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小美和同學們出遊,成雙成對的情侶們互動親密,讓她一時之間感到一陣空虛。不是因為她沒有男朋友,而是因為——即便有,他似乎從來沒有把心真正放在她身上。
小美並不是沒努力過。她總是先確認彼此的行程、主動邀約共度假日,但換來的往往是對方冷淡的回應、毫不在意的「隨便啊」,甚至毫無回應的沉默。
她知道男友不是壞人,也不是不愛,只是……那份愛裡,好像總是少了她最需要的那一塊。每當她想分享心情、表達脆弱時,男友總是用理性客觀的角度分析她的問題,從不特別在意她的感受,也從不給予安慰。久而久之,小美心想:「我幹嘛說這麼多?我跟 ChatGPT 講話,情緒價值還比較高呢。」她開始懷疑:「是不是只有我想經營這段關係?是不是,我自己有毛病,才留在這樣不疼惜我的人身邊?」

戀愛心理學:什麼是依附關係理論?
這樣的情緒,其實和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有很大的關聯。
依附理論最早由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提出,用來描述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情感聯繫。但後來研究發現,這種依附模式會延續到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深深影響我們對「愛」、「安全感」、「衝突」的回應方式。
四種常見的依附類型:
- 安全型(Secure)
他們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相信他人會回應自己的需求。能自在地表達情感,也能給予空間,是親密關係中最穩定的類型。 - 焦慮型(Anxious)
他們渴望親密關係,對於被冷落或忽視特別敏感。常常擔心自己不夠好、害怕被拋棄,會不斷尋求確認與保證。 - 逃避型(Avoidant)
他們害怕過於親密,重視獨立與自由。當關係變得太親密時,可能會退縮、不願承擔情感責任,也常常不擅長處理情緒。 - 矛盾型(Disorganized)
他們對愛有強烈的渴望,卻同時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可能因為早期經歷了創傷或不穩定的關係,使得他們在愛裡進退失據,常有衝突和混亂。
如何判別自己的依附類型?
這並不是拿來貼標籤的測驗,而是一個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與愛的關係的工具。你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
- 當伴侶情緒低落、不理我時,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 我是否常常擔心對方不愛我?
- 當關係太親密,我會不會覺得壓力大,想逃開?
- 我能自在地說出自己的需求與情緒嗎?
如果你常常感覺「自己總是付出比較多」、「我好像比對方更需要這段關係」,你可能偏向焦慮型。如果你覺得「我不太需要靠別人」、「情緒的事情自己處理就好」,你可能偏向逃避型。
依附類型是相對的嗎?會改變嗎?
答案是:是的!
依附類型不是絕對的,也不是一輩子無法改變的命運。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關係裡、不同的時期,可能會展現出不同的依附傾向。
更重要的是:透過自我覺察與健康的關係經驗,我們可以慢慢往「安全型依附」靠近。
舉例來說,小美原本可能在家庭或過去的戀愛經驗中,學會了「我要更努力對方才不會離開我」。但當她開始認識自己,理解情緒需求的重要性,並與能回應她需求的人建立連結時,她也可以慢慢從「焦慮型」轉向「安全型」。
關係裡的自己,可以慢慢長出新的樣子
小美曾經以為自己是個穩定的人,也以為愛一個人本該是自然的、安心的。但在這段關係裡,她開始變得焦慮、變得敏感,常常懷疑自己的價值,也懷疑愛的模樣。她以為這樣的轉變是自己的錯,直到她讀到了「依附理論」,她才明白——原來,不是自己不夠好,也不是自己太脆弱,而是這段關係裡的互動,真的讓人很難安心。
依附關係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此刻與他人互動的樣子。
也許我們曾經很安全,也許我們曾經很相信愛,但當回應不再一致,心裡自然會浮現不安與失落。 這一切都不是「你有問題」,而是你仍在愛、仍在期待、仍在嘗試——你只是需要一點回應,需要被好好接住。
而好消息是:依附風格會變,我們可以慢慢長出新的樣子。
也許我們還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段關係,但我們可以開始學著好好回應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
在愛裡跌倒過的你,更有能力理解真正的溫柔。
而下一次,你也會更有勇氣去選擇一段,讓你能安心做自己、不再懷疑的愛。
因為你值得被放在心上。一直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