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初唐和中唐,桃梨媽咪自己並未進行這兩項檢測,
但醫生推薦我進行NIPT。NIPT的全名是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中文翻譯為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篩檢。這個名稱是全球通用的縮寫!在台灣做這項檢測的基因檢測公司非常多,
他們通常會與醫院合作,你可以在看醫生的時候取得相關的DM說明,
可能每家公司都會為了獨特性取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檢測名稱,
像是NIPS、NIFTY、NACE...等等。
這項檢測大多數目前現行的平台都是利用次世代定序(NGS)進行,
醫院通常會與生技公司合作,將血液送至基因檢測公司,
由基因檢測公司發報告給醫生,病人再回診聽醫生解釋報告。
🎯NIPT的原理
從原理來看,NIPT是檢測血液中游離的cell-free DNA,
游離的DNA包含媽媽的DNA以及胎兒的DNA,
這些片段通常短短的,經由放大分析後把它拼湊回去。
意思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有一位媽媽她懷了唐氏症寶寶,
那寶寶的21號染色體就是多了一條,在分析過程中,
一定會有一些是媽媽的正常DNA,有一些是唐氏症寶寶的DNA,
這個結果跟正常的孕婦DNA及寶寶DNA比起來,
它的21號染色體DNA就會多了一點點,報告就會呈現21號染色體異常,
NIPT就是藉由這種方式去運算並得到結果。
我們換個例子來說看看,假設今天是一位X染色體多一條的媽媽,
就是媽媽自己其實染色體異常,但她懷了一個正常的寶寶呢?
在分析過程中,媽媽的X染色體DNA比較多,寶寶DNA則是正常,
這個結果跟正常的孕婦DNA及寶寶DNA比起來,
它的X染色體DNA就會多了一點點,
報告就會呈現性染色體異常 (X就是性染色體),
這樣就是偽陽性,是一個假的異常訊號。
有沒有發現哪裡怪怪的?
沒錯,NIPT沒辦法區分異常是誰的,
是媽媽?還是小孩? 還是其實來自腫瘤或胎盤?
NIPT是由短片段拼湊回去的結果,拼湊回去的結果會失真。
雖然結果會失真,但與初唐及中唐比起來,NIPT還是非常準確了,
我們來看看NIPT通常很多DM都怎麼寫....
🎯NIPT簡介
NIPT 是一種非侵入性產檢,在 10 週後 抽媽媽的血,分析胎兒 DNA 是否有染色體異常。
優點:
✅ 無流產風險
✅ 比傳統初唐/中唐準確,針對 唐氏症 (T21) 靈敏度達 99%
✅ 10 週後即可檢測,不像初唐/中唐有時間限制
🎯NIPT的極限
10周的這個由來呢,是因為10周之前血液中的寶寶DNA不夠濃,
驗出來的結果有極高可能都會被媽媽的DNA影響,
導致NIPT的結果是媽媽的數據比較多,
這樣即使寶寶異常,也是驗不出來的。
用剛剛的唐寶寶來舉例,一位正常的媽媽她懷了唐氏症寶寶,
那寶寶的21號染色體多了一條,
在分析過程中,媽媽的正常DNA很多,
唐氏症寶寶的DNA也有,但是只有一點點,
這個結果跟正常的孕婦DNA及寶寶DNA比起來,
它的21號染色體DNA雖然可能比較多,卻是在誤差範圍內,
這樣的結果可能會被電腦判定正常,就是偽陰性,是一個假的正常訊號,
起因是因為週數不夠大,血液中寶寶的DNA不夠多導致的。
10周之後,寶寶在快速成長之下,DNA釋放的會越來越多,
多到在血液中足夠被偵測到,那這樣的NIPT結果才會有意義,
寶寶的情況才能真實呈現。
那如果媽媽自己有癌症或腫瘤,會是什麼情況呢?
癌細胞也會釋放DNA,而且癌細胞本來就不正常,
它會干擾NIPT的結果,可能測起來就亂七八糟的。

根據最新的國際專家建議,NIPT仍然有一些限制。
首先,NIPT僅為篩檢,並非確診,
可能會出現偽陽性(結果異常但實際正常)或偽陰性(結果正常但實際異常)。
由於檢測是基於媽媽的血液,就像剛剛說的那樣,
如果媽媽本身有染色體異常或癌症,結果可能不準確。
此外,在雙胞胎或多胞胎的情況下,
無法區分來自哪個胎兒的DNA(就像沒辦法區分媽媽與寶寶),
而且也不知道會不會有哪個寶寶釋放出來的DNA特別少,
這也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NIPT偽陰性及偽陽性案例
以下是一些可能發生的偽陽性或偽陰性的案例供參考:
- 案例一(偽陽性):胎盤異常導致NIPT結果異常,最終羊膜穿刺檢查結果正常。
- 案例二(偽陽性):媽媽本身存在異常,導致NIPT結果異常,最終羊膜穿刺檢查結果正常。
- 案例三(偽陽性):媽媽患有癌症或不明腫瘤,影響NIPT結果。
在雙胞胎的案例中,可能會發生以下情況:
- 案例一(偽陽性):雙胞胎檢測結果異常,但無法確定異常來自哪個胎兒,最終需要羊膜穿刺確認。
- 案例二(偽陰性):雙胞胎檢測結果正常,但實際上有一個胎兒存在異常,異常胎兒的DNA釋出較少,可能被正常訊號掩蓋。
根據我的經驗,儘管我從事NGS多年,
對這項檢測的可信度十分有信心,
但在懷第一胎時,由於擔憂和緊張的情緒,我最終沒有選擇NIPT,
因為我害怕那個1%的偽陰性機率。
周遭一些面臨求子困難的媽媽則選擇了NIPT,
因為這項檢測風險最小!99%已經足夠了!!
不論選擇哪個檢測,最重要的是考慮這個風險,並問自己:你能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