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oe 甩開電腦,深吸一口氣。
她剛剛才在會議上發表了一場「充滿氣勢」的報告,語氣篤定,條理清晰,還順帶駁倒了前輩的意見——她相信自己的觀點比任何人都正確。可會議結束後,主管的臉色有點微妙,幾位同事也沒像她預期那樣熱烈讚揚,反而低頭交換眼神,似乎在壓抑什麼。「不會吧……」她皺起眉,心裡有點發虛,「我剛剛……是不是說錯話了?」
她的腦海開始浮現會議中的片段,這才發現,自己說話時的語氣太過絕對,甚至有點咄咄逼人,還不小心打斷了前輩的發言。她本以為自己展現了強大的自信與專業,但現在看來,似乎更像是……不知天高地厚?
Zoe 感覺自己的世界有點崩塌😨。
她想了想,決定約 Alan 喝杯咖啡,這個總能用「底層邏輯」拆解問題的導師,應該能給她一些答案。
「過度自信?這問題可大可小。」Alan 咬了一口可頌,抬起眉毛,「但最關鍵的問題是,你有沒有分清楚『事實』和『觀點』?」
Zoe 愣了一下:「……什麼意思?」
Alan 拿起筆,在紙巾上寫下: ✅ 事實:數據、經驗、可驗證的資訊。
🔍 觀點:個人對事實的詮釋,可能對,也可能不對。
🎭 立場:受個人利益影響的觀點。
「妳在會議上說的那些話,是真的基於事實,還是只是妳的觀點?」Alan 抬起頭,看著她。
Zoe 想了想,心裡咯噔一下:「……其實我沒完全確認過數據,但我的直覺告訴我那是對的。」
Alan 笑了:「這就是**『為什麼 + 觀點』的陷阱**,妳覺得『我的直覺準』,然後加上一個『為什麼我們不這樣做』的句式,讓別人很難反駁。但問題是,妳的直覺未必準啊。」
Zoe 一拍額頭:「所以……我講得像是絕對正確,但其實只是個沒經過驗證的觀點?」
Alan 點頭:「妳要做的是『假設—驗證—結論—調整』。」
☕【實驗開始】
Zoe 決定做個小測試,在下一次會議前,她收集了一些真正的數據,針對她之前的論點做了更細緻的分析,並提前發給同事們,還刻意放慢語速,不再用絕對語氣說話,而是加上一些開放式的表達:「這是我的觀點,但也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她發現,這次同事們開始回應她的提案,甚至有人主動補充數據,幫助她優化方案。最令她驚訝的是,前輩竟然主動點頭認同她的部分觀點,甚至還幫她補充了幾個盲點。
Zoe 心裡湧起一股奇妙的感覺:**這才是合作的感覺吧!**🎯
📌【後記:底層邏輯的啟示】
當天晚上,Zoe 給 Alan 發訊息:「我發現,真正有自信的人,不是聲音最大的人,而是願意傾聽與修正自己的人。」
Alan 回了一個笑臉:「這才是乘法效應啊。你的價值不是『打敗所有人』,而是讓團隊因為你而變得更好。」
Zoe 看著手機,微笑起來。這場「過度自信」的教訓,或許正是她邁向真正職場智慧的開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