有預測到人口負成長,我們也不能說當初的規劃就是錯誤的原因在於,規劃者經由專業的「規劃理性」,縱然如人口推估的方式有好幾種,只要有憑有據、能夠自圓其說,符合科學精神的規劃,就不是「錯誤」的規劃,而頂多是「失準」的規劃(如:失準的天氣預報)。這背後反映的便是規劃的本質,即規劃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是一個說服、論理的過程。


  是故,計劃法系雖一體適用於全國,卻非「絕對」優位規範,而是採因地制宜的「相對」優位規範,即計畫者須就各計畫區建構論證義務。然而,即便在「相對」中,該論證還是有優先順序的可能,即「最佳化」規範。如:濕地範圍須優先依〈濕地保育法〉實施分區管制。因此,法院在判斷都市計畫是否違法,便是依據衡平性與周全性「衡量」該計畫是否有瑕疵。除考量程序上(如:資訊是否公開、民眾是否參與等)是否有瑕疵外,亦考量實體法上是否有瑕疵(如:該考量者未考量、不應考量者納入考量或是否有利益顯不合理之權重等),而不同於一般法律構成要件的「裁量」(如:〈中華民國刑法〉清清楚楚寫了若酒駕血液中酒精濃度達0.05%以上即構成公共危險罪)。


第二,從立法精神思考計劃法規


  計劃法規分為兩類,即1.綜合計畫(如:〈都計法〉)與2.部門計畫(如:交通部鐵道局的〈○○市區鐵路高架化計畫〉)。彼此的關係與差異為,綜合計畫如〈國土法〉、〈區計法〉與〈都計法〉等具有「階層性」的關係。而部門計畫則「無階層性」關係,彼此是獨立的計畫。那麼,綜合計劃與部門計劃之間是否具有階層性?〈國土法〉第17條規定:「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興辦性質重要且在一定規模以上部門計畫時,除應遵循國土計畫之指導外,並應於先期規劃階段,徵詢同級主管機關之意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興辦部門計畫與各級國土計畫所定部門空間發展策略或計畫產生競合時,應報由中央主管機關協調;協調不成時,得報請行政院決定之。」部門計劃應遵循國土計畫之指導,然而,何謂「遵循」?何謂「指導」?若指導僅是啟動協調,那麼實際上綜合計畫與部門計畫在實務上並無誰優先於誰的問題。但這是〈國土法〉的立法初衷嗎?


  早在日治時期,日本便在台灣實施都市計畫,1945年國民政府延續之,1974年〈區計法〉立法公告控管都計外土地(1974前都計外工廠不違法),2016年〈國土法〉公告,2018年全國國土計畫公告,原定2020年縣市計畫公告延至2021年、國土功能分區圖劃設作業延2年至2027年完成。在〈國土法〉公告之前,我國國土最大的問題在於控管都市計畫、國家公園外非都市土地的區域計畫。因當年政府為了限期完成編定,採用了為凍結為生的現況編定。現況編定快速,且避開信賴保護問題(因為編定前皆合法,如:老丙建)。然而,區計當初以地籍綁地用,沒有經過細節規劃(如:單一地號未考量土地地形變化),且開發許可被濫用(如:科學園區)。遂急需一部強化國土整合管理機制的法規,〈國土法〉應運而生,雖然大架構並未改變(架構上將原先的區域計畫改為以地方行政為單位的縣市計畫),且同樣是以土管作為土地管制的手段。然最大的差異在於,過去區計不管分區只管「編定」,國土則將重心轉為「分區」(Zoning)。


  分區為何重要?法國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在〈雅典憲章〉中提出土地分區的概念。分區在於區分「功能」的相容性與相斥性,優點在於獲得功能的利益,缺點則是限制了使用的自由度。分區的概念,讓原先點狀思考改為面狀的思考,先有分區才有編定。


第三,從執行面思考計劃法規


  一般民眾認識〈都計法〉不是因為考試會考,而多是因為〈都計法〉第48條提到的「徵收」與「重劃」及第64條的「都市更新」(都市更新作為都市循環的一個過程,原先規定於〈都計法〉第6章舊市區之更新,後獨立專章為〈都市更新條例〉)。


