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AKI) 是住院病人常見的併發症,嚴重時可能導致電解質異常、高血鉀、代謝性酸中毒,甚至腎衰竭需要透析。快速鑑別 腎前性(Prerenal)、腎實質性(Intrinsic)、腎後性(Postrenal)腎衰竭,對於選擇適當治療至關重要。
本篇文章將探討:
✅ BUN / Cr 比值如何幫助區分腎衰竭類型?
✅ 尿液指標(FENa、尿比重)如何輔助診斷?
✅ 如何根據臨床表現與檢查選擇適當治療?
📌 BUN / Cr 比值的臨床意義
📌 高 BUN / Cr(> 20:1)= 可能為腎前性腎衰竭,低 BUN / Cr(< 10:1)= 可能為腎後性腎衰竭!
📌 機制:腎臟灌流不足,導致腎絲球過濾率下降,但腎組織本身沒有損傷
🔹 常見原因:
🔹 實驗室特徵:
✅ 治療策略:
📌 「腎前性 AKI = BUN / Cr > 20:1,尿鈉低(FENa < 1%),治療以補液為主!」
📌 機制:腎小管、腎間質或腎絲球受損,導致腎功能下降
🔹 常見原因:
🔹 實驗室特徵:
✅ 治療策略:
📌 「腎實質性 AKI = BUN / Cr 10-20:1,尿鈉高(FENa > 2%),尿沉渣有異常管型!」
📌 機制:尿路阻塞導致腎臟無法正常排尿,進而影響腎功能
🔹 常見原因:
🔹 實驗室特徵:
✅ 治療策略:
📌 「腎後性 AKI = BUN / Cr < 10:1,超音波顯示腎積水,治療重點是移除阻塞!」
✅ BUN / Cr > 20:1 = 腎前性 AKI(脫水、低血壓) → 補液
✅ BUN / Cr 10-20:1 = 腎實質性 AKI(腎小管損傷) → 避免腎毒性藥物
✅ BUN / Cr < 10:1 = 腎後性 AKI(尿路阻塞) → 影像學檢查 + 導尿
🚑 「AKI 三分法:腎前補液,腎內避毒,腎後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