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就焦慮?小心限制性信念,正在阻擋財富流向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小到大,我對金錢不太有安全感,即使家庭收入穩定,生活無虞,但每當花多一點錢或存款減少,我就會有不安的感覺。而我辭去工作在家帶孩子那8年,即使只有先生一人在工作,我們還買了第二間房子,但卻是我對花錢最有焦慮感的時日。

最近,我正在進行一個「豐盛冥想21天」的活動,覺察到自己對花錢的不安全感,來自童年母親時常說的話:「家裡沒什麼錢,要節儉一點,不要亂花!」這種「限制性信念」讓我無法真正享受花錢的愉悅,並與錢財建立正向關係。

事實上,我周遭不少人都有類似的金錢焦慮,這些信念無形中影響我們對金錢的看法,進而影響消費行為,讓我們錯失提升生活與財務的機會。

我整理了幾種常見的花錢限制性信念,看你有沒有中

1. 花錢會讓我變窮

花錢跟窮是兩回事,也不必然有因果關係,是一種負向思維。

2. 省錢才是美德,花錢是浪費

一個錢打24個結,就是這種。

3. 花錢會讓我內疚

即使是必要的花費,仍然覺得自己不該花錢。

4. 我不值得為自己花錢

許多人願意為家人朋友花錢,卻不捨得在自己身上花錢。

5. 錢很難賺,花錢要特別小心

這會讓人緊抓金錢不放,害怕做任何財務決策。

6. 花錢等於失去安全感

過度害怕支出,影響生活品質。這就是我的限制性信念。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良好的財務規劃,而不是一味節省,我正在學習並執行的路上。

要轉化花錢的限制性信念,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執行方式

1. 覺察與重新定義金錢信念

寫下自己對金錢的想法,回顧童年經歷,找出影響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例如:「存款減少就等於不安全」,其實這是來自父母的擔憂,而不是現實的狀況。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信念,就能開始改變它們。

2. 練習「有意識的花錢」

建立「愉悅消費金」,讓自己每個月可以在合理範圍內,花錢在讓自己快樂的事物上,例如旅行、美食、學習等。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體驗「金錢的流動」是自然的,而不是只會減少。

3. 建立「安全感存款」

存下一筆緊急預備金,例如六個月的生活費,當達到這個數字時,就允許自己更自在地花錢。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在花錢時不再感到焦慮。

4. 練習豐盛思維

每天練習感恩已擁有的財富,並相信金錢會持續流入。例如,每次花錢時,可以對自己說:「這筆錢帶給我價值,我有能力再賺回來。」透過正向語言,慢慢減少對金錢的恐懼。

前三項我已經做了,第四項正在進行中,希望能持續轉化內在的限制性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財富,花錢就不再是焦慮的來源,而是一種自由的選擇,是來自於對金錢的信任與掌控。

吸引力法則也說,相信並有行動,才能心想事成。

我相信我會與金錢建立正向關係,豐盛會自然地流入我的生活。

 

