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了一條有些熟悉但不太認得的路,回家。早晨空氣不是很好,有趕著上班的車尾端排出的煙;也有站在路旁吞雲吐霧往後方消散的菸;也有未熄滅的菸頭,還長呢,抽它的人將它丟出就未再瞧看它一眼,菸未滾入下水道,躺在發燙的水溝蓋上一明一滅閃爍。這時都會憋著氣,走遠一些還是吸入了,厭惡吧!對哦!
總之閒晃時不如表面看起來這樣的平靜,走路也不專心。想到了朋友問我怎麼學習語言?看甚麼影片?我說新聞能聽懂了,沒說的是看最多的其實是廢墟探險之類的,每看到漂亮有故事的廢墟就將地點定位給老姐,可惜如同榴槤一樣都被拒絕了。當然也到了規劃過的歷史館場參觀,不管是何處的。在地人感慨"生活"感漸漸消失的部分,想了想應該是改變的手段過於快速且粗暴了,談到人類匯集一起漸漸成為聚落總是會有原因,可能是特殊的產業特性或是交通便利或是交易市集或是和不同文化交流而逐漸塑造成自我的風格等......。這些是經過時代慢慢更迭而成的,想像若是我們將一個地區的人文切成剖面,這些文化的擠壓融合看起來就像是地層岩石一樣,各有當時的發展軌跡;又像是千層蛋糕,這是文化交疊傳承的意義,而這些累積都需要時間,快則兩三代更好的需要上百年。不是規劃好後將人從根本上移除,然後放上沒有地基的產物,這些產物其實放到哪兒都可以,也因為這些東西沒有人文基礎,失敗是常有的事情。而建築物不過是這些人遺留下來的"容器",想像貧瘠的我們總將這些"容器"做最簡單的展示館,毫無情感的單方面說著以前的故事,但得有些"人氣"、有"人"使用這些建築物才是有"意義"的"容器"。建築裝有人的故事及思想,繼續生活日常才能讓它繼續活下去,直到它自然傾毀,化作了這世界的一顆塵埃。想想歷史文化不該距離我們這麼遙遠,也不應該每一個地區都是博物館及展覽中心,不能是千百年的鬼屋旅館嗎?不能是還有人文氣息的小鎮嗎?只有當一個地區不可複製時,人們才會想願意去親近探索學習,不然其實在任何一個打卡景點都是一樣的。
建築物也許不是需要這種有距離的保護,而是我們真正的使用它,在日常生活中維護,才能繼續講述屬於這個時代片段的故事?當文化有"根",一切才會變得有理有據,也才有生活下去的意義。緩慢沉澱,都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