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須先承認自己起初對這本書有著不小的誤解,我本以為這是一本投資心法的入門書,畢竟這本書是透過一個財經頻道才認識到的。於是懷著一種瞭解看看這位被吹捧上天的大師,究竟有何獨到之處?
在我翻閱約二、三十頁後,我深深地對自己之於這本書的輕率與無禮感到愧疚。它不應該被分類在商業類書籍,更不應該是投資理財的相關書籍,於我而言,納瓦爾寶典更應被分類為心靈勵志類,或哲學類,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許多如何正視自己人生的態度,然而投資理財,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我認為這並非作者的重點,雖然作者常常會用商業、職場等語言來闡述一些道理,但這很大程度是受到他自身的經歷使然,這是他最熟悉,也是他認為最可能精確傳達自身思想的用詞了吧。
書中,分為兩部,第一部:關於致富,第二部:關於快樂。
第一部:關於致富,容易讓人誤會是教我們如何投資理財,但實際上,他更多的是告訴我們,應如何正視自己與工作之間的關係、如何採取行動、判斷力的重要性、甚至不厭其煩的告訴我們複利效應是何等的強大,我甚至可以告訴各位,複利就是這本書最佳的註腳,但這樣下註腳,可能又要使人誤會了,更正確的註腳應是:用正確的心態,用第一性原理判斷,並持續練習,如何一來便能產生複利效果,前途自然不可限量。
作者點出許多關於工作的人生課題,我當然無法一一列舉,畢竟人們都只會因為有切身的感觸而有所共鳴,因此之於我,我最有共鳴的應該就是下列兩句話:
一、 “假如你有獨樹一格的知識,也願意承擔責任,還懂得善用槓桿,他們給你的回報就得符合你的價值。若他們給你的回報符合你的價值,你就能拿回自己的時間,這麼一來,你就會變得超級有效率。不用為了開會而開會,不用努力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是為了讓人覺得你有在做事而做事。你關心的就只是實際工作本身。” –成功需要時間,你要保持耐心。
我永遠都記得,我剛出社會,第一次遇到專案要結案時,主管這麼告訴說:「當你在這張單子(專案)簽下你的名字,你就要對這專案負起責任。」
不得不說,當時的我還沒意識到這句話的重量,在那之後層出不窮的客訴席捲而來,我不僅被上層釘得滿頭包,還搞得其他前輩要陪我一起處理善後,挫折與愧疚的交織下,我理解了什麼是工作的責任,也因此現在有許多同事並不理解我為何喜歡包山包海,攬下許多事情,幾乎所有環節都想要自己處理,或至少了解。我並不是怕被上層釘,我怕得是同事為了替我善後而忙碌,也怕直屬主管為了幫我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而勞神,總而言之,我之所以善盡職責,為的不僅是自己,更多時候是想讓大家別為了操心。
若長期看我文章的朋友或許知道,我過去相當喜歡整理一些新技術的論文,因此有不少工作之外的知識,因此公司若開新專案,常常會交給我處理,並不是我受人排擠,大家刻意塞難題給我,而是我搶著要做,原因無他,只不過覺得新東西很有趣罷了。長此以往,比起其他同仁,我面對過更多全新的事物,因此我有著一套做事的邏輯與流程,這一套處理事情的方式,我想便是我獨樹一格之處吧,當我利用這套方法做事,除了專案初期之外,在這之後我幾乎都是準時準點下班,鮮少加班,效率高到主管都以為這專案是不是很簡單的程度。
很多時候,主管並不會直接要求我如何處理工作上的事情,他甚至常常交給我自己判斷,主管對於我的判斷有信心的原因,除了我的責任心外,更多的是我專業能力,我始終很感謝各位曾經授權給我自己判斷並處理事情的主管們,因為有你們,我才有發揮的空間,才有驗證自身想法的機會。
上述便是我的經驗,藉著這份經驗,我很能理解作者的這句話,我透過我獨樹一格的技能作為槓桿,對專案盡可能地負起責任,用盡可能全面的思維計畫流程,用第一性原理排除冗贅之處,增加效率,我不用刻意展現給任何人看,對我而言處理工作,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般細心,我只在意孩子是否過得好。另外,我之所以說盡可能,是因為我畢竟不是負責人,只是團隊中的一員。
二、 “如果你為了一個決定做了一張表,列出一長串的好壞、利弊,卻依然無法決定,那麼答案就是否定的。” –多閱讀,就能找到你感興趣的。
這段話,我曾在社群上分享過自己的看法:
這段話,令我相當有共鳴。我還記得小時候,跟哥哥很沉迷去台北地下街抽盒玩,由於那時候還是學生,財力有限,因此每每看到有些心動的盒玩,都會礙於資源有限,無法每種喜歡的系列都抽,僅能選其中一種系列來抽,因此,我們常常在猶豫不決時就會冒出一句話:「出去吹吹風,就會清醒了。 」
而當我們真的出去吹吹冬日的寒風後,往往就會冷靜許多,選出自己最想要抽的系列,或是完全放棄不抽。
從那之後,每次遇到猶豫不決的事物,我都會刻意去做別件事來分散我的注意力,當我把焦點轉移出自己的目光後,待一些時日的沉澱,再回頭看看當時的躊躇,往往都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需要這個東西,甚至我還會忘記要回頭檢視自己的欲求。
