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色的第四週—來點禮儀

玫瑰色的第四週—來點禮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一、前言

我們知道,在將臨期第三週及四旬期第四週(補充:拉丁傳統上主日天是慶祝復活的日子,如一個小復活節,故扣除了四個主日天,但因此四十天的齋戒就不完整。順帶一提,一些隱院或修會跟部分教友會從七旬主日開始實施漸進式的齋戒,與拜占庭禮的預備齋期(Pre-Lent)有異曲同工之處。羅馬教會在第7-8世紀,也許更早就有聖灰週三的型態出現,有趣的是,拜占庭禮及其他東方禮儀只會說主日天在齋戒上一些的寬免,但仍是齋日,而米蘭禮卻保留這更相似於泛東方禮的習慣。)被稱為喜樂主日,而在拉丁文裏前後者分別為為Gaudete及Lætare,在充滿痛悔及等待意味的紫色(現使用多為皇家紫色而不是過去的羅馬紫色)轉變為令人欣喜且翹首以盼的玫瑰色。

New rose chasuble foto by  timotheo sprologizes’s blogspot

New rose chasuble foto by timotheo sprologizes’s blogspot


二、玫瑰色起源

玫瑰色和Lætare主日天的意義即是它受祝福的日子,因此兩者概念混合在一起。這主日通常被稱為玫瑰主日,玫瑰色的祭衣、祭臺以及聖堂帷幕,在隆重的禮儀上取代了痛悔的紫色。教會在這個主日天命令她的孩子,他們迄今為止一直努力完成的祈禱、齋戒和其他痛悔神工神業,以及認真默觀罪惡的惡意和因此而施加的可怕懲罰,仰眼看髑髏地,在復活節的太陽第一縷光芒中看到復活的基督及其給他們帶來救贖並且「歡欣鼓舞」。(註:拉丁天特彌撒中此日的進堂詠)金色的花及其閃耀的輝煌揭示了基督君王,先知宣佈他是「原野的水仙,谷中的百合」,它的香味顯揚了基督的甜美氣味。(參Pope Leo XIII, Acta, vol. VI, 104)紅色的色調及荊棘也顯示他的受難,如依撒意亞先知所言「你的服裝怎麼成了紅色,你的衣服好似一個踏酒醡的呢?」

值得注意的是,這玫瑰色應用於禮儀中延伸至在天特公會議/脫利騰公會議前(Council of Trent,1545-1563)就已存的禮儀,即為「祝聖金玫瑰禮」(Rosa aurea),最早在史料中良九世教宗(Leo IX,1002-1054)此禮節就已被完善且施行著。教宗依諾增爵三世(Innocentius III,1161-1216)描述:「正如為舉行這項禮儀而設立的喜樂主日 (Lætare Sunday) 代表著憎恨後的愛、悲苦後的欣悅和飢渴後的飽飫,玫瑰的顏色、氣味及香甜也分別代表著愛、歡樂和飽足。在談到神性上的相似性時,他道言玫瑰就是依撒意亞先知(11:1)所說的花,『由葉瑟的樹幹將生出一個嫩枝,由它的根上將發出一個幼芽。』。」(註:武加大聖熱羅尼莫拉丁本為et egredietur virga de radice Iesse et flos de radice eius ascendet之flos de radice,意即花朵之根,全句作者供參考並直譯為:並且葉瑟枝幹之根將萌芽及花朵之根芽將昇起。)(參ANDRÉ-WAGNER, Dictionnaire de Droit Canonique, III, 370)

Shades of Rosacea: On the Liturgical Colour Rose by Shawn Tribe

Shades of Rosacea: On the Liturgical Colour Rose by Shawn Tribe


三、聖金玫瑰

幾個世紀以來,教宗每年都會祝聖於由金打造的玫瑰並授予著名的聖堂或聖地,以表示特殊的敬禮也授予天主教國王或王后、王子或公主及王室成員,授予以天主教的精神和對羅馬聖座的忠誠而聞名的國家或城市。

