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想說我自己沒什麼在做投資,只有用價值投資法買了一些美股,就一直放著,這樣這本書還會對我有幫助嗎?後來才發現裡面的內容很適合我們每一個人,因為風險投資是一個快速變動,而且充滿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行業,因此要能在這個行業生存下來,除了需要有足夠的資本以外,更需要的是面對很多新事物和不確定時的生存策略。這個生存策略對我們面對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非常受用。
風險投資是一種投入和回收很不成正比的行業。可能投資了十個項目,只有一個賺錢,但賺錢的那一個可能就是全部項目所期待收益的總和。雖然不是直接像創業者捲起袖子投入,但也需要投入資金,甚至隨著募資的進程發展,需要資金是等比級數的增加,所以慎選標的,減少失誤,讓籌碼都落在勝率較高的項目,以及決定投資多少金額,就是風險投資最關注的。
我們不是風險投資,但這個世界上充斥了太多的"商機",對普通人來說,我們完全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投入在太多的項目上,光在一個項目上認真投入,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回報。很多人就是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在太多的項目上,導致每個項目都沒有足夠的投入,以致都沒有結果。因此學習如何在各種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就非常重要。
書中的內容很多,我僅整理三點自己特別有啟發的地方。
面對充滿顛覆和不確定性的環境的應對策略
一、找到致命信號,先大量刪除
這是面對有多數選擇時,尤其是大量選擇時很好用的方式,風險投資首先會先做大量的篩選,去主動找到不做這個項目的原因,然後刪去,而不是去收集支持做這個項目的原因。書中提到,頂級的風險機構平均評估150個項目才投資1個,也就是超過99%的時間其實都在說"不"。能賺錢的項目太多了,根本不用擔心沒有項目可以賺錢,所以先這樣大量篩選後才從僅存的項目去收集他們的實際數據。
這讓我想到像我們在面試員工或是比賽在評審審核時,其實也都是運用這樣的方式,先使用刪去法,直接選定幾個標準,快速套用刪除。就像茶葉、酒等等的比賽就是這樣,評審根本不可能一個一個全部喝完,因此先從顏色、氣味、就先大量刪除,剩下的才進入品飲。
書中還有提到一個「事前驗屍法」,就是做決策前,先假設事情失敗,接著反向思考可能失敗的原因,列舉3-5個。我們在面對好幾個選擇要選出一個時,其實也可以這樣應用,先快速篩掉不喜歡或不好的部分,並找出可能做不好的原因。慢慢地也會越來越明白自己要什麼。
二、明白自己是不理性的
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實驗「存錢筒拍賣」,主辦方找30個人圍在一個存錢筒周圍,存錢筒被放了滿滿的硬幣,但沒人知道放了多少,接著讓大家開始競拍,最後出價最高的就可以拿下存錢筒。這個實驗很像風險投資和我們每個人面對選擇時要做的抉擇:要不要參與,以及願意投入多少。
有趣的是,規則很簡單,經過大家一輪一輪的出價後,幾乎每一次得標存錢筒的人,都變成了輸家。因為幾乎這些人為了存錢筒所付出的錢,往往會遠多於這個存錢筒裡的錢,書中說有一次有人用125美元標下,但裡面卻只有不到13美元。人們往往在這樣競標的過程中會為了贏,而過度出價,在投資或是我們在所投入的事物上也都會有同樣的狀況,這稱為「稟賦效應」,而且不願意放棄沉默成本。這時我們要避免這樣的事發生,就要為自己設下嚴格的紀律,
在希臘神話裡,英雄奧德修斯船隊經過墨西西比海峽時報得知塞壬那令凡人無法抗拒的歌聲,會令自己遭遇滅頂之災,於是命令水手用蠟封耳朵,並將自己用繩索綁在船桿上,方才安然渡過。所以我們在做一個重要選擇前,也可以先幫自己訂定一些"停損機制",在觸達時嚴格遵守。
三、使用魔鬼代言人
書中提到,那些追求全體同意才投資的風險投資,投資報酬率遠遠低於那些可能只有一半同意就投資的風險投資。而且投資的項目中,那些當初大家都看好的項目,失敗率通常更高,而帶來最大報酬的,往往都是那些當初在內部經過大家激烈爭論過,甚至有許多人不同意的項目。
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擦鞋童理論",擦鞋童理論在說,當連擦鞋童都在談論哪一個股票可以買時,那支股票通常已經過頭很危險了。在風投業也是如此,那些允許"群體趨同"的風險投資,往往因為共同的盲點而容易忽略掉很多重要失敗關鍵。這時候解決方法就是,找身邊的人當"魔鬼代言人"。
什麼是魔鬼代言人?就是指定一些人專門從否定的角度提出疑問。允許這些反對意見的發表,甚至鼓勵這些聲音出現,就能夠最大程度的發現許多沒注意到的盲點。呼應前一點說的,我們都是不理性的,還容易去圓自己看到的問題,因此找人來當魔鬼代言人,特別來挑問題,可以有效的因為自己的盲點做出錯誤決策的機會。
以上三點對於每個人在面臨選擇時,都是很棒的協助決策工具,希望對你有幫助。