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不少有名的「阿誠」,學團裡也有一位阿誠,他總是能讓自己成為焦點。
在正式加入學團之前,學團裡的舊生就已經很熟悉這個名字。每到寒暑假,阿誠就會來「試讀」,甚至參與三天兩夜的旅行。他維持著「放假才自學」的步調已經一年多,平時依然在體制學校上學,但這段時間他帶給大家的印象深刻。每個舊生談到阿誠時,都能侃侃而談,甚至有學生像是發表觀察報告一樣,說了一大串分析後,最後總結說:「根據這些事例,簡單來說,他想講話就不管你聽不聽,不想聽則不管你在不在意。」聽到這樣的觀察讓人不禁有些難過,但也不得不承認,阿誠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已經逐漸凝固。要是他之後正式加入學團,會是怎麼樣的情況呢?說來也奇怪,阿誠明明每半年才出現一次,但他卻常常成為大家談論的話題。比起那些負面的印象,當話題繼續下去,大家更多是懷念他那段打打鬧鬧的相處時光。我心裡不禁浮現一個問號:「如果他真的有自學的意願,也相信我們的陪伴,為什麼不正式申請加入呢?」也許這樣的疑惑,孩子們心中或多或少也會有吧。
學期初,學生們經常誤以為阿誠因為請假沒來,每次討論分組時,總會提起他。
「阿誠怎麼一直請假不來?他是不是以為自學就是整天待在家裡?」學生A。
「阿誠上次還跟我們去旅行!他不是學團的學生嗎?」學生B回應。
「阿誠不是在XX國小上課嗎?他上次不是說學校很無聊,想來自學?」學生C接話。
當然,還有學生D、E、F、G、H、I、J、K,也紛紛關心阿誠。
我帶著心中的疑惑回應孩子們:「他有說過想加入自學團,但媽媽好像還在考慮。說起來,大家常提起他,似乎有很多負面印象。上次還有人舉報他不肯工作,你們是期待他來嗎?要確定耶!」
聽到學生們時常提起阿誠,我才發覺他在大家心中的存在感,竟然如此之高!他明明出現的頻率超低的!怎麼聽起來像是他天天都在學團一樣?事實上,我們對阿誠的認識並不多,每次說完再見,都不知道何時會再見。
媽媽對此猶豫很久,考量大多是因為爸爸不希望孩子離開體制,才一再推遲。我猜想,背後或許還有更多的考量,甚至難以啟齒。面對學習環境的選擇,家長所承受的壓力不亞於孩子。不過,阿誠已經用行動展現了他對環境的適應力和勇氣。
後來,阿誠終於正式加入了學團,我們才真切感受到他那不容忽視的魅力!
究竟怎麼一回事?也許,可以寫個幾回精彩的故事吧?我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