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用痛苦作為代價,換取了超越世俗的自由;那份孤獨與掙扎,正是創造真實自我的必經之路。"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月亮與六便士》
「身心靈課程」指一系列旨在整合心靈、身體與精神發展的課程或活動,這類課程強調全人健康,並試圖透過各種非正規心理治療方法(如冥想、瑜伽、正念訓練、能量療癒、靈性覺醒等)來提升個人的自我認識、情緒管理和整體。這些課程常見於推動壓力管理、提升生活品質和促進個人成長的領域。
最近看到錫蘭在youtube發的一個影片,在講身心靈課程的非正規治療行為會導致參加人會有更不好的心理狀態,但看其他參與相關活動的人卻覺得好像還不錯,這讓我很好奇,或許我們可以用消費者和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有些人需要身心靈課程(以下用課程簡稱),甚至為課程維護。
錫蘭在youtube上踢爆身心靈課程的弊端引起大眾討論
相對於原始人或是8+9的打劫模式,我們很常會用錢作為唯一的評判來公平競爭,這帶來很多副作用,面對文科或藝術價值往往都是打低分,往實用主義方面處理,這樣的效果是很多人知道怎麼讓自己變得有用,但不知道如何成為自己。這時課程的幫忙可以舒緩焦慮,非常符合商品本身的社會期待-滿足客人的特定慾望,就如同餓了會買食物吃,累了想睡覺一樣。有個諮商商品跟你說,你要一直痛苦思考自己是甚麼,諮商本身不太提供你建議,幫你整理跟GPT一樣的內心話的統整,更靠北的是一周一次一小時要1500元起跳,商品賣不好是必然的。
你要知道資本主義基本上只看成本和收益,鋌而走險這中間要打點的事物所花的錢注定產業會受到限制,就像美國拉斯維加斯賭場一樣,可口可樂和其他民生用品的年營收遠遠勝過賭場5年的營收,黃牛也差不多如此,甚至是詐騙,大家討厭如此可能是因為小時候,老師所教導的理念中視為不道德,都認為自己認真工作才因該賺最多錢,事實上這時代努力不太有用,過去因為知識傳播速度差可以勤能補拙代替,現在知識傳播快反而需要變通和創新才能生存,蠻多人都不願意面對現實並做出改變。

人們交易都是為了自身的某種需求
2.商品本身就不太需要知道原理
這樣腦袋空空的客人更是課程的需要者,畢竟你吃飯也不需要知道豬排前身的豬有沒有過的舒適或是得憂鬱症,或是穿衣服知道衣服怎麼製成,有些人願意理解商品避免選擇到不喜歡的商品,有些人不做功課直接買商品的也大有人見,知情同意書顯得很雞肋,療法解說也只是事先免責說明的概念,客人覺得有效就會留下,不滿意就離開,不用向諮商那樣第一次諮商就要花10-20分鐘寶貴時間去講一個你根本用不到的同意書,更別說可能會仔細講解療程的人,人們只在乎是否有效,不在乎過程。
由於市場教育我們台灣大眾重視物質勝過心理,我們本身對於心理探索就沒有很多認知,這類課程通常不受監管,效用多半屬於難以量化的心理感受,課程內容和所謂「療效」的宣傳話術,而消費者難以在購買前驗證真偽,只能從參加人員的心得中找到一些可能的參考,這種資訊不對稱和非客觀測量是讓課程擁有相當高溢價的關鍵。
你說資訊不對稱會讓消費者受苦,消費者不是白癡,每個人的都知道自己要做甚麼,你從交友軟體也能看的出來,很常會出現可能配對後只聊一句就取消配對,這種花一大堆錢當然會更審慎處理,當然也會有人因為資訊準備太多而放棄研究,隨便買課程的人大有人在。

諮商知情同意書部分
3.cp值和情緒主導的商品價值判斷
在遊戲理論裡面就是把你的性念中價值判斷做排名,大部分的人還是會以結果的爽度為主,內心比重自然會把爽感排第一,價錢或是合法性的排名放後面,假設只有正規心理治療和課程,兩個價格差不多或是課程比正規治療貴的情況,如果課程可以給人帶來情緒上的改變的承諾,光是這點就能贏過正規治療。
為什麼他們對於承諾看重的價值比理性高?在文化和社會資本低甚至是沒有的情況下,人們很難看在長遠的事情或是大局觀,會傾向看近期事務,他們能看到的只有心情不舒服和想要改變,這時課程可以趁機而入,投入金錢時間尋求內心回報。

