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智者常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肚量有多大,福氣就有多深。」這些都是朗朗上口的話,要做到也非易事。順境的人不會無端發願,而且多數人都只為自己著想,所以發願與雅量都不容易。
因為不容易,願意去做的人顯得難能可貴。瑞萍年輕時在北部一家服飾量販店工作,一個月薪水兩萬多,因為沒有特殊專長,所以只能顧店。有一天,瑞萍去聽演講,在演講會場看到一張海報,上面寫著「募一份愛心到世界的家」,原來是捐款幫助弱勢的愛心活動,瑞萍很感動,想要用母親的名義慷慨解囊,可是她想到自己每個月兩萬多,要付租金、生活費,還要給母親孝親費,每個月的開支都是打平,沒有多餘的錢。
瑞萍有點沮喪,但是她很快振作起來,她跟上天許了一個願,用母親的名義捐款做好事,除了幫母親植福,也能幫助弱勢,這個願有上達天聽。一個多月後,瑞萍突然福至心靈,她想著也許批貨來賣比較容易存錢,於是她將量販店的工作辭掉,回到東部老家開了一間小百貨行,食物、飲料、日常用品,應有盡有。瑞萍邊賣邊學,邊進貨進邊學習控制存貨和成本,一年兩年,瑞萍竟然存到了一百萬,她毫無懸念將一百萬用母親的名義捐出,心願達成。
十多年來,獨身的瑞萍一邊做生意一邊做志工,她已經捐出六百萬給不同的慈善團體,她說這間店就像金雞母,也像聚寶盆,店裡所賺的錢她都用來分享,就像老智者說的,要做一個掘井人,因為福氣就像一口井,越掘越多,永不乾涸。瑞萍當初為母親植福的孝心發酵之後,隨之而來的福氣享用不盡,不僅自己不虞匱乏,還能照顧成千上萬的人。
瑞萍的母親也因為女兒的接引加入志工行列,她身體健康也心寬念純,孝順的女兒讓她晚年得以了解行善積德的重要,身體力行為自己的將來鋪路。老智者說,為人子之大孝就是接引父母識因緣做好事,有能力為自己植福。總是,阿公吃飯阿嬤不會飽,福要自己耕,好事要自己做,福與惡,別人一分一毫都頂替不來。
#自耕福田
#自得福緣
#以善入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