在過去,相似於將祝聖的金玫瑰贈送的傳統源於六到七世紀時的教宗額我略二及三世(Gregory II,III)將會賞與天主教會的王室成員由金打造的金鑰匙並在內部安置聖伯多祿聖座的碎屑,以示此為代理基督在地上以地權統治之權,教會的合作者。(參GIOBBIO, Lezioni di Diplomazia Ecclesiastica (Rome, 1899), Pt. I. Lib. I, Cap. iv, Art. IV, n. 287 sqq.)這可能可以作為後續授予聖金玫瑰的可比性抑或者是關聯性。至於聖金玫瑰起源於教史中哪個階段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查理曼大帝時期(約八到九世紀);而第二種就是在十二世紀末,不管如何皆在前天特彌撒(Pre-Tridentine Mass)(1570年前)就已經在被施行。

但授予金玫瑰及聖儀的產生在歷史上並不是同時發生的。十八世紀的出生於那不勒斯的樞機主教伯德辣 味增爵( Vincenzo Petra)在其《評論宗徒憲章》(Commentaria ad constitutiones apostolicas)著作中提到教宗依諾增爵四世(1195-1254)是第一個以聖儀降福它的人。(參Comment. in Constit. Apostolicas, III, 2, col. 1),當然,在金玫瑰中放入麝香或其他香液的做法早已存在,但以香爐、聖水及固定經文來完成聖儀已是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的年代。

金玫瑰原本是在教宗所在宮殿的祭器室(Sacrastia,現多稱祭衣間或更衣間)中降福;但隆重頌唱彌撒和授予金玫瑰是在耶路撒冷的十字聖架宗座聖殿(Basilica Sanctæ Crucis in Hierusalem)舉行的(根據教宗依諾增爵三世所言十字聖架宗座聖殿是天上的耶路撒冷的象徵),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教宗被擄到阿法蘭西南方的亞維儂(Avennio)。教宗降福之後便是隆重頌唱彌撒,由教宗本人或第一樞機主教唱誦;在前一種情況下,金玫瑰被放置在玫瑰色絲綢蓋布上,上面繡有金線;在後者中,教宗手中拿著玫瑰,除非他下跪時,或在進堂詠、懺悔經、光榮經時等。他手持玫瑰,列隊返回拉特朗宮,來到宮門口,將玫瑰交給牽著他馬韁繩並攙扶他下馬的羅馬總督。 1305 年之前,在羅馬金玫瑰不贈與任何外人,除了皇帝,並且只在他加冕當天贈與他。在被擄到亞維農(1305-1375 年)期間,教宗無法前往羅馬的聖堂和宗座聖殿時,因此他們在自己宮殿的私人小堂中施行了許多聖儀,其中包括祝聖金玫瑰禮(教皇小教堂的由來)。回到羅馬後,他們(西斯篤五世除外)保留了由此開始的傳統。

從十七世紀初開始,玫瑰只被贈送給皇后、公主和傑出的貴族;向皇帝、國王和王子贈送一把劍作為更合適的禮物。但是如果一位天主教皇帝、國王或其他偉大的王子在復活節主日出現在羅馬,如果他值得的話期將貨的教宗授予的金玫瑰。教宗賦予了樞機主教使節、宗座大使和宗座使節攜帶和授予居住在羅馬以外的人玫瑰的職責並在1895年設立了一個名為「持金玫瑰者」的新頭銜。

祝聖

在四旬期的第三個主日天,金玫瑰被放在放置在已點燃蠟燭的桌子上,教宗身穿長白衣和玫瑰色領帶,頭戴珍貴的主教冠,遂讀出以下祝聖經:「天主,萬物都是藉由祢的聖言和德能所創造及祢的聖意所引領,我們謙卑地懇求祢,君宰,祢是所有信者的悅樂及幸福,願祢以祢的父愛屈尊降福並聖化這朵外觀及氣味香甜的玫瑰,我們今天以神性悅樂來協帶它,以使那些被聖化並因你的獨生子的恩寵而擺脫巴比倫奴役枷鎖的以色列和我們天上母親耶路撒冷的光榮和歡欣的人民,可以真誠地表達他們的喜悅。因此,天主這一天,當教會因祢的名而歡欣鼓舞,並透過這個標誌[玫瑰]來表達她的欣喜時,今藉由她(教會)真實而完美的喜悅並接受她的奉獻來賜給我們;求你赦免罪惡,堅強信德,增進虔誠,以祢的仁慈保護她,驅除一切有損之事,使她的道路平安並繁榮。使祢的教會作為善行的果實並團結,散發自葉瑟的樹根所長出的花香液的香氣,這朵花是原野的水仙,谷中的百合,並與天朝諸聖一起在永恆的光榮中永遠幸福。」


