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我是薩奇🐰因為換了指導教授,我過去所收的問卷與訪談資料全部不能用,所以需要重新透過訪問蒐集資料。於是這個月的我,卯足全力地進行訪問,也終於快到訪問的尾聲了🎉其實要重拾訪問是困難的,因為前老闆朝令夕改與不說清楚的指導方式,我過去的訪問大綱不是突然被改題目,就是訪完才被臭罵說內容都不能用。搞得我這次超級緊張,所幸到目前為止都還算順利。撇除大家論文中研究方法那個章節會撰寫的內容,以下想跟大家分享我於這次訪問時所發現的小撇步、逐字稿生成工具等。
(一)真誠地邀請潛在受訪者
要做訪談,最擔心的就是找不到受訪者。在寄出邀請時,我會建議要清楚闡述自己的研究在幹嘛,以及真誠地表達為什麼會想要邀請人家,有什麼非他不可的原因。以我為例,我在寄信或傳訊息給過去幫我填寫問卷,並填答得很好的人時,就誠實地表示說我換教授了,所以過去那些問卷資料都不能使用。並表明因為他們之前填答的內容真的很棒,若是他們有符合我研究設定的身分,真的非常希望他們可以繼續參與我的研究。最後也可以跟欲邀請對象提一下訪談是怎麼進行的。(請參考以下的邀請範例)
我在發出邀請後,排除無空閒時間、不符合身分,與未回覆訊息的人,其餘的人皆答應受訪喔!如果還是擔心的話,可以思考「如果是自己收到這份邀請時,會不會答應受訪」來做撰寫訊息的考量喔!
(二)預先確認錄音錄影設備是否充足、完善
若是進行面對面訪談,記得準備超過一套錄音設備,以防設備出狀況。或是進行視訊訪問時,要注意是否將對方與自己的聲音一同錄製。在我過去第一次訪問時,就發生過只有錄到影,但卻沒有錄到音的狀況啊啊啊啊!那時候真的超崩潰,只能硬著頭皮再去拜託受訪者能不能再訪一次。很幸運地人家不但沒有毆打我,還同意了,最後順利地完成訪問。
這次我也是要用視訊的方式訪問,我發現使用Google meet搭配上Google One方案,可以錄製整場會議!試用時間長達一個月,研究生完全可以在這個期間完成訪問。也不用擔心什麼東西沒有設定好,一鍵按下去就開始錄製了!真的是一個造福研究生的試用方案,大推給需要錄製會議的學術郎們!
(三)熟悉自己要訪談的題目
研究者就像訪談的主持人,必須要清楚整個流程。就算不能直接背出訪綱,也要大致上知道自己需要問什麼問題,或是自備小抄輔助。也建議大家大概分配每個部分預計要花的時間,以免訪談時間過長,或是偏離主軸。不過也不需要太過擔心,會隨著訪問越多人,對於整體流程,或是題目的串接會越來越熟悉的!
(一)提醒自己多聆聽,少插話
訪問最重要的是聆聽受訪者的經驗,盡量不要打岔,或是對受訪者提出封閉式提問。也不要一談到自己有興趣、熟悉的部分就開始大閒聊。打岔的話,其實也容易會造成往後資料處理的不易,可能會聽不清楚誰在說什麼,造成謄稿的困難。全部的問題有問到就可以收工了。如果真的會很容易忍不住的話,可以想說未來分析的內容,都是著重於受訪者講出的內容,而非自己提問或是補充的部分。也要記得如果亂講一通,訪問很冗長的話,逐字稿就會打得很辛苦啊啊啊!請大家要注意這一點!
(二)引導受訪者多分享個人經驗
比起遇到話多的受訪者劈哩啪啦說一堆,讓謄稿這件事變得更加困難。我更害怕遇到少話的受訪者,問一句就只回答一句,有的人甚至只說幾個字而已。這個原因有可能是受訪者因為緊張,本身個性使然,或突然忘記自己要說什麼。這時候身為研究者,可以請他補充更細部的內容,像是問他:「有什麼具體的例子嗎?」「怎麼說呢?」「還有什麼遺漏的要補充嗎?」盡量讓受訪者回憶一下自身的經驗,增加回答的豐富程度。
雖然做訪談非常有趣,可以聽到受訪者分享不同的個人經驗。但是大家最討厭的,絕對是謄逐字稿!我一直以來都會先將錄音檔丟入逐字稿生成的工具,再來做校對的工作。我這次使用的逐字稿生成工具是vocol.ai,會推薦的理由是因為它的試用版給的分鐘數很長(200分鐘),還可以使用ai分析,生成摘要等功能。只要在背景音不會太吵雜的情況下,生成的文字都蠻精確的。缺點的部分是聲音的辨識容易出錯,需要研究者自行修正。不過整體而言,vocol.ai還是對研究生非常友善又不用特別花錢的工具,因此推薦給大家!
希望上述內容可以對要做質性研究的學術郎,或是要生成逐字稿的人有所幫助。如果大家有好用的軟體,也可以推薦給我~下週巴茂會分享她這週聽與音樂有關演講。這週也感謝大家收看,那我們就下週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