  「徵收」:徵收的問題主要在於「超額徵收」(類似區段徵收),超額徵收係指國家或城市為了興建公共建設而採取的一種政策手段,取得過剩土地將其出售或租賃。此當初源於19世紀歐洲的工具,今日在歐美早已不再採用,原因在於,超額徵收實際上以保護公共建設使用之名,行剝奪人民所有權之實,並不合於憲性上所保障人民的基本人權(生命、自由、財產),可用侵害較輕之土管代替。然而,在台灣卻將其視為政府沒錢,搶人民土地的工具,並將公共使用扭曲為例外的公共利益(如:台南鐵路地下化東移案)。


  「重劃」:重劃分為公辦與自辦,以問題較大的公辦重劃為例,最初是因為土地地籍凌亂,無法簡單的用疆界處理(如:某土地未臨道路,四周被其他土地包圍,致難以使用),故希望由政府協助重劃土地,其原則在不侵害人民財產權下(私產權的維持、價值的維持),幫人民做土地大型整容(重劃後土地位置不一定要在同一處)。因為是建立在私人土地的私利上(不一定非得要公共設施),故國家僅收間接利益(如:稅收)。然而,政府目前亦將重劃視為與民爭利的工具。如〈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規定:「依本條例規定實施市地重劃時,重劃區內供公共使用之道路、溝渠、兒童遊樂場、鄰里公園、廣場、綠地、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停車場、零售市場等十項用地,除以原公有道路、溝渠、河川及未登記地等四項土地抵充外,其不足土地及工程費用、重劃費用與貸款利息,由參加重劃土地所有權人按其土地受益比例共同負擔,並以重劃區內未建築土地折價抵付。」公共設施本為國家有義務編預算施作的東西,不應假重劃之名由所有權人出錢。另抵費地係指實施重劃時,若地主無法負擔重劃費、公共設施工程費用時,可以未建築的土地折價抵付,政府取得抵費地後可用來標售,以支付費用。理想上,投入重劃的面積=抵費地+公設地+分配的面積。但當重劃成為政府炒作土地的工具時,政府便能透過〈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將抵費地合計面積以不超過各該重劃區總面積45%為限之規定設為原則回推分配的面積,即地主們僅可取回總面積55%,完全違背了重劃「不侵害人民財產權」的初衷。


  「都市更新」:都更的問題主要在於當容積移轉時,未考量移入基地在容積增加的同時,該都市計畫區的公共設施水準應一併提升。且欲移轉的土地需先變更為「公共設施保留地」才可送出,導致地價降低。而號稱「對價」補償,實際上則是以地價稅等遠低於租金的金額及機會稅(遺產稅、土增稅)補償(原則上機會稅不可做補償用),容積移轉的交換競標亦為機會性的,完全喪失「對價」的意義。而為避免容積送不出的問題(如:送出基地與移轉基地之公告土地現值差距過大),台北市政府遂推出「容積銀行」制度,避免建商炒作(如:買道路用地,致政府無法高價徵收)。然而,卻導致買賣不即時、以及打破容積移轉管制區的概念(不知道買的是哪一處的容積)。


  綜上,都市計畫不一定促進都市發展,亦可抑制都市發展。然而,在台灣目前都市計畫人口,不算容移與容獎的情況下,已超過總人口數700萬(共3千萬)的今天,即便台灣人口已「生不如死」,各縣市首長有可能減少都市計畫人口嗎?只怕覆水難收。當各縣市首長將房價上漲作為政績時,都市計畫人口將持續惡化。


  德國檢察總長鮑爾(Fritz Bauer)認為:「法律並非寫在羊皮紙上,而是寫在有感受的人類肌膚。」考試不會考的是,計劃法規的目的與手段在侵害人民所有權時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以徵收與重劃為例,從法目的性、法體系上,政府都不應排除更輕的作法(如:買賣、徵用)。我國法律在立法與執行的落差,全民有目共睹,其或許與我國喜照抄國外的法律,而未考量民情差異以及國外該法之立法精神有關。藉由從法律體系思考、從立法精神思考以及從執行面思考計劃法規,讓我們理解計劃法規存在的意義、極限及執行工具與目的是否合理。礙於篇幅本文僅點出其中某幾個面向,都市如同人,亦有生老病死,而如何讓都市避免生不如死,便先要避免人們生不如死。永續城市,不是房價最高的城市,而是讓人們皆能安身立命的城市。

參考資料:

戴秀雄,2018,政大開放式課程─《都市計畫法規》

2021/3/3

avatar-img
46會員
575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本展覽主要想回答兩個問題,1. 何謂粗獷主義?及2. 為何要拯救粗獷主義建築?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奧利佛‧艾爾瑟在展中表示了其答案,1. 何謂粗獷主義?1955年,英國建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創造了「新粗獷主義(New Brutalism)」一詞,並定義粗獷主義三大特徵為:
  在談實用主義的建築法規之前,必須先談何謂實用主義的法律?法律難道也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嗎?沒錯,實用主義者認為:「法律的生命並非邏輯,而是經驗。」   為何法律的生命非邏輯而是經驗?因為法官的任何判決,必然是先決定了某方面的可能性,然後才依法推論。此決定便是透過每個法官不
  談實用主義的建築藝術之前,必須先談談何謂實用主義的藝術?在《經驗與教育》中,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引用了林肯對於民主的說法,稱「教育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Education is of, by, for experience.)教育即經驗、教育即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本展覽主要想回答兩個問題,1. 何謂粗獷主義?及2. 為何要拯救粗獷主義建築?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奧利佛‧艾爾瑟在展中表示了其答案,1. 何謂粗獷主義?1955年,英國建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創造了「新粗獷主義(New Brutalism)」一詞,並定義粗獷主義三大特徵為:
  在談實用主義的建築法規之前,必須先談何謂實用主義的法律?法律難道也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嗎?沒錯,實用主義者認為:「法律的生命並非邏輯,而是經驗。」   為何法律的生命非邏輯而是經驗?因為法官的任何判決,必然是先決定了某方面的可能性,然後才依法推論。此決定便是透過每個法官不
  談實用主義的建築藝術之前,必須先談談何謂實用主義的藝術?在《經驗與教育》中,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引用了林肯對於民主的說法,稱「教育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Education is of, by, for experience.)教育即經驗、教育即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大三時誤入商業世界的不適感與自我懷疑,刺激了我去探尋商業世界與社會議題的交集,進而參與到社會企業實習,讓每一分的努力都能給自己帶來明確的目標與成就感。在大四完成了這份實習後,下一步我又去到了哪呢?
Thumbnail
《假面女郎》在推崇俊男美女的韓國娛樂市場裡殺出一條血路,以都市邊緣人作為題材,經由多重視角的反覆辯證,讓觀眾瞥見了被貼上「怪物」汙名標籤的寂寞眾生相,深刻反映了「容貌至上」的社會,人類的慾望、虛榮、仇恨和歧視如何釀出一齣又一齣的悲劇。
Thumbnail
講到爛的優缺點就不再多做贅述了,反而是比較想討論關於《明日戰記》戲裡戲外的一些有趣現象。在我看來,《明日戰記》成品與後來的所有走向、決策都是出自於對觀眾的沒有信心。
Thumbnail
都市傳說承襲自鄉野奇談,是人們經歷『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轉變後,應運而生的當代傳說;它可以是懸疑、恐怖或怪奇的,也可以是隱含笑料、戲謔或嘲諷的;除了自行發展,也能脫胎自當代存留的習俗、新生或舊時的迷信、靈異故事和謠言 ─ 這或許是目前最符合臺灣現狀,乃至當今社會的都市傳說定義。
Thumbnail
練習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經驗,不論是對「學員」或是「我」~ 在過程中~我都會仔細且謹慎地幫學員注意從祈請文開始-現場能量場的變化,目前學員的成長軌跡的紀錄,到整個最後的結尾~重點是-以當前學員做出來的空間結界,顏色變化/能量質地/空間的防禦程度/空間結界的持久......等等,都是我必須詳細觀察的重點
Thumbnail
《美麗的定義,不是只有一種樣貌,不設限的美麗,她代表的不只是外在,更是心境!-陳美彤》 快艇衝浪女神出書了《不設限的美麗》
Thumbnail
昨天剛看完一部精采的電影: 由Edgar Howard Wright執導的"Last night in Soho”(迷離夜蘇活)。片中大量地運用英國60年代的元素,舉凡音樂,服飾,場景,巧妙地以一個熱愛復古風格的21世紀年輕女孩,隻身到倫敦蘇活區尋夢的視角,敘說一個在繁華城市掙扎求生的女性故事。
