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母都是公務員,我們家過的算節儉,但也不愁吃穿。因此從小我對錢的感覺安穩,甚至理所當然。大學時候看到朋友在聊學貸、暑期打工,總覺得離我很遠。
直到創業後我才真正面對了「金錢焦慮」這件事。拿到的收入馬上轉手去繳各種材料帳單,生活開始變得吃緊。不過剛好我對極簡、簡單生活很有興趣,也已經實行一段時間所以低成本生活過的不算糟。
「簡單生活不等於節儉生活」
簡單生活是嚴格的選擇生活中的物品,並珍惜的使用;節儉的生活則是以盡量買便宜的東西為主。我可以有很少的衣服,但每一件我都很喜歡。我喜歡買水果、茶葉,而很少吃零食。我不擦保養品也不化妝,喜歡用精油蠟燭跟線香療癒。房間裡沒有裝飾品,但有很多書!
「使用錢的方法,反映了人生的姿態」
最近我開始反思,自己能使用的金錢不多,但也不想麻煩別人,導致除了基本生活我不太敢做其他事,我想等「有餘裕了」再做。但除了錢,我的青春也很有限啊!
我想學東西、想旅遊、想矯正牙齒…這類投資自己的事情我認為不應該等,想做就「想辦法」去做,尋找自學管道、窮遊方法等等。
「喜捨:帶著歡喜的心捨棄」
和捐款的概念略有不同,是一種單純希望別人好的心境。我馬上想到的是家人,我爸媽都很節儉,但能給的進修基金、創業資金,他們都堅定的給予。而我雖然養活自己有點勉強卻還是很喜歡在節日裡訂食物給家人同樂。對貓咪也是,我都會把她的東西擺在待購清單最前面。
我想這就是家人的「喜捨」吧,喜捨是不帶私念與執著的。
想著我很大方我很善良或希望得到感謝或回報,那便不是喜捨。
「金錢是流動的」
讓錢財流動,便是讓緣分流動。
流出去的錢或許在旅途中的某個時刻某個緣分流回來。也因如此,我不再堅持不接受家人的支援。畢竟家庭的支持,也是人生中難得的資源。感恩的使用,相信他們也會得到迴向。
本書作者枡野俊明是一名住持,講的不是理財方法,而更多的是金錢觀的分享。因為就算是僧侶,「金錢」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議題。從物慾、工作、人際、自我價值等各方面聊聊與金錢的關係。
書名對錢好一點,其實也就是對自己好一點。
錢不是為了儲蓄而存在,而是讓人生更豐富的道具。
「時間、自由、健康、快樂」
「金錢」只是其中一種使內心富足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