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 Andy 跟 家寧一家人 真的把這件事鬧上法庭,最主要的爭議應該會圍繞在幾個關鍵點:股權到底屬於誰?Andy 拿到的薪資合不合理?頻道收益怎麼分?商標權又歸誰? 這幾個問題,應該會是雙方爭論的重點。以下我們來一一分析,看看誰的勝算比較高!?

🔹 1. 股權歸屬:誰真正擁有「群海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 法律重點
- 根據 台灣《公司法》,股份持有者的權利應以 公司章程與股東協議 為準。
- 若 Andy 確實持有 25% 股權,並且股東名冊上有他的名字,那麼法律上他就是合法股東,擁有相應的投票權與分紅權。
- 家寧家族若主張「借名登記」,則需提出 簽署過的借名協議,或能證明 當初股份登記並非 Andy 自願或出資所得。
🏆 勝率分析
✅ Andy 勝率較高(70%)
- 若 無借名登記證據,則 Andy 的股東資格有效,家寧家族無法強制要求轉讓股份。
❌ 家寧家族勝率較低(30%)
- 除非能拿出 Andy 書面同意借名登記 的證據,否則很難推翻 Andy 的股東權利。

🔹 2. 頻道收益:Andy 是否能獲得應有的分潤?
🔍 法律重點
- 依 《公司法》及《勞動基準法》,若 Andy 只是 領固定薪資的員工,公司有權決定分紅與薪資水準。
- 但若他屬於創辦人或股東,就有權要求收益分配。
- 關鍵證據:公司內部的 財務報表、分紅紀錄、薪資合約,將決定 Andy 能否主張分潤。
🏆 勝率分析
✅ 家寧家族勝率較高(60%)
- 如果公司制度中明確規定 「Andy 只領薪水,無額外收益」,那麼 Andy 很難額外爭取分潤。
❌ Andy 勝率較低(40%)
- 除非他能證明自己 除了薪資之外,還有口頭或書面承諾的「分潤協議」,否則很難要求額外收入。

🔹 3. 頻道控制權:Andy 能奪回「眾量級CROWD」嗎?
🔍 法律重點
- YouTube 頻道權屬 依 註冊資訊與公司營運模式 而定:
- 若頻道歸公司所有(即頻道綁定公司法人帳戶),則 Andy 無權要求拿回頻道。
- 若頻道是以 Andy & 家寧的個人帳號經營,則 Andy 仍有機會爭取共同管理權。
- 若 Andy 能證明自己在頻道成立初期貢獻甚大,可主張「共同創作者」身份,透過智慧財產權法 要求參與頻道經營或分潤。
🏆 勝率分析
✅ 家寧家族勝率較高(70%)
- 如果頻道所有權已登記為公司資產,且 YouTube 帳戶管理權限已轉交家寧家族,則 Andy 很難奪回控制權。
❌ Andy 勝率較低(30%)
- 除非他能證明 自己當初對頻道的貢獻是無法替代的,且有 共同經營協議,否則爭奪頻道控制權難度極高。

🔹 4. 商標權:「眾量級」品牌到底屬於誰?
🔍 法律重點
- 根據 《商標法》,商標權歸登記人所有,無論品牌由誰創立。
- 家寧母親在 2020 年申請商標,如果 當時 Andy 並未提出異議,那麼商標將歸家寧母親所有。
- 不過 Andy 可以主張「惡意註冊」,若能證明商標是在未告知他的情況下被登記,並透過訴訟主張「共同使用權」。
🏆 勝率分析
✅ 家寧家族勝率較高(80%)
- 商標已合法註冊,若 Andy 當時沒有異議或參與註冊,很難推翻。
❌ Andy 勝率較低(20%)
- 除非能證明家寧母親 惡意註冊(例如 Andy 曾有商標設計參與證據,或家寧母親承認品牌本屬 Andy 共同創立),否則難以奪回商標權。
🔹 結論
- 股權部分:Andy 勝率較高,除非家寧家族能證明「借名登記」,否則 Andy 仍有 25% 股權。
- 收益與頻道權:家寧家族 勝率較高,因為 Andy 薪資合約未明確提及分潤,而頻道若屬公司財產,控制權不在 Andy 手上。
- 商標權:家寧母親 勝率極高,因為商標已合法註冊,Andy 幾乎不可能奪回。
🔸 綜合結論:
- 如果打官司,Andy 在股權爭議上有優勢,但在收益、頻道控制權、商標問題上勝算不高。
- 家寧一家人若能維持公司營運架構,仍可掌握頻道收益,但形象已經嚴重受損。
- 訴訟過程可能會拉長,最終 Andy 可能會選擇與家寧家族和解,以換取部分經濟補償。

🔹Alan 大叔觀點:
- 在這個充滿競爭與利益的時代,人們往往被金錢與權力蒙蔽了雙眼,忽略了初心與善念。「眾量級CROWD」的紛爭正是一個深刻的例子,從創業夥伴到分道揚鑣,從歡笑共享到對簿公堂,這段過程令人唏噓。然而,真正的成功不在於奪回多少財富或贏得多少官司,而是能否在逆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從爭執中學會成長,從仇恨中領悟善良的價值。
- Andy 曾經是一名全心投入創作的 YouTuber,他與家寧一同打造了一個影響千萬人的頻道,卻因利益分配不均、股權爭議而走上對立面。他的控訴或許有其道理,但當一個人將所有精力都放在憤怒與復仇上時,內心的痛苦也將無法止息。真正的強者,並非是不斷爭奪的人,而是能夠放下執念,轉化傷害為力量的人。
- 回顧這場風波,家寧與其家人是否真的「贏了」呢?或許他們保住了公司、頻道與商標,但卻失去了觀眾的信任,背負著道德壓力與爭議的陰影。若能從這次事件中反思,選擇以善念彌補裂痕,誠實面對彼此的傷害,也許才是最好的結局。
- 在人生的道路上,名利總是短暫的,唯有 誠信、寬容與善良 才能讓我們真正獲得內心的富足。如果 Andy 願意將這場經歷視為成長的養分,重新出發,打造屬於自己的新天地;如果家寧能誠心回應外界的疑問,給予公平的補償與和解,那麼這場紛爭才不會成為一場純粹的悲劇,而是一個讓雙方更成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