搜尋領導力會出現許多講座課程
可以代替到我的位置想想看,你是一個花了6年讀完大學的雙學位的人,但你中間沒有人告訴你該做什麼,你只能努力和花時間摸索後知道可以考銀行來逃離你家鄉這種低薪條件,你也知道你到台北或台中工作所花的錢和時間,跟你家鄉附近找的薪資差不多,甚至能存下的錢還比在外打工還要多,但你不敢跟誰說,家人也期待你考上銀行,但家人沒辦法給你太多經濟支持,在你考不上時順便鄙視你來發洩他們的焦慮,你也需要邊工作邊讀書試著掙扎,看著你的同學一個比一個厲害和自己工作時遇到的刁難顧客,你這時不敢跟誰說或是問解決方法,他們所說的都是要我努力讀書趕快考上銀行,這種社會形成的冷漠正式讓這種課程引進的最好溫床。這種冷漠遇到比我境遇更差的人,有更大影響。

富豪眼中幫助窮人一些思考
在理性層面,課程充當了心理服務的替代品,這些課程提供你一些很好的名詞(領導力,啟發...),滿足了缺乏引導的需求(哪怕方式非正統),在小時候父母都忙著賺錢和貧窮習慣,連花個錢去買自己喜歡吃的食物都不太行,突然有個地方告訴你有個師傅願意花時間教你如何面對這些人生或是自己,時常與你聊天,你不暈船才怪。社會上貴人相助真的是很少,畢竟貴人幫助你的前提是你真的有一些潛力可以幫助他們才會持續支持你,大部分的貴人頂多只是耍點嘴皮子稍微提醒你就閃人,能不能啟發看你的天賦,這種從頭幫到尾的支持根本是珍寶(你有看過博恩幫助過窮人嗎?)。
在非理性層面,許多參與決策並非冷靜權衡,而是受情感與偏誤左右。即使缺乏專業執照與科學證據背書,對個體而言,心理效用的滿足往往比理性的證據更有說服力。窮人不缺鄙視、嫌棄、無助或是苦痛,窮人缺的是一個的人尊重看待、包容、幫助和歸屬感,比起一個從頭到尾只在旁邊默默旁著的諮商來說,這種主動支持和幫助會給參與者巨大的勇氣和情感聯繫。

大富翁如同現在台灣炒房一樣,不會因為你的貧窮而讓你少交房租
總結
簡單來說,我們買商品都是期望它能滿足某種需求,對於窮人來說,本身居住的環境對於他們所需求的事物會有改變,相對於追求理性的毫無盡頭的徹底改變,窮人會喜歡情緒支持居多和立刻有改變的感覺,他們自然會對正統諮商系統感到排斥,一方面是過程又久又花錢又看不到成效,另一方面對於心理治療的理解只有讓情緒不要痛苦,最後窮人選擇課程也不難想像。
這要解決也很簡單,要馬跟診所一樣有健保補助,一次只收200-500元,或是直接禁止類似課程可以大幅結束這些問題,只不過也很難讓真正需要的人去做諮商。這個影片只是讓那些生活過得還行或是很好的人意識到原來有這些黑暗存在,原來有人真的像舔狗那樣,願意豪擲錢金只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轉變人生的契機,一個充滿承諾和溫暖的陪伴與指導,不會因為你重複失敗而默默離去的保證,畢竟這些特質在有錢人是跟不會出現的,除非你有錢或技能。
這讓我想到A先生(可以參考這篇),說我一輩子最好的職業就是銀行,當下覺得他在瞧不起我,現在能夠意識到他的人生歷練知道如此,但他也因無法在我身上獲取價值後離開。離開他後,我也在思考自己想要甚麼?或許這也是我繼續寫作的原因,從中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天或是思考,等到我成功當下前的這段紀錄,或許是可以讓其他人能改變的契機和線索,祝福我之後也能如此繼續寫下去,哪天我能同時掌握月亮和六便士的時候,或許我能感受到第一次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