延續上一篇,隨著劇情一集一集的推進,才發現原來整個挾持計畫,並不是真的要傷害學生,甚至奪取學生的生命—沒錯,那些我們認為已經死去的學生,都是柊一颯刻意為之的造假,並背負起社會謾罵、指責,抑或是冷血殘酷、喪心病狂等等的言論攻擊,只為了換來更多人的關注。 其目的是要依賴此一狂暴誇張、舉世譁然的行為,讓學
何謂正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詮釋;何謂好的教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在3年A班-從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質(以下簡稱3A)中,正義與犯罪,好教師與壞教師,成了一道模糊的界線。 為了尋找班上那名自殺的學生--景山澪奈的真相,身為一名導師的柊一颯選擇在學生距離畢業的前十天,以挾持學生做為人質的方式,開
怎麼樣的教師,才能成為一名好的教師?或者,怎麼樣的教師,是一名壞的教師,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藉由這部戲,似乎能讓我們開始思考,教師的好與壞該如何區分。 相樂文香: 雖然劇情對她描述的不多,但就有限的劇情來看,我們仍然可以明白,相樂文香是一名認真,並且關心學生的好老師。 對於自己的學生被其他老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大三時誤入商業世界的不適感與自我懷疑,刺激了我去探尋商業世界與社會議題的交集,進而參與到社會企業實習,讓每一分的努力都能給自己帶來明確的目標與成就感。在大四完成了這份實習後,下一步我又去到了哪呢?
Thumbnail
《假面女郎》在推崇俊男美女的韓國娛樂市場裡殺出一條血路,以都市邊緣人作為題材,經由多重視角的反覆辯證,讓觀眾瞥見了被貼上「怪物」汙名標籤的寂寞眾生相,深刻反映了「容貌至上」的社會,人類的慾望、虛榮、仇恨和歧視如何釀出一齣又一齣的悲劇。
Thumbnail
講到爛的優缺點就不再多做贅述了,反而是比較想討論關於《明日戰記》戲裡戲外的一些有趣現象。在我看來,《明日戰記》成品與後來的所有走向、決策都是出自於對觀眾的沒有信心。
Thumbnail
都市傳說承襲自鄉野奇談,是人們經歷『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轉變後,應運而生的當代傳說;它可以是懸疑、恐怖或怪奇的,也可以是隱含笑料、戲謔或嘲諷的;除了自行發展,也能脫胎自當代存留的習俗、新生或舊時的迷信、靈異故事和謠言 ─ 這或許是目前最符合臺灣現狀,乃至當今社會的都市傳說定義。
Thumbnail
練習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經驗,不論是對「學員」或是「我」~ 在過程中~我都會仔細且謹慎地幫學員注意從祈請文開始-現場能量場的變化,目前學員的成長軌跡的紀錄,到整個最後的結尾~重點是-以當前學員做出來的空間結界,顏色變化/能量質地/空間的防禦程度/空間結界的持久......等等,都是我必須詳細觀察的重點
Thumbnail
《美麗的定義,不是只有一種樣貌,不設限的美麗,她代表的不只是外在,更是心境!-陳美彤》 快艇衝浪女神出書了《不設限的美麗》
Thumbnail
昨天剛看完一部精采的電影: 由Edgar Howard Wright執導的"Last night in Soho”(迷離夜蘇活)。片中大量地運用英國60年代的元素,舉凡音樂,服飾,場景,巧妙地以一個熱愛復古風格的21世紀年輕女孩,隻身到倫敦蘇活區尋夢的視角,敘說一個在繁華城市掙扎求生的女性故事。
延續上一篇,隨著劇情一集一集的推進,才發現原來整個挾持計畫,並不是真的要傷害學生,甚至奪取學生的生命—沒錯,那些我們認為已經死去的學生,都是柊一颯刻意為之的造假,並背負起社會謾罵、指責,抑或是冷血殘酷、喪心病狂等等的言論攻擊,只為了換來更多人的關注。 其目的是要依賴此一狂暴誇張、舉世譁然的行為,讓學
何謂正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詮釋;何謂好的教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在3年A班-從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質(以下簡稱3A)中,正義與犯罪,好教師與壞教師,成了一道模糊的界線。 為了尋找班上那名自殺的學生--景山澪奈的真相,身為一名導師的柊一颯選擇在學生距離畢業的前十天,以挾持學生做為人質的方式,開
怎麼樣的教師,才能成為一名好的教師?或者,怎麼樣的教師,是一名壞的教師,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藉由這部戲,似乎能讓我們開始思考,教師的好與壞該如何區分。 相樂文香: 雖然劇情對她描述的不多,但就有限的劇情來看,我們仍然可以明白,相樂文香是一名認真,並且關心學生的好老師。 對於自己的學生被其他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