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 Futurism 報導,CNET 自 2022 年 11 月起,開始在網站上發布由 AI 撰寫的文章(大多與理財相關),並以「CNET Money Staff」作為署名發表。
Image: DALL·E 3
然而,這些由 AI 生成的文章卻充斥著錯誤和抄襲的內容。在 CNET 發布的 77 篇 AI 文章中,有超過一半的文章需要進行更正。另外根據 Ars Technica 報導,很多文章還抄襲了其他新聞媒體競爭對手的內容。
2023 年 1 月,維基百科(Wikipedia)的編輯 David Gerard 在其公司的「可信來源論壇」(Reliable Sources forum) 寫道:「CNET 一般被認為是一個可靠的普通科技媒體,但他們現在開始嘗試發布充滿錯誤的 AI 生成文章。」、「到目前為止,這個實驗進行得並不順利,而這本來就不應該順利。」Gerard 警告說:「這些文章中的任何一篇,如果出現在 Wikipedia 條目中,都應該被移除。」他的看法引發眾多迴響,最終導致 CNET 的 Wikipedia 評級被降至「通常不可靠」(Generally unreliable)。CNET 母公司 Red Ventures 的一位前員工表示,這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 SEO 工作」。
維基百科目前將 CNET 文章的可靠度評級依三個時期區分開來:

維基百科的可靠來源/常見有爭議來源列表。圖片擷取自 wikipedia (2024.04.11)
- 2020 年 10 月之前:CNET 仍被視為是一個相當可靠的科技新聞來源。
- 2020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1 月:在被 Red Ventures 收購後,CNET 開始越來越多以增加廣告收入和其他商業目的為導向的內容。
- 2022 年 11 月之後:AI 文章大量出現在CNET 上。維基百科指出,這些文章完全是為了搜尋引擎優化(SEO)排名和塞入廣告連結而生成的,且充滿了錯誤。更糟的是,CNET 並未向讀者坦承這些文章是由 AI 撰寫,直到 The Verge 和 Futurism 曝光此事。
對於 CNET 的 AI 文章醜聞,Techdirt 的評論一針見血:「我們早已多次指出,將 AI 整合到新聞業的早期嘗試,已經被證明是一團糟,導致大量粗製濫造的產品、危險的謊言和抄襲。」這顯示媒體高層可能在未完成審慎評估前,就倉促將尚未成熟的 AI 技術推上檯面。他們將 AI 視為一種削減成本、自動化生產以吸引點閱率的廉價文章生成工具,卻忘記了 AI 目前還很難生成高品質、真實可靠的內容。
此事件引發了外界對媒體應用 AI 技術的反思。身為一家知名的科技新聞媒體,CNET 本該以更謹慎、負責任的態度對待 AI 技術,然而倉促上線的 AI 文章卻暴露了諸多問題,損害了自身的公信力。
企業該注意的是:
- 企業在應用 AI 技術時,必須審慎評估其影響,制定嚴謹的標準和流程,確保生成的內容符合品質和道德要求。盲目追求效率和節省成本,而忽視了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最終只會損害企業的聲譽和公信力。
- 媒體應該以透明、負責任的方式應用 AI 技術,並讓讀者知道發生了什麼改變。CNET 最初試圖掩蓋其大規模使用 AI 生成文章的事實,這種欺瞞行為嚴重損害了讀者的信任,也使外界更加質疑其背後動機。媒體應該在明顯的區域標示 AI 生成的內容,讓讀者明白他們正在閱讀的不是由人類撰寫的文章。
- CNET 在推動 AI 應用的過程中,未進行充分溝通,引發了員工的擔憂,最終導致員工組織工會,要求獲得保障和決策參與權。事實上,公司應該與員工保持良性互動,聽取他們對 AI 技術的看法和建議,共同探討如何在確保內容品質和員工權益的前提下,合理運用 AI 技術。企業也應該重視 AI 技術對員工的衝擊,提供必要的教育訓練和支援,協助員工適應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
- 媒體在使用 AI 技術時,必須恪守職業道德和法律規範,尊重他人的智慧財產權。CNET 的 AI 文章被指抄襲了競爭對手的內容,這種行為不僅違反新聞倫理,也可能面臨法律訴訟的風險。媒體應該建立完善的著作權管理制度,確保不侵犯他人的權益。
CNET 的 AI 文章醜聞凸顯了應用 AI 技術時面臨的挑戰。媒體公司必須以負責任的方式使用 AI 技術,只有在人類/人工智慧的協同下,才能真正發揮 AI 技術的潛力,為讀者提供更有價值的新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