祈禱後,教宗將乳香(由執事級樞機遞上)放入香爐中,先向香液再向麝香獻香,然後將香液和麝香粉放入中央的主玫瑰的花蕊的小容器中。 最後他給金玫瑰獻香並灑上聖水並交由宗座總司庫(Camera Apostolica)中最年輕的一位神職行走在教宗前,帶入到教宗小堂,覆蓋上刺繡玫瑰色蓋布放置於祭臺十字架下方,在第一司鐸級樞機彌撒期間仍然保留在那。 彌撒結束後,金玫瑰花會行走在教宗前並遊行到祭器室,在那裡它會被小心地存放在專門為聖金玫瑰準備的地方,直到被授予給那值得的人。(參 Rock, P.M.J. "Golden Rose."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 6.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9.)

Golden Rose of Minucchio da Siena (1330), given by Pope John XXII to Rudolph III of Nidau, Count of Neuchâtel

Golden Rose of Minucchio da Siena (1330), given by Pope John XXII to Rudolph III of Nidau, Count of Neuchâtel


四、總結-玫瑰色的主日天

一如上述所言,這一日子變得期待,如將迎來陽光的玫瑰一樣。停止使用了紫色,以喜悅的玫瑰色代替,執事及副執事(亦稱五品及六品)穿上執事袍及副執事袍(Dalmatic)而不是更古老的折疊式祭披(註:五六品袍在史料上記載直到十二世紀仍未廣泛的流行,某些情況被認為是年輕且新穎的祭衣,因此在懺悔的節期例如四旬期、將臨期及聖母取潔瞻禮之祝聖蠟燭禮及聖燭遊行期間,不著此衣,但著更古老的折疊式祭披(planetæ plicatæ),以符合痛悔的意向。並在讀福音期間執事將會捲起並披於左肩,也就是執事領帶(stolone)的原形。)

History and Designs of the Folded Chasuble by Shawn Tribe

History and Designs of the Folded Chasuble by Shawn Tribe


Us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neta Plicata" or Folded Chasuble by Shawn Tribe

Us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neta Plicata" or Folded Chasuble by Shawn Tribe


而進堂詠的第一句Lætare Jerusalem(歡悅罷!耶路撒冷)也巧妙的與教宗祝聖金玫瑰的經文及原初行聖儀的耶路撒冷的十字聖架宗座聖殿(Basilica Sanctæ Crucis in Hierusalem)結合在一起,同時也與十字聖架受難及聖祭的神聖奧秘被顯揚出來。

這一天某些地區又被稱為增餅主日,因當天的福音為聖瑪竇福音十四章,聖史記載了天主子的首次增餅的奇蹟,第一次增餅是人主動祈求天主,而在十五章記載了第二次的增餅是天主子說:「我很憐憫這群眾。」這與拜占庭禮在四旬期週間不舉行聖祭而以預祭獻儀聖禮(Liturgy of the Pre-Sanctified Gifts;λειτουργία τών Προηγιασμένων Δώρων)又被稱為大聖額我略神聖禮儀(The Divine Liturgy of Saint Gregory the Dialogist )來取代,因無聖祭故司鐸會在當週主日天保留聖體,並在每週三五及聖週前三日舉行,因上述是齋戒的日子。

