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本芭娜娜(吉本 ばなな)生於 1964 年,本名吉本真秀子,東京人,日本大學藝術學文藝科畢業。1987 年以小說《廚房》獲第六屆「海燕」新人獎,正式踏入文壇。後續作品《月影》、《柬鳥》、《甘露》、《不倫與南美》分別獲得不同的獎項,為她奠定了日本當代暢銷作家的地位。除此之外,她的作品也在海外受到廣大迴響,翻譯出版遍及 30 多個國家,並且贏得了許多國外的文學獎。
《阿根廷婆婆》(アルゼンチンババア,2007)
吉本芭娜娜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大概非《廚房》莫屬了。雖然筆者曾計劃過有一天要來讀《廚房》,認識一下這位深受許多人喜愛的作家,卻先因緣際會地遇見了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阿根廷婆婆》。
這部作品篇幅不長,在短短的字數裡,搭建起完整的敘事,可見作者創作故事的深厚筆力。閱讀體驗極其流暢,譯者的貢獻功不可沒,不失真地呈現了作者所營造的意境和感受。推演於平凡日常之中的故事,先輕柔地勾起過去的憂鬱和傷心,再輕柔地勾起體悟後的幸福和快樂,懷抱著心愛的人的祈望,迎接未來。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可以認識吉本芭娜娜的推薦作品,搭配上奈良美智童趣的插圖,讓整部作品更加精彩完整。
吉本芭娜娜的寫作功力,內斂地展現在字裡行間。她描寫失去親人後心境變化的過程,平敘直白,卻直扎內心。
在母親死的時候,我的平凡世界消失了。⋯⋯在人真正死後,極為普通的每一天霎時變了樣。以前那種漫長無聊的感覺,全都是錯覺。
面對摯愛的逝去,每個人可能會展現出不同的反應。有時候毫無作為、不彰顯情緒,甚至是看似逃避的行為,都不代表當事人心裡沒有悲傷,沒有在乎。相反的,他或許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療傷。
我因這件事,曾經恨過父親,但現在已經完全原諒他了。⋯⋯父親並非如同周遭傳言般,因為伴侶死去的絕望而變得古怪,⋯⋯他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凝視他的第二人生。⋯⋯或許,父親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母親死後的茫然失神,也不只是單純想談戀愛,而是還有想把以前的人生全部歸零的心情。
在母親過世的那天早上,父親的逃避,陳述的是一個無法逆轉的現實 — 父親已經不剩任何東西,可以讓他繼續過著和失去母親以前一樣的生活了。
母親過世之後,父親的種種行為,讓身為女兒的故事主角,害怕是不是父親的腦袋出了問題,腦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自己頻繁前往療養院和醫院探病的身影。然而,這樣的反應,就和古時候的詛咒沒有兩樣。
在想像中把父親送進療養院,就是我已經把父親的某種東西、我和父親之間的繫絆,以及父親的靈魂,提前送進療養院了。
這些思考,讓筆者延伸反思到其他的負向念頭,是不是其實也是某一種詛咒?害怕失敗,告訴自己做不到,是不是一種對自己的詛咒?害怕受傷,過度保護孩子,是不是一種對孩子的詛咒?
雖然人在死的瞬間以前還明明活著,卻因為周遭早早施加的那種小小詛咒,被當成已經死了。⋯⋯人在死的瞬間以前還活著,我們絕不可以在心中先埋葬他。
阿根廷婆婆的家裡,就像是一個橫跨多個時代的遺跡。主人翁第一次造訪時,如此描述這個空間:
我看著房間裡有如舊貨店擺設的情況說。雖然是白天,因為東西太多,顯得有點陰暗。到處開著既不昂貴也不精緻、只是老舊的燈。
阿根廷婆婆自豪地表示,這些都是他小時候就有的東西,只要修理一下,永遠都可以用。
覺得在這棟樓房的裡面,經過了這許多年,已經變成像是在百合的身體裡面一樣。⋯⋯我有著被某種東西包圍的認分和喜悅。那是和逝去的華麗時代遺留下來的事物一起安靜卑微存在的喜悅。
對阿根廷婆婆來說,人們透過各種形式的記錄,竭力想要保存的一切,無非都是希望心愛的人永遠不死,希望今天的美好永遠繼續。
我(主人翁)必須用這個人生來創作我自己的遺跡。⋯⋯我想創造一個可以歸來的地方。
在搜尋這部作品的基本資訊時,發現《阿根廷婆婆》是繼《廚房》和《鶇》之後,在 2007 年上映大銀幕的作品。要如何透過鏡頭,捕捉貫穿整部作品內斂溫馨的氛圍感,應該會是一項具有挑戰的任務。之後有機會,再來去找找電影版本,來和文字版本相互對照。
最後,想分享在書本末頁,筆者認為最能表達整部作品、由奈良美智創作的一幅插畫,作為結尾。
翻拍自《阿根廷婆婆》(アルゼンチンババ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