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業成與夙業果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平生業成與夙業果報(象山慶25.2.6)

問:眾生念佛有願生心

     1.平生業成,現生不退……肉身仍在娑婆,仍然要受(因果)業報?

     2.命終往生…與阿彌陀佛有同樣的能力,就不?因果了 --以上1、2的描述可以嗎?

     3.另外,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仍有受到前世果報,金槍一刺、馬麥三月、頭痛三日,該如何會通?

     慶試答-1:「平生業成」是說「稱名必生」之業事,於生前相續念佛之時已完成(保證),在命終捨壽之際可以實現與驗證。雖然業報身還在娑婆,但念念稱名消罪業,已被彌陀光明攝取;今生之憂悲惱苦,只是暫時或輕受。或可喻如阿羅漢其身仍存(活著)之時,為「有餘」涅槃,雖無生死之因,但有生死之果(前生所招之果報),尚有惑業苦三道之殘餘,仍有飢餓、冷暖等微苦所依。

     慶試答-2:一般說念佛人是「帶業/消業」往生,到彼淨土之後,已無三惡道的有漏惡緣,娑婆夙業之惡種子不現行;且自然擁有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願力,及純然清淨的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就只有淨因淨緣淨果。

     慶試答-3:釋尊成佛之後,「示現」前世之果報:金槍一刺、馬麥三月、頭痛三日。這是教化眾生,因果可畏。坦然接受,一筆勾消,所謂「不昧因果」。

       以上試答,未必正確,僅供參考並指正。南無阿彌陀佛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15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關懷與迴向(象山慶25.2.4)         B蓮友:感恩法師惦記著我要念佛,我牢記在心。但還有一口氣在,日子要過,該幹嘛就幹嘛,不是嗎?ㄧ口氣不來,人就走了,任誰都ㄧ樣!往生靠誰都沒用,唯靠自己清楚明白,要(去哪)是要自己努力、用功。佛來接引,也要自己伸出手去啊⋯⋯         A法師
作福與念佛(象山慶’25.2.1)     生此世間之有情,或有共業之緣,不可互相起瞋為害,而加深彼此的冤結;應盡可能廣修人天之善,廣結眾生之緣;然後,以身口意示範,以四攝法相勸,一起念佛,同生極樂。就是說,作福的同時要念佛,並功德迴向生淨土。否則作善與念佛成了兩件事,就可惜了。宋.張商英《護法論
功德迴向與自他因果(象山慶’24.11.21)  有人說「迴向、讓與、轉施、分享」,詞異而義同[1]。佛教的迴向有二:     自利:迴向於自修成就的二乘涅槃與大乘菩提,如「迴因向果、回事向理、迴生死向涅槃」;這是自業自受,合乎「因果三柱」的通則,較無爭議。     利他:迴向於救濟眾生或淨佛
果地覺-因地心(象山慶24.11.19)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印光大師<無量壽經頌>云: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
清明節:祭祖與念佛(象山慶24.3.19)     農曆三月,大地回春,萬物初醒,是農人下田耕作的時節,天氣物候是一片清潔而明淨,故說是「清明」的節氣。     後來,習俗的增添,與農耕結合,而有「寒食」祈雨改火、「上巳」祓禊踏青,及獻花、植樹,祭祖掃墓;選在這個日子祭祖掃墓,除了對祖先的追憶感
關懷與迴向(象山慶25.2.4)         B蓮友:感恩法師惦記著我要念佛,我牢記在心。但還有一口氣在,日子要過,該幹嘛就幹嘛,不是嗎?ㄧ口氣不來,人就走了,任誰都ㄧ樣!往生靠誰都沒用,唯靠自己清楚明白,要(去哪)是要自己努力、用功。佛來接引,也要自己伸出手去啊⋯⋯         A法師
作福與念佛(象山慶’25.2.1)     生此世間之有情,或有共業之緣,不可互相起瞋為害,而加深彼此的冤結;應盡可能廣修人天之善,廣結眾生之緣;然後,以身口意示範,以四攝法相勸,一起念佛,同生極樂。就是說,作福的同時要念佛,並功德迴向生淨土。否則作善與念佛成了兩件事,就可惜了。宋.張商英《護法論
功德迴向與自他因果(象山慶’24.11.21)  有人說「迴向、讓與、轉施、分享」,詞異而義同[1]。佛教的迴向有二:     自利:迴向於自修成就的二乘涅槃與大乘菩提,如「迴因向果、回事向理、迴生死向涅槃」;這是自業自受,合乎「因果三柱」的通則,較無爭議。     利他:迴向於救濟眾生或淨佛
果地覺-因地心(象山慶24.11.19)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印光大師<無量壽經頌>云: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
清明節:祭祖與念佛(象山慶24.3.19)     農曆三月,大地回春,萬物初醒,是農人下田耕作的時節,天氣物候是一片清潔而明淨,故說是「清明」的節氣。     後來,習俗的增添,與農耕結合,而有「寒食」祈雨改火、「上巳」祓禊踏青,及獻花、植樹,祭祖掃墓;選在這個日子祭祖掃墓,除了對祖先的追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