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對金錢不太有安全感,即使家庭收入穩定,生活無虞,但每當花多一點錢或存款減少,我就會有不安的感覺。而我辭去工作在家帶孩子那8年,即使只有先生一人在工作,我們還買了第二間房子,但卻是我對花錢最有焦慮感的時日。
最近,我正在進行一個「豐盛冥想21天」的活動,覺察到自己對花錢的不安全感,來自童年母親時常說的話:「家裡沒什麼錢,要節儉一點,不要亂花!」這種「限制性信念」讓我無法真正享受花錢的愉悅,並與錢財建立正向關係。
事實上,我周遭不少人都有類似的金錢焦慮,這些信念無形中影響我們對金錢的看法,進而影響消費行為,讓我們錯失提升生活與財務的機會。
花錢跟窮是兩回事,也不必然有因果關係,是一種負向思維。
一個錢打24個結,就是這種。
即使是必要的花費,仍然覺得自己不該花錢。
許多人願意為家人朋友花錢,卻不捨得在自己身上花錢。
這會讓人緊抓金錢不放,害怕做任何財務決策。
過度害怕支出,影響生活品質。這就是我的限制性信念。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良好的財務規劃,而不是一味節省,我正在學習並執行的路上。
寫下自己對金錢的想法,回顧童年經歷,找出影響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例如:「存款減少就等於不安全」,其實這是來自父母的擔憂,而不是現實的狀況。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信念,就能開始改變它們。
建立「愉悅消費金」,讓自己每個月可以在合理範圍內,花錢在讓自己快樂的事物上,例如旅行、美食、學習等。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體驗「金錢的流動」是自然的,而不是只會減少。
存下一筆緊急預備金,例如六個月的生活費,當達到這個數字時,就允許自己更自在地花錢。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在花錢時不再感到焦慮。
每天練習感恩已擁有的財富,並相信金錢會持續流入。例如,每次花錢時,可以對自己說:「這筆錢帶給我價值,我有能力再賺回來。」透過正向語言,慢慢減少對金錢的恐懼。
前三項我已經做了,第四項正在進行中,希望能持續轉化內在的限制性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財富,花錢就不再是焦慮的來源,而是一種自由的選擇,是來自於對金錢的信任與掌控。
吸引力法則也說,相信並有行動,才能心想事成。
我相信我會與金錢建立正向關係,豐盛會自然地流入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