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賴清德是首度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的台灣總統,他提出 17 項因應五大國安威脅的策略,強調在不侵犯人權的前提下,建構全方位國家安全網路,並對外宣示台灣反併吞的堅定意志。這次的表態絕對史無前例,我看了也是大呼過癮,但爽完之後回到聖人模式冷靜想想,川普這個「極不可預測」的變數,會讓做出這個決策的風險與意涵顯得更加複雜。
一、國際局勢與美國的因素
當前美中競爭持續升溫,美國通過科技封鎖與軍事圍堵遏制中國崛起,而中國則以軍事演習與外交施壓回應,尤其針對咱們台灣,威廉此時的強硬表態,基本上就是呼應美國爸爸的印太戰略,將台灣定位為反制中國的前線,在時機點上具備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台積電赴美擴廠計畫,投資規模達千億美元,要視為台灣對美承諾的具體行動也沒什麼不行,還可以替威廉總統提供外交底氣;但如果川普突然改變對台政策(如減少軍售或與中國妥協),台灣可能會因為過度靠攏美國而陷入孤立。
川普本質上就是個商人,以「交易」心態處理國際事務這個是眾所皆知,如果日後因為內政壓力或對中國談判而放棄台灣,賴桑的立場將失去支撐,外交風險將直接暴增。
二、兩岸關係與中國的反應
中國近年加大對台統戰與滲透,包括媒體戰、心理戰、共諜活動。賴桑提及的五大威脅(如軍事滲透、國家認同混淆、經濟脅迫、、、等等)反映現實壓力,特別是共諜案近三年激增三倍,且超過六成與軍方相關,更促使他推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是對威脅的直接回應,我認為也有形式上的正當性。
但事實上,這也可能導致兩岸關係進一步緊繃,甚至加大中國以軍事行動及經濟制裁進行報復的力道,例如增加軍機繞台頻率,或對台商祭出強硬規範。如果川普對台策略反覆無常變得不可靠,中國很可能趁虛而入,測試台灣防線,甚至發動局部衝突,威廉這樣的表態肯定會被視為挑釁,提高誤判局勢的風險。
三、護國神山
台積電赴美擴廠被賴政府宣傳為台美關係的里程碑,強化其對抗中國的信心。支持者認為,這顯示了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性,我也不認為最先進的技術會這麼容易就出走,「根留台灣」這件事情我是認同的,確實賴桑也順勢凝聚國人的反中民意,時機還算恰當。但反對意見指出,擴廠可能削弱本土產業鏈,且若被視為美國壓力下的妥協,賴桑的國安策略會被質疑為外力介入操控。
一樣那句話,如果川普突然改變態度(如對台積電徵稅或不支持其發展),台灣經濟將會受到嚴重創傷,賴桑的強硬姿態面臨著川普反覆無常的挑戰,大大增加了國安政策的不確定性,這棋只要一步沒走好,就可能讓賴的經濟與外交承諾落空,進一步動搖執政基礎。
四、各派媒體觀點
親綠媒體認為賴清德的表態捍衛台海現狀,具歷史意義;親藍媒體則批評其過於激進,恐讓台灣孤立,並質疑其「亂蹭」台積電光環;相對中立報導則建議謹慎評估後續效應。而川普的不可預測性都可能放大這些分歧,如果美國對台的支持產生動搖,反對黨肯定會趁機攻擊威廉是拿台灣人民當賭注,會讓接下來地方選舉的政治風險加劇。
五、時機適切性與風險評估
賴清德在當前的時機點主張這件事情雖然有其合理性,但風險也高得不行。合理性在於中國威脅與日俱增、美國支持(暫時)明確、台積電擴廠提升國際能見度,都替賴政府提供著內外支撐;但,風險更來自多方面。
外交孤立:若美國撤回支持,台灣可能失去靠山。
經濟壓力:台積電擴廠與兩岸貿易可能因川普政策波動受損。
軍事危機:中國可能利用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升高兩岸衝突。
內政動盪:外部失利可能削弱執政威信與實權基礎。
個人猜測,賴桑或許認為川普的瘋狂能威懾中國,加上川普剛上任,趁現在搶占主動權,爭取雙方更大承諾與互信,但未來如果川普反覆無常導致政策失靈,這樣表態會直接從「戰略進取」淪為「戰略誤判」。
六、我自己這麼想
咱們威廉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的時機,在當前局勢下有著一定程度的正當性,也反映台灣對中國威脅的現實回應與反併吞決心。只不過,川普的不可預測性也大幅提高了「未來如果失敗必須付出的代價」,台灣可能將面臨外交、經濟與軍事的綜合挑戰。
這是一場風險極高的戰略賭注,其成敗將取決於台灣的應變能力與國際局勢演變。如果威廉政府可以妥善平衡人權、經濟與外交,避免過度激化矛盾,則當前做出這樣的主張,或許能為台灣爭取更多國際空間;反之,則可能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