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爬梳羅馬公教會(華人翻譯為「天主教」)與改革宗新教(泛稱「基督教」以別於「羅馬大公教會」)的關係,猶如研究猶太教如何衍伸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般的複雜。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至今仍以耶路撒冷為信仰中心,羅馬公教會就因著歷史傳統,以羅馬梵蒂岡為中心,而羅馬,就是代表了基督信仰成為普世信仰的起始點。就傳統而言,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彼得,他在羅馬殉道,因著耶穌說他握有天國的鑰匙,他就成為第一任基督宗教主。現在每一任梵蒂岡教皇都有自己的「漁夫戒指」,就是承襲漁夫彼得的傳統,代表擁有天國鑰匙的權柄。
在羅馬,義大利,甚至整個歐洲,每個城市村鎮都以教堂為版圖中心,且教堂的鐘樓,就是城鎮的最高處,老遠就看得到。在義大利,教會一定都是羅馬大公教會,不會有改革宗新教,若有哪個白目新教教會要在義大利踢館,馬上就會被群起攻之。在義大利,教堂通常是開放的,人隨侍可進去,祈禱或點蠟燭許願。有些時候遇到彌撒時間,也可靜靜坐在後排觀禮。在幽暗寧靜肅穆中,暗色燈光微照閃爍蠟燭,望著十字架上基督耶穌苦像和聖母瑪利亞慈祥態像及在牆上濕壁畫或馬賽克玻璃彩繪聖經故事,神聖感使我的心沉澱於其中,信仰是深刻的真實。
廣義而言,近百分之九十的義大利人都是天主教徒,因天主教是國教,一出生的嬰兒就受洗禮成為基督徒。就算黑手黨也有虔誠的天主教徒,世俗化的信徒再怎麼不進教堂,他仍是基督徒。因而,基督信仰成為義大利文化的底蘊。在電影《羅馬假期》的第一景,就是梵諦岡到聖彼得大教堂及廣場,這部片子使義大利旅遊業受惠良多;但我到義大利旅遊,卻是為了羅馬帝國歷史與基督教歷史,除了教堂外,建築古蹟,藝術文化,在在讓我看見這兩方面的印象。奧黛麗赫本在《羅馬假期》片中最後被記者問到,歐洲之旅最喜愛的城市,她說:「羅馬,當然是羅馬。 我會用我的一生來珍藏在這座城市裡度過的每一分鐘。」我心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