avatar-img
7會員
75內容數
20多年媒體經驗,這裡將分享: 1.愛說話聊健康 (健康及公衛知識的日常應用) 2.主婦理財筆記(家中的財務大臣要知道的理財之道) 3.採訪寫作那些事(有我20多年來媒體工作經驗和採訪寫作技巧分享) 4.我的Podcast節目內容 5.小書房(好書推薦) 6.日常小宇宙(生活體驗,心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創齡生活筆記 的其他內容
隨著斷捨離的流行,金錢整理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透過整理皮夾、存摺及保單等金融相關物品,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更能幫助開啟金錢的流通通道。日本理財顧問市居愛的書籍《金錢整理》指導讀者以清晰的邏輯整理財務,增強對資金的控制,讓金錢流入更順暢。本文將分享整理過程中的實用技巧,幫助讀者簡化金錢管理。
想問一下大家,每天錢財進進出出,可能是薪水、房租、投資的收入、可能是日常消費、教育金、孝親費、房貸的支出。你有檢視過自己或家裡的財務健康度嗎? 就是做財務健檢,了解財務體質。 理財規畫不是盲目投資,而是先透過盤點自己財務的現況,以及規避會遇到的風險,再計畫完成財務目標,才不會迷失方向。
很多人想藉由投資理財獲利、賺錢,卻對投資理財很陌生,不懂投資標的、產業脈絡、企業財報、金融市場、財經情勢、投資標的,最快的方法就是聽人「報明牌」,或是問人「XX標的還可以買嗎?」   這種以為快速得到答案的方式,最不用傷腦筋,但你要賺到錢,很難! 我來告訴你七個理由:
本週臺灣AI明星雲集,台積電帶動股市紅翻天,但我沒有追,本篇文章分享50+的我心安穩穩賺的心得,包括依循投資目標、進行資產配置、分類投資資金等方面的實際做法和心得。適合不追求高報酬、注重穩定增長的投資者參考。
不少父母基於儲蓄或理財規劃,會幫子女買儲蓄險,或是幫子女買壽險,之後要把要保人改為子女時,一定要留意贈與稅的問題。
股市裡有不少跟動物有關的術語,這些代表動物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都有,認識牠們,也能提升財商。這篇文帶大家認識,何謂牛市、熊市、黑天鵝、灰犀牛、鴿派、鷹派、貓頭鷹派、股市禿鷹、鱷魚原則。
隨著斷捨離的流行,金錢整理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透過整理皮夾、存摺及保單等金融相關物品,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更能幫助開啟金錢的流通通道。日本理財顧問市居愛的書籍《金錢整理》指導讀者以清晰的邏輯整理財務,增強對資金的控制,讓金錢流入更順暢。本文將分享整理過程中的實用技巧,幫助讀者簡化金錢管理。
想問一下大家,每天錢財進進出出,可能是薪水、房租、投資的收入、可能是日常消費、教育金、孝親費、房貸的支出。你有檢視過自己或家裡的財務健康度嗎? 就是做財務健檢,了解財務體質。 理財規畫不是盲目投資,而是先透過盤點自己財務的現況,以及規避會遇到的風險,再計畫完成財務目標,才不會迷失方向。
很多人想藉由投資理財獲利、賺錢,卻對投資理財很陌生,不懂投資標的、產業脈絡、企業財報、金融市場、財經情勢、投資標的,最快的方法就是聽人「報明牌」,或是問人「XX標的還可以買嗎?」   這種以為快速得到答案的方式,最不用傷腦筋,但你要賺到錢,很難! 我來告訴你七個理由:
本週臺灣AI明星雲集,台積電帶動股市紅翻天,但我沒有追,本篇文章分享50+的我心安穩穩賺的心得,包括依循投資目標、進行資產配置、分類投資資金等方面的實際做法和心得。適合不追求高報酬、注重穩定增長的投資者參考。
不少父母基於儲蓄或理財規劃,會幫子女買儲蓄險,或是幫子女買壽險,之後要把要保人改為子女時,一定要留意贈與稅的問題。
股市裡有不少跟動物有關的術語,這些代表動物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都有,認識牠們,也能提升財商。這篇文帶大家認識,何謂牛市、熊市、黑天鵝、灰犀牛、鴿派、鷹派、貓頭鷹派、股市禿鷹、鱷魚原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金錢焦慮來自生活中的Debuff,每個月的房租、水電、餐費、手機費等等,就像不斷的扣血、扣血。
「原本以為只要有更多的存款和資產,對錢就會不會那麼焦慮。」 「經過幾年打拼,現在存款有了,不動產也有了,為什麼還是常常擔心錢不夠?」 一位創業有成事業穩健的朋友A,在某個周末向我吐露出她總是對錢感到不安的心事。 也由於這股不安,她幾乎無時無刻都想著奮力賺錢,像隻寓言故事中的螞蟻。
Thumbnail
別說錢不重要,當你離職時會深深明白有錢真好的道理,「錢到用時方恨少」,而且你的家人朋友可能比你還在意。 #有人認為,人生中有70%的煩惱來自於上班。 #可是不上班,會發現100%的煩惱都來自於沒錢。 沒錯,對於我有深刻的體會,金錢焦慮感會不自覺包覆生活。
Thumbnail
