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從來不說話,但它無處不在。
它鑽進裂縫,沖刷山石,滲透土地,靜靜改變世界。
我們喝下它,洗滌自己,
卻很少去想:
它究竟從哪裡來?它曾去過哪些地方?
💧這本書帶我們從「水」的視角出發,
一滴水的視角。
這趟旅程既是科學的,也是隱喻的,
水的形態不斷變化,
但它始終是水,從未消失。
那麼,我們呢?
我們是否也在時間的流動裡,
變形、適應,卻依然保有某種最初的本質?

💧按照慣例,先看封面
《小水滴》的封面,
像是一場雨。
藍色背景層層疊疊,
像是雨水滑落牆面,
又像是某種被水浸透的記憶,
溼潤而帶著滲透感。
這是一個關於流動的故事,
但它選擇在這一刻定格,
讓我們停下來,
看清楚這一滴水,也看清楚自己。
然而,真正吸引目光的,
是穿著黃色雨衣的女孩。
她站在水窪裡,或許是旅伴,
又或許是水的一部分。
她的衣服在這片深藍色的世界裡顯得突兀,
彷彿來自另一個空間,
與水共存,卻又與水不同。
她在回頭看什麼?
是水,還是她自己的倒影?
是未來,還是過去?
水總是在流動,女孩卻停下來。
這一刻,誰在看誰?
水滴在看我們,還是我們在看它?

💧這個跨頁從冰雪開始,
從一個沒有聲音的地方開始。
極光靜靜懸掛在夜空,
像是一條綠色的河流,
水滴們還沉睡在雪花之中。
這裡沒有流動,沒有波瀾,
只有冰的透明,只有雪的寂靜。
但寂靜之下,所有的變化已經悄然醞釀。
水的旅程,從靜默開始,
從冰冷到溫暖,從凝固到流動。
這不只是水的變化,
更像是一場甦醒。
我們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吧?
某個冬天的清晨,
世界尚未甦醒,時間彷彿凝固,
但我們知道,陽光總會升起,
萬物總會再次運轉。
而水,正等待著那個時刻的到來。

💧當冰層崩裂,小水滴墜入海洋,
左頁的畫面是一整座龐然大物般的冰川,
筆觸粗獷,像是經歷了千年歲月的刻痕。
右邊的水面柔和流動,
水泡浮起,彷彿剛剛從沉睡中甦醒。
水滴不再獨立的,
它與數以億計的水分子相遇,
交融,混合,失去了自我,
也成為更大的整體的一部分。
這不只是描繪水的物理變化,
更是在談「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我們以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
但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環境產生連結。
我們進入群體,我們與他人交匯,
我們影響世界,世界也影響我們。
這一切,就像水一樣,不斷流動,從不靜止。
💧當陽光透過海水灑落,世界開始發光。
這一頁的構圖極具張力,
陽光從畫面上方放射而下,
魚群穿梭其中,泡泡輕盈向上升起,
一切事物都朝向某個方向流動。
水與光的結合,讓世界開始運轉,
讓生命開始生長。
小水滴進入魚的體內,
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進入食物鏈,進入更宏大的生態系統。
這是一場遷徙,也是一場轉變,
從「自己」到「更大的自己」,
從「物質」到「故事」。
當小水滴被魚吞下,
它想過,這就是終點嗎?
但不久後,它又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畫面從水底的靜謐,轉向陸地的動感,
草地與花朵出現在畫面裡,
鳥的翅膀振動,
水滴的旅程進入了另一個維度。
這一刻,水不只是流動,而是飛翔。
這不只是物理的轉變,
更是一種意義上的翻轉。
水可以沉入最深的海底,
也可以飛向最高的天空。
它沒有固定的形狀,卻無所不在。
我們呢?我們是否也像水一樣,
不停變化,卻始終不變?
💧最後,小水滴終會回歸土地,
滲透進泥土的細縫,消失不見。
但它真的消失了嗎?
還是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
等待著某天再次升起,重新開始旅程?
水不再奔騰,而是沉靜的融入大地,
滋養萬物,等待下一場雨,下一次循環。
小水滴回到了大地,
陽光灑落,它即將再次蒸發,
開始新的一輪旅程。而我們呢?
💧我們是否還記得,
某場大雨後泥土的氣息?
某個午後溪水映照的陽光?
某次喝下一杯水時,身體感受到的清涼?
水記住了所有它經過的地方,我們呢?
我們記得自己走過的路嗎?
我們還在流動嗎?還是我們早已凝固?
水從來不問「為什麼」,它只是走。
💧《小水滴》是一本繪本,
是一本關於循環的科普書,
也是一場關於流動的詩篇,
關於我們如何變形,如何適應,
如何在經歷了世界後,
仍能找到自己的形狀。
我們與水的距離,或遠或近,
視角不同,距離也就不同。
水總是流動著,不會停下,
而這個故事,也不會僅是停在最後一頁。
《小水滴》
作者|蕭湄羲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