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幣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形制、工藝、文字與圖案都很有可觀,不僅體現各時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也反映當時的審美與價值觀。古錢幣不僅具有投資價值,更是研究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對錢幣的觀察與分析,收藏者可以深入理解中國經濟史的發展脈絡,體會歷代匠人精湛的鑄造技藝,並享受探索與發現的樂趣。
中國古錢幣的發展與當時的政治與經濟情勢密不可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根據自身需求鑄造不同形制的貨幣,如布幣、刀幣、圜錢與蟻鼻錢等,形制各異。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半兩錢,奠定了中國貨幣統一的基礎。
此後,各朝代依據自身經濟發展需求推行不同貨幣政策,例如漢代的五銖錢使用長達七百年,唐代的「開元通寶」確立了「通寶」作為錢幣名稱的傳統。圓形方孔錢逐漸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主流形制,直至清末被機制貨幣取代。
中國古錢幣可依材質、形制和用途分類。銅錢是最常見的流通貨幣,鐵錢是部分地區因銅料短缺而使用,金銀幣則主要用於皇室賞賜或特定交易。形制上,包括圓形方孔錢、布幣、刀幣、蟻鼻錢和圓形圓孔錢。用途上分為流通貨幣、紀念幣和賞賜幣。
圓形方孔錢的發展始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秦始皇統一後推行,使其成為第一種全國通用貨幣。漢代改為五銖錢,此後,隋唐時期推行開元通寶,宋元明清期間錢幣鑄造技術日益成熟,直至清末,逐漸被機器制作之銅元、銀元等現代貨幣取代。
收藏與鑑賞古錢幣需注意錢文與圖案的藝術價值,以及鑄造工藝的精細度和版別。影響市場價值的因素包括稀有度、品相和市場需求。鑑定與辨偽時,建議透過專業機構,並注意觀察錢幣材質、字體與銹色。
收藏者應保持長期投資的心態,注重文化興趣,並遵守法律規範,確保合法來源。中國古錢幣不僅是交易工具,更是歷史文化的見證。透過收藏與鑑賞,我們能增進對歷史的理解,體會藝術與工藝之美,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與收穫。
以下是一些關於中國古代錢幣的辭典和專書:
1·李慎之《中國古代錢幣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王炳南《中國古代錢幣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3.李學勤《中國古代錢幣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張學明《中國古代錢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後記□
敝校博士畢業生徐君,擁有四本古錢幣,皆其已故親族搜集。棄置多年,轉贈給我研究欣賞。今天打開來看,涵蓋歷代古幣,很有歷史價值。可惜有些古幣因保存環境不佳,已經朽壞。這是第一篇賞幣文。或許比較陌生,希望文友們也能感興趣。😀🤔
錢鈔保存簿之1(李建崑攝影)
部分古錢幣(李建崑攝影)
部分古錢幣(李建崑攝影)
部分古錢幣(李建崑攝影)
李建崑攝影
李建崑攝影
李建崑攝影
李建崑攝影
部分古錢幣(李建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