常常在「賺錢」和「喜歡的事情」面前糾結嗎? 本次為大家準備的是「消融金錢恐懼的調頻訊息」 底下有三組數字,請憑直覺選一組吧。
Thumbnail
今天休假,出門以前看了一篇我追蹤已久的創作者的文章,主要是《你與金錢關係?探索金錢的冰山下,來自於原生家庭的舊有信念》,但說也奇怪,我突然覺得。
Thumbnail
【金錢焦慮心得與重點】聽了主婦的新節目,心得是養小孩金錢焦慮比較大~ AI幫忙整理重點: #理解金錢焦慮表現、來源與性質 1. 金錢焦慮的常見表現: - 錢不夠,賺的錢不夠多。 - 房價高昂,通膨嚴重。 - 財務目標或責任(如養小孩、承擔父母負擔)使人感到焦慮。 2. 焦慮來源:
Thumbnail
在我童年的時候,家裡經常充滿著父母對錢不夠用的抱怨。記憶中,父母常常在晚飯後的餐桌上低聲討論,時不時地嘆氣。那時候的我,只能隱約感受到他們為錢所煩惱,但對於細節並不理解。只知道每次談到錢,家裡的氣氛總是變得有些沉重。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終於踏入社會,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時候,我才真正明白賺
Thumbnail
「把焦點放在自己有的,用創造力去找出解方。有時,解方可能很單純只是信念轉個彎而已。」󠀠 最近有一件事讓我感覺生氣。󠀠 每年我都會把上年度的錢結餘分配去多還我的房貸本金,今年特別想多還一些,所以還了一次之後,又另拿出一筆本來要投資的款項再去還一次,希望這樣能減少每個月支付房貸的費用…
Thumbnail
自從接案之後,金錢與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曖昧。生活的不穩定性帶給我金錢上的焦慮和恐懼,這樣低頻的生活讓我感到內心的孤寂及匱乏感越來越強烈。然而,這段對金錢的撞牆期也成為挖掘內心的機會。透過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我逐漸找到了安全感,並重新建立了對金錢和生活的自在。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金錢焦慮來自生活中的Debuff,每個月的房租、水電、餐費、手機費等等,就像不斷的扣血、扣血。
「原本以為只要有更多的存款和資產,對錢就會不會那麼焦慮。」 「經過幾年打拼,現在存款有了,不動產也有了,為什麼還是常常擔心錢不夠?」 一位創業有成事業穩健的朋友A,在某個周末向我吐露出她總是對錢感到不安的心事。 也由於這股不安,她幾乎無時無刻都想著奮力賺錢,像隻寓言故事中的螞蟻。
Thumbnail
別說錢不重要,當你離職時會深深明白有錢真好的道理,「錢到用時方恨少」,而且你的家人朋友可能比你還在意。 #有人認為,人生中有70%的煩惱來自於上班。 #可是不上班,會發現100%的煩惱都來自於沒錢。 沒錯,對於我有深刻的體會,金錢焦慮感會不自覺包覆生活。
Thumbnail
常常在「賺錢」和「喜歡的事情」面前糾結嗎? 本次為大家準備的是「消融金錢恐懼的調頻訊息」 底下有三組數字,請憑直覺選一組吧。
Thumbnail
今天休假,出門以前看了一篇我追蹤已久的創作者的文章,主要是《你與金錢關係?探索金錢的冰山下,來自於原生家庭的舊有信念》,但說也奇怪,我突然覺得。
Thumbnail
【金錢焦慮心得與重點】聽了主婦的新節目,心得是養小孩金錢焦慮比較大~ AI幫忙整理重點: #理解金錢焦慮表現、來源與性質 1. 金錢焦慮的常見表現: - 錢不夠,賺的錢不夠多。 - 房價高昂,通膨嚴重。 - 財務目標或責任(如養小孩、承擔父母負擔)使人感到焦慮。 2. 焦慮來源:
Thumbnail
在我童年的時候,家裡經常充滿著父母對錢不夠用的抱怨。記憶中,父母常常在晚飯後的餐桌上低聲討論,時不時地嘆氣。那時候的我,只能隱約感受到他們為錢所煩惱,但對於細節並不理解。只知道每次談到錢,家裡的氣氛總是變得有些沉重。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終於踏入社會,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時候,我才真正明白賺
Thumbnail
「把焦點放在自己有的,用創造力去找出解方。有時,解方可能很單純只是信念轉個彎而已。」󠀠 最近有一件事讓我感覺生氣。󠀠 每年我都會把上年度的錢結餘分配去多還我的房貸本金,今年特別想多還一些,所以還了一次之後,又另拿出一筆本來要投資的款項再去還一次,希望這樣能減少每個月支付房貸的費用…
Thumbnail
自從接案之後,金錢與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曖昧。生活的不穩定性帶給我金錢上的焦慮和恐懼,這樣低頻的生活讓我感到內心的孤寂及匱乏感越來越強烈。然而,這段對金錢的撞牆期也成為挖掘內心的機會。透過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我逐漸找到了安全感,並重新建立了對金錢和生活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