其實列舉利弊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尤其是你為之著迷時更是如此,若是買東西的煩惱,我甚至可以猜到你列出來的弊端,可能就是寥寥無幾,可能是怕被家長、伴侶罵,也可能是價格高昂等等,但利處卻可以寫得五花八門,甚至還可能列出,若有了這隻智慧錶,我每天都能督促自己走10000步,要我說,如果你之前就沒走10000步的習慣,就算買了這隻錶,你也不太可能會養成這個習慣的,因為我就是這樣。
但人總有任性的時刻,這無關乎利弊,若你無法忍受,那麼享受當下也無妨。
不過要切記,人生永遠都在選擇,偶爾的瘋狂有益身心,但持續的任性,最終只會墮落、自毀。
第二部:關於快樂,看標題似乎是要準備大灌特灌心靈雞湯的感覺,但實際上,他在告訴我們培養好習慣的方法與重要性,以及如何精進自己的方式,而快樂的基礎也將由此而來,但不得不說最後一章講述得有些空泛,也可能是我這個年紀無法領略,因此並不多加評論,待年紀增長些後再來看看。
如第一部的註腳一般,作者對於習慣的養成也是透過複利達到,這一點與「原子習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盡管如此,作者能在這些篇章中闡述了不少發人深省的話語,單單劃線的部分就有十幾條,若要一條條拿來講,我看這篇文章肯定會破五千字吧,因此我只挑了三條我最有感觸的來分享:
一、 “每個人都會對某些事特別有動力,就算那些我們認為缺乏動力的人,可能玩起電玩遊戲就會突然動力十足。” –解放自己受困的靈魂。
我覺得這句話相當有趣,因為這也是我最近才認知到的一件事。這段話的的涵義相當明確,當人們在做自己的興趣時,總是那樣的積極、充滿活力,當事情與自身興趣相去甚遠時,那便會興致缺缺,這一點在職場尤為明顯。
前陣子,同事常常說自己老是學不會工作上的某項專業技能,同時也不像某些很積極的同仁,能夠自發性的學習、專研,他將這一切歸咎於自身的懶惰。或許在多數人眼中,確實是如此,但我卻並不以為然,因為在我眼裡他是個願意認真的人,有著很好的潛力,但不知為何的束縛著自己?或許,這有他的苦衷,而我也只能為他感到可惜。
當他如此自怨自艾時,我下意識的便駁斥了這樣悲觀且不真實的想法,我告訴他:「這並不是懶,只是沒興趣而已。」
在我眼中,真正懶惰的人是愛走捷徑的人,他們不在乎穩定與否,只求高效高產,基石不堅,最終只會事倍功半,這也是許多公司遇到的難處,畢竟上頭下旨要三更完成,誰敢到五更?能完成就好,又有誰在意質量?短期應付尚可,若是長期需求,卻如此應付,就只能得到懶人應得的業報了。
當人們對一件事情缺乏動力時,卻又不得不做時,這件事只會對他們造成壓力,進而產生厭惡,墮入惡性循環之中,痛苦、哀怨只會與日俱增,最終只能透過吃喝玩樂藉以逃避。
但產生動力又何談容易?
我認為好奇心便是最好的動力源,這是人類的天性、本能,但卻被安逸的生活所壓抑、被看似複雜的假象而膽怯,跳脫舒適圈,便是喚醒好奇心的開頭。
若你正好是喜愛閱讀的人,我想好奇心對你而言並不陌生,但若你卻依然缺乏動力,相信我,你只是缺乏勇氣,缺乏面對失敗、挫折的勇氣。
二、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喜愛閱讀。單純為了自己而讀,享受閱讀的過程,而且要盡可能廣泛閱讀,不要只讀這個社會對你有益的東西,或是別人建議你讀的。” –解放自己受困的靈魂。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做到這句話的人真的少之又少,在我印象中,應該只有兩個人做到過,一個是國中時的同儕,他酷愛閱讀軍事相關書籍,另一個是大學的同學,他則是博覽眾多網路小說,幾乎每個最新連載的小說他都追。
而我自己也是去年才開始發現自己的閱讀喜好,在那之前,我也總是閱讀多數人推薦的熱門書籍、哲青哥推薦的經典好書。
人們所追捧的書、知名人士讚揚的書,都是好書,他們總能點出這些書一百種優點,但我卻常常只能看到其中十種,或甚至更少,我可以理解這些書的傑出,但就像欣賞音樂一樣,品味是主觀的。
而閱讀的品味,也很大程度的反映出真實的自我,因此若你總是流連於百大書榜上的書單,你將忽視那些真正會讓你產生共鳴、產生感動的書,最終只會迷失自我,成為人云亦云的魁儡。
三、 “自我覺察和自我發掘是無止境的,是一輩子的事,沒有一勞永逸的解答,但你可以一天比一天進步。” –解放自己受困的靈魂。
在我許多文章中,最常探討的便是自我。很幸運的是,我總能在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已認知上的錯誤,並透過書寫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
當認知到自身思想上的偏狹時,我總會在腦中自我檢討,但我很清楚,這樣的自問自答,根本不會對這一切有任何的改善,就像抱怨一樣,紓壓了,但壓力源卻依舊存在,若要真正的理解這一切錯誤的源頭,只有正視它。
透過文字的書寫,將我內心的想法一層又一層的剝開,如此,我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而我又是源於什麼原因這樣看待它?而我是否要因此做出改變?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書寫其實是一件相當赤裸裸的事情,尤其是這類自我反思的文章,我必須向人們坦承自身的不足、無知,甚至是惡意,當我越誠實的在描寫這一切時,我也更能看清自己的缺陷。
而在書寫的過程中,我也發覺到,並不是每個缺陷都要填補,因為那便是你的特質,它的存在也將輔助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