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福與念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福與念佛(象山慶’25.2.1)

    生此世間之有情,或有共業之緣,不可互相起瞋為害,而加深彼此的冤結;應盡可能廣修人天之善,廣結眾生之緣;然後,以身口意示範,以四攝法相勸,一起念佛,同生極樂。就是說,作福的同時要念佛,並功德迴向生淨土。否則作善與念佛成了兩件事,就可惜了。宋.張商英《護法論》:

      人天路上,以福為先;生死海中,修道是急。

做各種善事以換取生天的福報,這是一般宗教的目標,也是佛教的世間(人天)因果,但善惡與福罪是相對而夾雜的,也是可累積與消耗的,因此是無常而有漏的,總不出乎三界六道的輪迴,只有修學佛教的三乘法,才能解脫成佛,出離生死;此事比人生的一切價值與奮鬥,更優先、更急切。

    但是,三乘法所修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乃至八萬四千法門,對越來越深入末法五濁的眾生,不僅倍加難解難行,幾乎不可能一生成就,更不保證千生萬世的接續修行而不退墮;於今之計,只有趁此得聞彌陀淨土門,趕緊念佛往生極樂,到彼熏習無量光壽而成佛。《雲棲淨土彙語》勸修作福念佛圖說

人間天上,快樂逍遙,皆因廣作諸福,最緊最要,故曰為先。若欲高出人天,速超生死,者登不退,則有念佛往生一門,最尊最勝,故曰第一。偈曰: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沉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羣;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

禪祖念佛集》明一元宗本[1]:

十法界者,一心具足,隨造隨受,據爾所作因,還爾所作果。是以善行惡行,世間之因;三界六道,世間之果。持戒念佛,出世間之因;淨土成佛,出世間之果。人天路上,作福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今有欲快樂人天而不修福,欲出離生死而不念佛,是猶鳥無翼而欲飛,木無根而欲茂,奚可得哉。[2]要將念佛為正因,作福為助道,福慧雙修,成等正覺。所以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無差,始終不昧。……如今是因,臨終是果,作惡而境現前,念佛而佛界自至。

作福的內容:

三福淨業乃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淨業正因

一、(世福) 1孝養父母、2奉事師長、3慈心不殺、4修十善業。

二、(戒福) 5受持三皈,6具足眾戒,7不犯威儀。

三、(行福) 8發菩提心、9深信因果、10讀誦大乘、11勸進行者。

印光大師: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具此三福,則淨業大成,往生上品。《淨土五經跋》

所以觀經三福,初則世善皆堪迴向;及至九品,末則獄現尚獲往生;至於一心不亂、妙觀圓成、證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須言矣。是知淨土法門,普攝群機,了無棄物,《重刻龍舒淨土文題詞並序(代王弘願作)》

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迴向淨土,皆得往生。《陳聖性貞女貞孝淨業記》

既有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之因,決感仗佛慈力往生淨土之果。《馬母姚夫人往生事實發隱》

故凡念佛之人,必須於家庭倫常中各盡其分,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者是也。又須懲忿窒慾,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修善去惡,尤須在起心動念處,認真省察,篤實擴充而克除之;戰兢惕厲,毋或怠忽,是為善人。善人念佛,方能得念佛之真實利益。如基址鞏固,萬丈高樓自可隨意建造矣。《觀無量壽佛經石印流通序》

生於世間,得人身、聞佛法,若不作福行善,浪得身心;不念佛往生,虛耗三業。白居易:「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這是年老體衰,而往生事急,只能放捨雜修。但可反推而知其以前前常作福業也。

釋性梵《無量壽經》p.266我們要學彌陀因地,不是貪享彌陀的依正果報而求往生。深厭自我而廣修福慧,悲愍眾生而多行方便。以彌陀因地,作為自己的警勉與考驗、激勵與鞭策。從念佛與十善,自行與化他中,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彌陀願海,法藏典範,才不會愧對彌陀、愧對法藏,也才不愧對諸佛,愧對眾生。


[1] 明.一元宗本〈西方詠〉:「西方慈父動悲哀,接引迷流歸去來。早向蓮臺親托質,莫投凡世入胞胎。」[西方步步踏蓮華,指路開門謝釋迦。三復丁寧無別說,一心念佛早歸家。][ 西方化主度迷情,佛力加持道易成。撒手便行無異路,最初一步要分明。][ 西方大道理綿長,功德巍巍不可量。非但釋迦開此路,恒沙諸佛盡稱揚。]《蓮邦詩選》

[2] 元‧《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信卷第五:今時齋人信持戒而不信念佛,信奉佛不信往生淨土,是皆自失其大利也。諒哉,人天路上以福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今有欲快樂人天而不修福,欲出離生死而不念佛,是猶鳥無翼而欲飛,木無根而欲茂,奚可得哉。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功德迴向與自他因果(象山慶’24.11.21)  有人說「迴向、讓與、轉施、分享」,詞異而義同[1]。佛教的迴向有二:     自利:迴向於自修成就的二乘涅槃與大乘菩提,如「迴因向果、回事向理、迴生死向涅槃」;這是自業自受,合乎「因果三柱」的通則,較無爭議。     利他:迴向於救濟眾生或淨佛
果地覺-因地心(象山慶24.11.19)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印光大師<無量壽經頌>云: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
清明節:祭祖與念佛(象山慶24.3.19)     農曆三月,大地回春,萬物初醒,是農人下田耕作的時節,天氣物候是一片清潔而明淨,故說是「清明」的節氣。     後來,習俗的增添,與農耕結合,而有「寒食」祈雨改火、「上巳」祓禊踏青,及獻花、植樹,祭祖掃墓;選在這個日子祭祖掃墓,除了對祖先的追憶感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3.12.23)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
功德迴向與自他因果(象山慶’24.11.21)  有人說「迴向、讓與、轉施、分享」,詞異而義同[1]。佛教的迴向有二:     自利:迴向於自修成就的二乘涅槃與大乘菩提,如「迴因向果、回事向理、迴生死向涅槃」;這是自業自受,合乎「因果三柱」的通則,較無爭議。     利他:迴向於救濟眾生或淨佛
果地覺-因地心(象山慶24.11.19)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印光大師<無量壽經頌>云: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
清明節:祭祖與念佛(象山慶24.3.19)     農曆三月,大地回春,萬物初醒,是農人下田耕作的時節,天氣物候是一片清潔而明淨,故說是「清明」的節氣。     後來,習俗的增添,與農耕結合,而有「寒食」祈雨改火、「上巳」祓禊踏青,及獻花、植樹,祭祖掃墓;選在這個日子祭祖掃墓,除了對祖先的追憶感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3.12.23)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們今天用慈悲心修誦放生儀軌,還有殊勝的祈請文、咒語、佛號,跟生靈物命廣結善緣;甚至我們同修之間,在廣結善緣;跟有緣一起來參與的鬼神眾、六道有情眾生,也是廣結善緣。「廣結善緣」是成就佛道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善緣少、惡緣多,就覺得人生很辛苦,做人好難,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如果善緣多、惡緣少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Thumbnail
我們今天用慈悲心修誦放生儀軌,還有殊勝的祈請文、咒語、佛號,跟生靈物命廣結善緣;甚至我們同修之間,在廣結善緣;跟有緣一起來參與的鬼神眾、六道有情眾生,也是廣結善緣。「廣結善緣」是成就佛道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善緣少、惡緣多,就覺得人生很辛苦,做人好難,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如果善緣多、惡緣少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