我們永遠都需要聖體,作為神糧及現世生命的高峰,即與吾主的完全合而為一。特別是在如同漫漫長夜的四十日,我們如同天主子基督刻苦,也受試探。祂又在聖事上顯現祂的慈悲,以祂自己作為神糧,在現世的戰鬥上未打完,但祂可憐祂的百姓,命我們吃了並喝了,輔佐我們的靈魂,直到祂以死亡踐踏死亡那日。從未離開的熱愛世人者,解放人的靈魂,那是復活。

Lætáre, Ierúsalem: et convéntum fácite, omnes qui dilígitis eam: gaudéte cum lætítia, qui in tristítia fuístis: ut exsultétis, et satiémini ab ubéribus consolatiónis vestræ. 歡悅吧!耶路撒冷,你們都應同她一起快樂,因她而歡喜! 凡為她而憂傷的,你們都要同她盡情歡樂的!如此你們能從她那安慰的懷裡吃奶而得飽飫。

avatar-img
血脈相傳的我們所信
5會員
6內容數
LEX ORANDI ,LEX CREDENDI, LEX VIVENDI. 我們怎麼祈禱,就怎麼相信,並怎麼生活。 本系列不定時新增傳統拉丁彌撒禮儀相關介紹,從教父道理講話、祭衣、祭器、彌撒經到信理並且生活實踐來豐富教友神性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rocedat e thalamo suo,出自祂來的居所,pudoris aula regia,無玷的宮殿,geminæ gigas substantiæ,巨大的雙重實體(本質),alacris ut currat viam.如此活躍的行動。 教父米蘭的聖盎博羅削主教的
萬民四末(quattuor novissima)、煉獄(purgatorium)、煉靈‧‧‧‧‧,天主的神聖教會如何向我們施教?這些信理好像逐漸消失在教友的精神中,我們將來往何處去並我們今世要如何而生?天主教友對於煉靈月的想法貌似只剩下獻台彌撒如此而已,今天我們藉由祈禱律認識此端信理及教友生活。
前言 接續上次提到的文藝復興後的齋戒規則被削弱後,以大方向而言也看的出來連帶影響的信理及禮儀變動,本章節將繼續討論羅馬傳統齋戒近代至現代改變。
耶穌升天瞻禮的教父講話、天主教公會議信理及教會禮儀傳統介紹。
齋戒的目的 天主給予人類的第一條戒律就是不可吃知善惡樹果,也就是因為此,齋戒與革除罪惡及克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諸位聖教父所肯定的。教友卻漸漸忘了這刻苦謙卑的美德,體貼自我舒服,讓我們以教史及神修的角度來看看天主教會的齋戒,筆者不是專業教史或禮儀學者,只願藉諸聖教父的祈禱律喚醒人靈中的荒野。
Procedat e thalamo suo,出自祂來的居所,pudoris aula regia,無玷的宮殿,geminæ gigas substantiæ,巨大的雙重實體(本質),alacris ut currat viam.如此活躍的行動。 教父米蘭的聖盎博羅削主教的
萬民四末(quattuor novissima)、煉獄(purgatorium)、煉靈‧‧‧‧‧,天主的神聖教會如何向我們施教?這些信理好像逐漸消失在教友的精神中,我們將來往何處去並我們今世要如何而生?天主教友對於煉靈月的想法貌似只剩下獻台彌撒如此而已,今天我們藉由祈禱律認識此端信理及教友生活。
前言 接續上次提到的文藝復興後的齋戒規則被削弱後,以大方向而言也看的出來連帶影響的信理及禮儀變動,本章節將繼續討論羅馬傳統齋戒近代至現代改變。
耶穌升天瞻禮的教父講話、天主教公會議信理及教會禮儀傳統介紹。
齋戒的目的 天主給予人類的第一條戒律就是不可吃知善惡樹果,也就是因為此,齋戒與革除罪惡及克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諸位聖教父所肯定的。教友卻漸漸忘了這刻苦謙卑的美德,體貼自我舒服,讓我們以教史及神修的角度來看看天主教會的齋戒,筆者不是專業教史或禮儀學者,只願藉諸聖教父的祈禱律喚醒人靈中的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