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緒「自由」嗎?

你的情緒「自由」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你聽過「情緒自由」這個詞嗎?

每個人都嚮往「自由」。

所以,任何概念只要跟自由擺放在一起,彷彿就會產生一種魔力,變得特別吸引人,例如「財富自由」、「時間自由」、「言論自由」、「自由工作者」,等等。

但就像各種跟自由相關概念的迷思一樣,談到情緒自由,也有兩個常見的迷思。

情緒自由的「迷思」

第一個迷思,情緒自由,就是不會有任何「負面」情緒感受。

例如,被爸媽碎念,不會覺得煩;看到伴侶應酬到半夜才回家,不會生氣;被老闆罵,不會難過。

要修練到這樣的程度,才算達到了真正的情緒自由。

這……有可能嗎?

我覺得,大概只有兩種人做得到,一種是「機器人」,另一種是「佛」。

我猜,這應該不是多數人想努力的方向。

所以,修練到「沒有任何負面情緒」,對於我們「普通人」,一來,難以達成;二來,也不切實際。

而且說實在的,這兩種人,也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知道,情緒自由,並不是要我們把情緒修練到完全「沒有波動」,甚至「沒有情緒」。

而是當情緒來拜訪我們時,我們能夠「停下來」,好好的感受它,試著「理解」情緒要告訴我們的事,然後「接納」它,跟它好好在一起,而不是否認、忽略或壓抑。

第二個迷思,情緒自由,是我想發洩,就可以發洩。

自由,會給人一種感覺,就是「我想怎麼,就怎樣」。

同樣邏輯,那「情緒自由」就應該是:我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生氣就生氣,我有任何情緒,想發洩就可以直接發洩出來,不用隱藏或壓抑。

聽起來很合理。

但,如果這是情緒自由的話,那它和「情緒失控」、「情緒爆走」的差別又在哪呢?

所以,情緒自由,並不是恣意的發洩情緒,就像言論自由,也不等於可以亂說話。

什麼是「真正」的情緒自由?

既然,情緒自由,不等於「沒有情緒」或「感受不到情緒」;情緒自由,不等於「想怎樣就怎樣」。

那「情緒自由」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真正」的情緒自由應該是:

我知道,在每一個情境下,有「哪些」表達情緒的方式,而且能自由的「選擇」。而選擇的根據,在於我知道哪種方式最「合適」,並且「做得出來」,才叫做自由。

但要特別強調,這邊說的合適,並不是「迎合」別人的期待,而是我清楚明白:

自己和對方的「需要」是什麼?
什麼樣的情緒表達方式,能「滿足」我和對方的需要?
如果我的需要沒辦法滿足,如何「調節」負面情緒,不被它控制?
當選擇了某種呈現後,可能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這個結果,是不是我「想要」的?
這個結果,是不是我願意「承擔」的?

也就是說,一個真正情緒自由的人,有能力「靠近」自己的感受,在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後,能夠調節跟接納,最後「選擇」要說什麼或做什麼。

反之,如果我在做任何表達或決定前,沒辦法確切知道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或是沒辦法「選擇」呈現方式,那我就還只是停留在本能的應激反應,被情緒牽著走,距離真正的自由,還有很大的一段路。

說到這,談的都是概念,舉個具體的例子吧!

周末被要求加班,怎麼辦?

想像一個情境,你工作了一整周,好不容易到了禮拜五,你想好好放個假,休息一下。可是老闆在你下班時,突然跟你說:「下周一有個重要案子,你周末這兩天把它趕出來。」

如果是你,你會有什麼反應?你會「選擇」如何呈現?

我第一時間的反應,很可能是憤怒,因為這真的是一件很「鳥」的事情。

但如果我一個「情緒自由」的人,我接下來可能會有這樣的心理歷程:

我會先深呼吸,調節自己的情緒,然後思考,我為什麼會有憤怒的情緒?

「因為我周末想好好休息,但這個計畫很可能會泡湯。」

接著,我再思考,老闆的需要是什麼?

「老闆想完成任務,讓客戶滿意。」

確認完我和老闆的需要,無法同時被滿足後,我再往下思考,這一次,我要「選擇」滿足自己,還是老闆的需要?

如果我覺得,這間公司是我認可的,想繼續待下去,將來也想在公司爭取更好的發展機會,而且這種情況很少發生,老闆也真的需要協助,那我可以先放下自己的計畫。

雖然,周末休息的計畫泡湯了,我會有失望跟難過的情緒,但我有能力做點別的事情,來調節這些不舒服的感受,照顧自己,像是冥想、跑步。

因為,這是我思考過後,自己做的選擇。

反之,如果周末加班的情況太常見了,我認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也知道拒絕加班可能的後果是什麼,並願意承擔,那我就可以選擇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跟需要說出來,告訴老闆,我這次沒辦法再加班的原因是什麼。

所以,重點不是接受或拒絕老闆、加班或不加班,而是我在開口表達之前,有沒有思考過:

自己「真正的想要」是什麼?我的呈現,有沒有為我的想要服務?

當我能尊重自己的感受,有能力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不糾結、不內耗,我想,我就是一個「情緒自由」的人了。

結語

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佛蘭克(Viktor Frankl)說過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有一片空間。在那片空間裡,存在著我們選擇回應的力量。而在我們的回應中,蘊含著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如果將這句話重新詮釋,我會這樣說:

在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叫做覺察、思考,空間越大,我們就越自由。

而幸福與否,也在於「這個空間」,有多大。

 

avatar-img
劉彥廷的沙龍
102會員
3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劉彥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有沒有被覺察到的潛意識,都會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它為命運。」 這句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 潛意識真的有主宰命運的力量嗎?這句話是危言聳聽,還是有所根據呢?
前一段時間年假,我到朋友家作客。 幾個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邊吃飯、邊聊天,氣氛非常歡樂。 吃著、吃著,其中一個朋友的兩個小孩,不知什麼原因,吵起來了。
你有聽過「思想實驗」這個詞嗎? 思想實驗,可以怎麼樣幫助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好,知道自己的生命,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思想實驗。
「所有沒有被覺察到的潛意識,都會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它為命運。」 這句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 潛意識真的有主宰命運的力量嗎?這句話是危言聳聽,還是有所根據呢?
前一段時間年假,我到朋友家作客。 幾個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邊吃飯、邊聊天,氣氛非常歡樂。 吃著、吃著,其中一個朋友的兩個小孩,不知什麼原因,吵起來了。
你有聽過「思想實驗」這個詞嗎? 思想實驗,可以怎麼樣幫助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好,知道自己的生命,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思想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